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理民 理民的意思
mín

理民

简体理民
繁体
拼音lǐ mín
注音ㄌㄧˇ ㄇㄧㄣ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lǐ,(1) 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组词】:心理。肌理。条理。事理。(2) 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组词】:理由。理性。理智。理论。理喻。理解。理想。道理。理直气壮。(3) 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例句】:理科,数理化。理疗。(4) 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置。【组词】:理财。理事。管理。自理。修理。总理。(5) 对别人的言行作出反应。【组词】:理睬。答理。(6) 古代指狱官、法官。(7) 姓。

mín,(1)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组词】:人民。民主。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2) 指人或人群。【组词】:居民。民族。(3)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组词】:民间。民歌。民谚。民风。民情。(4) 某族的人。【组词】:汉民。回民。(5)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组词】:农民。渔民。(6) 非军事的。【组词】:民品。民航。(7) 同“苠”。

基本含义

理解民众的心情和需求,善于治理和管理人民事务。

理民的意思

理民 [lǐ mín]

1. 治理百姓。

理民 引证解释

⒈ 治理百姓。

《汉书·食货志上》:“理民之道,地著为本。”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论》:“然 亮 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
明 无名氏 《齐天大圣》第一折:“上圣自从 煬帝 封为 嘉州 太守,爱惜黎庶,束杖理民。”


理民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乡正释义:⒈乡大夫。《左传·襄公九年》:“二师令四乡正敬享,祝宗用马于四墉,祀 盘庚 于西门之外。”杜预 注:“乡正,乡大夫。”《逸周书·大匡》:“赋洒其币,乡正保贷。”朱右曾 校释:“乡正,乡大夫也。《春秋传》曰:使四乡正敬享。保而后贷,防姦欺也。”参见“乡大夫”。⒉隋 唐 以五百户为乡,置乡正一人。理民间诉讼。《隋书·李德林传》:“威 又奏置五百家乡正,即令理民间辞讼。”《旧唐书·高士廉传》:“竇轨 之镇 益州 也,闻而召见(朱桃椎),遗以衣服,逼为乡正。”⒊旧时有些地方称乡长。许地山《缀网劳蛛·枯杨生花》:
    • 2.
      亲民释义:⒈亲近爱抚民众。《管子·形势解》:“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⒉亲自治理民众。 汉 桓宽 《盐铁论·箴石》:“县官所招举贤良文学,而及亲民伟仕,亦未见其能用箴石而医百姓之疾也。”《汉书·宣帝纪》:“令内郡国举贤良方正可亲民者。”⒊古代对地方长官的称呼。 宋 司马光 《论监司守资格任举主札子》:“凡年高资深之人,虽未必尽贤,然累任亲民,歷事颇多,知在下艰难,比於元不亲民便任监司者,必小胜矣。”《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或言 多逊 子不当与科第,故特命为州掾,及是乃授亲
    • 3.
      人柄释义:治理民众的权柄。
    • 4.
      司牧释义:⒈管理,统治。 《左传·襄公十四年》:“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古之建官,所以济育羣生,统理民物也,故为之君长以司牧之。”宋 王禹偁《贺南郡大赦表》:“伏惟尊号皇帝陛下,司牧黎元,敦崇孝治,言有父也。”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庶政·总论》:“夫州县司牧一方。”⒉君主;官吏。南朝 齐 萧道成《即位告天文》:“肇自生民,树以司牧。”宋 王禹偁《端拱箴》:“天生蒸民,树之司牧。”清 唐甄《潜书·任相》:“百姓困穷,司牧不知,知而不为之所,国亡。”⒊主管畜牧的官员。清
    • 5.
      审判官释义:对法院中审理民、刑事案件的官员的通称。
    • 6.
      常伯释义:周 官名。君主左右管理民事的大臣。以从诸伯中选拔,故名。
    • 7.
      束杖释义:⒈捆起来的刑具。 ⒉收起刑具。参见“束杖理民”。
    • 8.
      民事法庭释义:负责审理民事案件的法庭。简称民庭。
    • 9.
      民师释义:⒈古代管理民事之官。《左传·昭公十七年》:“自 顓项 以来,不能纪远,乃纪於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⒉民众的师表。《汉书·武帝纪》:“諭三老孝弟,以为民师。”⒊民办学校教师的简称。《光明日报》18:“冒领民师补助,截留建校经费,双庙小学校受到处分。”
    • 10.
      民族主义释义:⒈资产阶级对于民族的看法及其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原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它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当其利用民族主义压迫、侵略其他民族时则是反动的。无产阶级支持进步的民族主义,反对反动的民族主义。⒉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组成部分。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主张反对帝国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 11.
      民族团结释义:各民族之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友好互助的关系。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国家用法律形式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在加强民族团结的斗争中,主要反对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 12.
      民牧释义:旧时谓治理民众的君王或地方长官。
    • 13.
      民脂释义:比喻人民的劳动果实。《封神演义》第九八回:“紂王 聚敛吸民脂,不信当年放 桀 时。积粟已无千载计,盈财岂有百年期。”《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小刀会起事本末》:“朘民膏,剥民脂,官府直如盗贼。”川剧《谭记儿》第三场:“贪恋酒色,不理民情,荒怠政务,勒索民脂。”参见“民膏民脂”。
    • 14.
      民词释义:谓百姓的诉状。评剧《秦香莲》第三场:“老夫当朝首相,不理民词。”
    • 15.
      牧夫释义:⒈古代管理民事的地方官。⒉牧放牲畜的人。
    • 16.
      猥滥释义:⒈多而滥。《魏书·释老志》:“正光 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自中国之有佛法,未之有也。”唐 赵璘《因话录》卷五:“上不慎名器,是以廝养待贤也;下不慎名器,是以婴孩奉君,而削弱朝廷也。遂致猥滥讹弊,流荡可忧。”《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又欲收军士之意,汎加阶级,皆为将军,无復员限,自是勋赏之官大致猥滥,人不復贵。”⒉谓卑陋多余,不起作用。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内有事状猥滥并老疾愚昧之人,不堪理民者,别取进止。”
    • 17.
      群司释义:中国古代官位统称:司寇、司空、司马、司徒、司稷:司寇,主管刑部与教育;司空:主管建设,相当于后世的工部尚书,后来转变为监察官,相当于现在检察院的总检察长;司徒:管理民政,相当于宰相,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司马:负责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司稷:主管农业、种植。 1。
    • 18.
      边州释义:亦作“邉州”。靠近边境的州邑。泛指边境地区。《宋书·索虏传》:“僕以不德,荷国荣宠,受任边州,经理民物。”唐 马戴《雪中送青州薛评事》诗:“怜君急王事,走马赴边州。”宋 李曾伯《沁园春·月夜自和》词:“少年弓剑边州,惊转首黄粱还梦不?”明 冯梦龙《邯郸梦·崔氏寻夫》:“河工去了就邉州。”
    • 19.
      风后释义:相传为 黄帝 臣之一。《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 ﹞举 风后、力牧、常先、大鸿 以治民。”裴駰 集解引 郑玄 曰:“风后,黄帝 三公也。”张守节 正义:“四人皆帝臣也。”唐 杨炯《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借如 风后、力牧,左右 轩皇,萧何、曹参,谋猷 汉 室。”《云笈七籤》卷一百:“﹝ 黄帝 ﹞得 风后 於海隅,得 力牧 於大泽,即举 风后 以理民,初为侍中,后登为相。”

理民(limi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理民是什么意思 理民读音 怎么读 理民,拼音是lǐ mín,理民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理民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