词典 元杂剧 元杂剧的意思
yuán

元杂剧

简体元杂剧
繁体元雜劇
拼音yuán zá jù
注音ㄩㄢˊ ㄗㄚˊ ㄐㄩˋ
结构ABC式
字数3字词语

拆字解意

yuán,(1) 头、首、始、大。【组词】:元凶。元首。元旦。元年。元勋。元帅。状元(科举考试第一名)。(2) 基本。【组词】:单元。元件。元气(精气,根本)。元素。元音。(3) 同“圆”。(4) 未知数。【例句】:一元二次方程。(5) 中国朝代名。【组词】:元代。元曲。(6) 姓。(7) 古同“玄”,清代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以“元”代“玄”。

zá,(1) 多种多样的,不单纯的。【组词】:杂乱。杂沓。杂感。杂志。杂货。杂居。杂务。杂品。错综复杂。私心杂念。(2) 混合。【组词】:夹杂。混杂。杂交。

jù,(1) 厉害,猛烈,迅速。【组词】:剧变。剧痛。剧烈。剧毒。加剧。(2) 文艺的一种形式,作家把一定的主题编出来,利用舞台由演员化装演出。【组词】:戏剧。剧本。剧情。剧种。剧院。剧坛。京剧。话剧。(3) 姓。

基本含义

指元代的杂剧,也泛指元代戏剧。

元杂剧的意思

元杂剧 [yuán zá jù]

1. 13世纪初叶在中国北方大都(今北京市)、平阳(山西省临汾县)等地兴起的戏曲艺术,在金院本与诸宫调基础上综合其他伎艺而成,盛行于元代,故称。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优秀作品《窦娥冤》、《西厢记》等与唐诗、宋词相媲美。

[Yuan-Dynasty zaju plays;]

元杂剧 引证解释

⒈ 又称元曲。 元 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金 末 元 初产生于 中国 北方。是在 金 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剧本一般每本分为四折,每折用若干曲牌组成套曲,亦有另加“楔子”者。


国语词典

元杂剧 [yuán zá jù]

⒈ 我国最早的一种戏曲。盛行于元代,最初为金院本中的一种演出形式。以唱曲为主,剧词、音乐的结构十分严谨。剧本体裁通常分为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因主唱者不同,可分为末本、旦本两种。


元杂剧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科释义:⒈三品;三等。⒉三个科段,三个段落。参见“三科九旨”。⒊三次科考。⒋元杂剧用语。表示某种动作重复多次。
    • 2.
      副浄释义:⒈宋杂剧、金院本的主要脚色。由参军戏中的参军演变而来。任务是在剧中做滑稽表演。⒉元杂剧和清传奇中居次要地位的净脚。⒊俗称“二面”、“二花脸”、“架子花脸”。传统戏曲脚色行当。大都表演净脚中性格粗豪爽直的人。
    • 3.
      把色释义:⒈宋元杂剧、金院本演出时的乐工。⒉指伎乐的乐官。也称色长。
    • 4.
      擎天架海释义:比喻大材干,大本领。 元杂剧常喻将帅为“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故云。
    • 5.
      杂剧释义:多指元杂剧。元代的戏曲形式。元初时兴起于北方。结构上通常是一本四折,有时在开头或折与折中间加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一韵到底,曲词中间夹有念白。全剧由正末(男主角)或正旦(女主角)一人主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剧本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字韵用中原音韵,音乐用北曲,伴奏以弦乐为主,字多腔少,节奏急促。明清杂剧,每本折数不定。
    • 6.
      楔子释义:⒈插在木器等的榫子缝里使接榫的地方不活动的木片,或钉在墙上的木钉。⒉中国古代小说的开头部分。具有引起正文的作用。⒊元杂剧里加在第一折前头或插在两折之间的小段。
    • 7.
      科介释义:戏曲术语。古典戏曲剧本中对动作、表情、音响效果的舞台指示。元杂剧中多作“科”、“科泛”,如坐作“坐科”,笑作“笑科”;南戏、传奇多作“介”,如坐作“坐介”,笑作“笑介”。近代戏曲仍有沿用的。
    • 8.
      连环计释义:⒈元杂剧名。写汉末董卓专权,王允设计,先许嫁美女貂蝉与吕布,后又献给董卓,以离间二人,致使吕布杀死董卓的故事。后用以指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策。⒉据说三国时,曹操率大军欲于赤壁渡江击吴,苦于长江风浪不息,北兵不惯乘舟;庞统受命吴将周瑜,向曹操献连环计:即把船只用铁环连结起来,上铺阔板供行走。
    • 9.
      闪下释义:⒈元杂剧术语。 谓从前台上急下。⒉撇下,丢下。
元杂剧是什么意思 元杂剧读音 怎么读 元杂剧,拼音是yuán zá jù,元杂剧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元杂剧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