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体例 体例的意思

体例

简体体例
繁体體例
拼音tǐ lì
注音ㄊㄧˇ ㄌㄧ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tǐ tī,(1) 〔体己〕❶家庭成员个人的私蓄的财物;❷亲近的,如“体体话”,亦作“梯己”。

lì,(1) 可以做依据的事物。【组词】:例证。例题。举例。例句。例如。(2) 规定。【例句】:例外(不按规定的,和一般情况不同的)。体例。凡例。条例。破例。发凡起例。(3) 按规定的,照成规进行的。【组词】:例会。例假。例行公事。(4) 调查或统计时指合于某种条件的具有代表性的事情。【组词】:事例。病例。案例。

基本含义

指事物的组织或结构形式,也可指规范的办事程序。

体例的意思

体例 [tǐ lì]

1. 著作的编写格式;文章的组织形式;编辑部或印刷所对于拼法、大写、标点、排印和版面所遵循的习惯。

[ stylistic rules and layout; ]

2. 纲领与细则。

[ guiding principle and detail rules; ]

3. 办事的规矩。

[ rule; ]

体例 引证解释

⒈ 著作的编写格式;文章的组织形式。

《宋书·傅隆传》:“汉 兴,始徵召故老,搜集残文,其体例紕繆,首尾脱落,难可详论。”
清 恽敬 《答来卿书》:“而其用意用法之巧胜,有不可胜求者,略举数篇,以为体例。”
王鹏运 《<彊邨词>序》:“拙集既用《味梨集》体例,则《春明花事》诸词,其题目拟《金明池》下书《扇子湖荷花》,题序则另行低一格,而去其‘第一’、‘第二’等字,似较大方。”

⒉ 纲领制度和内容细则。

《晋书·李重传》:“臣以革法创制,当先尽开塞利害之理,举而错之,使体例大通而无否滞亦未易故也。”

⒊ 成规;惯列。

宋 苏轼 《相度准备赈济第一状》:“欲乞检会去年体例,更赐加数。”
元 马致远 《陈抟高卧》第三折:“无那舞蹈扬尘体例,只打个稽首权充拜礼。”
郭沫若 《今昔集·论儒家的发生》:“正考父 的《鼎铭》是法诫语,不合体例,不能认为它是真的。”


国语词典

体例 [tǐ lì]

⒈ 处事的纲领和法则。

《晋书·卷四六·李重传》:「臣以革法创制,当先尽开塞利害之理,举而错之,使体例大通而无否滞亦未易故也。」

体系 体制

⒉ 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

《魏书·卷三五·崔浩传》:「初,太祖诏尚书郎邓渊著国记十余卷,编年次事,体例未成。」


体例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体制释义:⒈国家、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体制改革。⒉文体的格局;体裁:五言诗的体制,在汉末就形成了。
    • 2.
      体系释义: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防御体系。 工业体系。思想体系。
    • 3.
      式样释义:人造的物体的形状:各种式样的服装。楼房式样很美观。
    • 4.
      形式释义:⒈事物的形状、结构等。⒉哲学范畴。指把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方式及其表现方式。与“内容”相对。
    • 5.
      格式释义:一定的规格式样:公文格式。书信格式。

体例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礼貌释义:⒈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有礼貌。讲礼貌。⒉有礼貌:他很礼貌地给大家鞠了一个躬。礼貌待人。

体例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举例发凡释义: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指分类举例,说明全书的体例。
    • 2.
      义例释义:⒈阐明义理的事例。⒉著书的主旨和体例。
    • 3.
      乱体释义:指在文章结尾引用《诗经》语句总括全篇要旨的体例。
    • 4.
      五例释义:指《春秋》在行文上隐寓褒贬的五种体例。即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见 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
    • 5.
      仍旧释义:⒈照旧:修订版体例仍旧。⒉仍然:他虽然屡遭挫折,可是意志仍旧那样坚强。
    • 6.
      例言释义:书的正文前头说明本书内容、体例的文字。
    • 7.
      公验释义:官府开具的证件。《隋书·高祖纪下》:“庚寅,勑舍客无公验者,坐及刺史、县令。”宋 王溥《唐会要·逃户》:“见在桑产如无近亲承佃,委本道观察使於官健中取无庄田有人丁者,据多少给付,便与公验,任充永业。”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二》:“唐 宣宗 时,中书门下奏:‘若官度僧尼,有闕,则择人补之,仍申祠部给牒。其欲远游寻师者,须有本州公验。’乃知本朝僧尼出游给公验,自 唐 已然矣。”《元典章·户部八·市舶》:“并依在先旧行关防体例填付舶商。大船请公验,柴水小船请公凭。”
    • 8.
      六体释义:⒈六种字体。(1)指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汉书·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繆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2)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唐 张怀瓘 有《六体论》。⒉指六书。《周礼·地官·保氏》“五曰六书”唐 贾公彦 疏:“书有六体,形声实多。”参见“六书”。⒊《尚书》的六种文体。汉 孔安国《尚书序》:“典、謨、训、誥、誓、命之文,凡百篇。”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书》之体例有六:曰典,曰謨,曰训,曰誥,曰誓,曰命,是称六体。”@
    • 9.
      准拟释义:⒈遵循;模仿。晋 葛洪《抱朴子·疾谬》:“其有才思者之为之也,犹善於依因机会,準拟体例,引古喻今,言微理举,雅而可笑,中而不伤。”《南史·裴松之传》:“有司奏太子婚,纳徵用玉璧虎皮,未详何所準拟。”宋 岳珂《桯史·八阵图诗》:“斑斑犹在 杲卿 髮,离离未落 张巡 齿,爱惜微躯欲安用,有臣如此难準拟。”⒉希望;料想。唐 白居易《种柳三咏》:“从君种杨柳,夹水意如何?準拟三年后,青丝拂緑波。”唐 刘得仁《悲老宫人》诗:“白髮宫娃不解悲,满头犹自插花枝;曾缘玉貌君王宠,準拟人看似旧时。”宋 王沂孙《高阳台》词:
    • 10.
      凡例释义:也叫发凡。 书籍正文前说明编著体例的文字。
    • 11.
      出剩释义:⒈见“出剩”。 ⒉亦作“出賸”。旧时百姓向官府纳粮,超出规定多交一定数量,称为出剩。名为防备损耗,实是加重剥削。《宣和遗事》后集:“比来州县受纳租税,务加概量,以规出剩,可令禁止。”《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七年》:“江西 诸路州军体例,百姓纳米一石,出剩一斗,往往有聚歛之臣,加耗之外,更要一斗。”清 姚莹《寸阴丛录·赋税加耗》:“国家钱粮加耗,其来已久,往时谓之出賸,犹今关榷之称盈餘也。”
    • 12.
      刑统释义:我国封建社会刑法和刑律统类的简称。犹刑事法规的汇编兼训释。以《唐律疏议》为体例,结合当时施行的格、敕法令分类编成,自 唐 至 宋,历代沿袭。始于 唐宣宗 大中 年间的《大中刑法统类》,现仅存《宋刑统》。《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命御史知杂事 张湜 等训释,详定为刑统。”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刑统皆 汉 唐 旧文,法家之五经也。”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三章第一节:“周世宗 令御史 张湜 等注释删节,王溥、范质 等据文评议,详定为《刑统》二十一卷。”
    • 13.
      划一释义:⒈统一;一律:整齐划一。 ⒉使一致:划一体例。
    • 14.
      加数释义:⒈增加数量。 唐 白居易《昼寝》诗:“暑风微变候,昼刻渐加数。”宋 苏轼《相度准备赈济第一状》:“苏、湖、常、秀 等州,频年灾伤,人户披诉,已倍去岁,检放青苗,亦必加倍。不惟人户闕食,亦恐军粮不足,欲乞检会去年体例,更赐加数。”⒉相加的各数中除第一个数是被加数外,其余的各数都是加数,如a+b+c中,b、c是加数。
    • 15.
      参体释义:⒈犹并立。 ⒉谓体例相近。
    • 16.
      发凡言例释义: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 分类举例以说明书的体例。
    • 17.
      发凡起例释义:发凡:提示全书的通例。指说明全书要旨,拟定编写体例。
    • 18.
      叙传释义:文体名。作者自叙的传记。以记述家世、生平为主,兼及编纂旨趣、体例等。
    • 19.
      史例释义:⒈史书的体例。《左传·隐公七年》“凡诸侯同盟,於是称名”唐 孔颖达 疏:“丘明 采合旧语以发明史例。”唐 刘知几《史通·序例》:“邓 孙 已下,遂躡其踪,史例中兴,於斯为盛。”《明通鉴·义例》:“年经月纬,此史例之大纲。”⒉历史的事例。鲁迅《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先引对方的党义,次引外国的法律,终引东西史例,以见凡压迫自由者,往往臻于灭亡:是一番替对方设想的警告。”
    • 20.
      名例释义:⒈著述的体例。 ⒉旧时律书的首篇,犹今之总则,包括刑名与体例。

体例(til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体例是什么意思 体例读音 怎么读 体例,拼音是tǐ lì,体例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体例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