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调 [qī diào]
1. 古乐律高低音域,自黄钟至中吕,称七调。
七调 引证解释
⒈ 古乐律高低音域,自黄钟至中吕,称七调。后世宫、商、角、羽各有七调,称四声二十八调。参阅《宋史·乐志十七》。
引《魏书·乐志》:“崔九龙 言於太常卿 祖莹 曰:‘声有七声,调有七调,以今七调,合之七律,起於黄钟,终於中吕。今古杂曲,随调举之,将五百曲。’”
《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昔 黄帝 吹九寸之管,得黄钟正声,半之为清声,倍之为缓声,三分损益之以生十二律。十二律旋相为宫以生七调,为一均。凡十二均、八十四调而大备。”
七调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商释义:古代燕乐中的商声七调。
- 2.
七宫释义:古代燕乐中的宫声七调。
- 3.
七羽释义:古代燕乐中的羽声七调。
- 4.
七角释义:古代燕乐中的角声七调。
- 5.
七调释义:古乐律高低音域,自黄钟至中吕,称七调。 《魏书·乐志》:“崔九龙 言於太常卿 祖莹 曰:‘声有七声,调有七调,以今七调,合之七律,起於黄钟,终於中吕。今古杂曲,随调举之,将五百曲。’”《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昔 黄帝 吹九寸之管,得黄钟正声,半之为清声,倍之为缓声,三分损益之以生十二律。十二律旋相为宫以生七调,为一均。凡十二均、八十四调而大备。”后世宫、商、角、羽各有七调,称四声二十八调。参阅《宋史·乐志十七》。
- 6.
中吕宫释义:古乐宫声七调的第三运。见 唐 段安节《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
- 7.
中吕调释义:古乐羽声七调的第一运。见 唐 段安节《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
- 8.
二十八调释义:统指 唐 代教坊俗乐的曲调。宫、商、角、羽四声各七调。
- 9.
宫调释义:我国古乐曲的调式。 唐代规定二十八调,即琵琶的四根弦上每根七调。最低的一根弦(宫弦)上的调式叫宫,其余的叫调。后来宫调的数目逐渐减少。元代杂剧,一般只用五个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和四个别的弦上的调(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这是后世所谓九宫。
- 10.
林钟角释义:又名商角。燕乐角声七调的第七运。
- 11.
正宫调释义:燕乐宫声七调的第一运。
- 12.
越角释义:⒈燕乐角声七调之一。⒉越地的边隅;越疆。
- 13.
钧容直释义:宋 时从禁军中选拔组成的仪仗乐队。它们以骑吹形式在“御驾”出行时演奏教坊乐。宋 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三:“燕乐教坊外,復有云韶班、钧容直二乐。”《宋史·乐志十七》:“钧容直,亦军乐也。太平兴国 三年,詔籍军中之善乐者,命曰引龙直。每巡省游幸,则骑导车驾而奏乐…… 淳化 四年,改名钧容直,取钧天之义。”亦省称“钧容”。《宋史·乐志十七》:“詔罢钧容旧十六调,取教坊十七调肄习之。”
- 14.
黄钟调释义:⒈亦作“黄鐘调”。燕乐羽声七调之第五运。⒉见“黄钟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