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识大体 识大体的意思
shí

识大体

简体识大体
繁体識大體
拼音shí dà tǐ
注音ㄕˊ ㄉㄚˋ ㄊㄧˇ
结构ABC式
字数3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í zhì,(1) 记住。【组词】:博闻强识。(2) 标志,记号。

dà dài,(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组词】: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 指大小的对比。【例句】: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组词】:大局。大众。(4)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组词】:不大高兴。(5) 年长,排行第一。【组词】:老大。(6) 敬辞。【组词】:大作。大名。大手笔。(7) 时间更远。【组词】:大前年。(8) 〔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组词】:大概。大凡。(1) 〔大夫〕医生(“夫”读轻声)。(2) 〔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1) 古通“太”。(2) 古通“泰”。

tǐ tī,(1) 〔体己〕❶家庭成员个人的私蓄的财物;❷亲近的,如“体体话”,亦作“梯己”。

基本含义

指能够理解事物的大致情况,把握事物的全貌。

识大体的意思

识大体 [shí dà tǐ]

1. 懂得事情的要领或有关大局的道理。

识大体 引证解释

⒈ 懂得事情的要领或有关大局的道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善扑营》:“其后 文远皋寧 任金吾时,以其贱卒不宜近上前,因奏罢之,人称其识大体云。”
闻一多 《演讲录·八年的回忆与感想》:“这年头愈是年轻的,愈能识大体,博学多能的中年人反而只会挑剔小节。”


国语词典

识大体 [shí dà tǐ]

⒈ 明白事理,能顾全大局。

如:「他年纪虽轻,却能识大体,不恣意妄为。」


识大体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知大体释义:大体:关系全局的道理。不懂得从大局考虑。同“不识大体”。
    • 2.
      儿女子语释义:妇孺之言。比喻不识大体的言论。《宋史·宗泽传》:“汝爲人將,不能以死敵我,乃欲以兒女子語誘我乎?”
    • 3.
      大体释义:⒈副词。大概;大 致;就主要方面或多数情况来说:举办展览会的工作已经大体就绪。⒉重要的道理:识大体,顾大 局。
    • 4.
      妇人之仁释义: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 5.
      小廉曲谨释义:细微的廉洁谨慎。指注意小节而不识大体。
    • 6.
      小行释义:⒈不识大体的行为。《庄子·缮性》:“小识伤德,小行伤道。”⒉指小处的操守,犹小节。《汉书·贾谊传》:“布衣者,饰小行,竞小廉,以自託於乡党。”宋 李清臣《明责》:“拔一夫而加之万众之上,以为将帅,非求其循法而不失小行,将任之以安危胜负之责也。”⒊旧时的一种礼制。曹郎以下的官员代表天子谒陵,并督促陵官葺治陵园,谓之小行。《南齐书·武帝纪》:“夏四月乙亥,有司奏‘旧格一年两过行陵,三月十五日曹郎以下小行。’”⒋行者的谦称。《宣和遗事》前集:“徽宗 出黄榜召人退水,见一行童将榜收了,有看榜大使即时同行童来城
    • 7.
      庸琐释义:⒈庸下不识大体。⒉指庸下不识大体之人。
    • 8.
      当国释义:⒈执政;主持国事。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辛巳,崔明 来奔。庆封 当国。”杜预 注:“当国,秉政。”汉 赵晔《吴越春秋·吴寿梦传》:“夫适长当国,非前王之私,乃宗庙社稷之制,岂可变乎?”宋 杨万里《诚斋诗话》:“介甫 当国,喜言农田水利。”郑观应《盛世危言·游历》:“莫如选择王公大臣子弟,通古今,识大体,年少而未当国者,派往各国考求利弊,探访情形。”⒉本国。《列子·汤问》:“其国名曰 终北 ……当国之中有山,山名 壶领。”
    • 9.
      忧悸释义:忧惧而心惊胆战。汉 蔡邕《上封事陈政要七事》:“是时,奉公者欣然得志,邪枉者忧悸失色。”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舒焕 尧文,东坡公 客,建炎 中犹在。有子为 湖南 一县尉,遇盗烧死。尧文 年九十矣,忧悸得病而卒。”《明史·郑赐传》:“赐 为人颇和厚,然不识大体,帝意轻之,为同官 赵羾 所间,六年六月忧悸卒。”
    • 10.
      曙体释义:犹言识大体。
    • 11.
      有眼如盲释义:虽有眼睛,如同瞎子。 指不认识著名人物,或不识大体。
    • 12.
      深明大义释义:指识大体,顾大局。
    • 13.
      知体释义:识大体。 《新五代史·杂传·李怿》:“﹝ 张文寳 ﹞乃命 懌 为之,懌 笑曰:‘年少举进士登科,盖偶然尔……假令予復就礼部试,未必不落第,安能与英俊为准格?’闻者多其知体。”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 夏郑公 ﹞道经 许昌,时 李邯郸 为守,乃徙居他所,空使宅以待之,夏公 以为知体。”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三》:“海刚峯 第一不知体,既做巡抚,钱粮是其职业,岂有到任之后,不问丈田均粮,不清查粮里侵收,却去管閒事?”
    • 14.
      称柴而爨释义:称了薪柴才去生火煮饭。 比喻斤斤于细节而不识大体。同“称薪而爨”。
    • 15.
      识大体释义:懂得事情的要领或有关大局的道理。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奏启》:“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清 昭槤《啸亭续录·善扑营》:“其后 文远皋寧 任金吾时,以其贱卒不宜近上前,因奏罢之,人称其识大体云。”闻一多《演讲录·八年的回忆与感想》:“这年头愈是年轻的,愈能识大体,博学多能的中年人反而只会挑剔小节。”
    • 16.
      贡使释义:进贡的使臣。《宋史·钱惟演传》:“事不验,木征 怒,留贡使。”《明史·外国传三·日本》:“廷议敕 朝鲜 覈实,令择老成识大体者充使,不得仍前肆扰,既而贡使亦不至。”清 马建忠《上李伯相论朝鲜商约界务禀》:“忠 查 朝鲜 土产极少,惟红参为大宗,民间不得私售,每年开採,由公家收齐,交贡使携至 北京 出售。”

识大体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知大体释义:大体:关系全局的道理。不懂得从大局考虑。同“不识大体”。
    • 2.
      儿女子语释义:妇孺之言。比喻不识大体的言论。《宋史·宗泽传》:“汝爲人將,不能以死敵我,乃欲以兒女子語誘我乎?”
    • 3.
      大体释义:⒈副词。大概;大 致;就主要方面或多数情况来说:举办展览会的工作已经大体就绪。⒉重要的道理:识大体,顾大 局。
    • 4.
      妇人之仁释义: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 5.
      小廉曲谨释义:细微的廉洁谨慎。指注意小节而不识大体。
    • 6.
      小行释义:⒈不识大体的行为。《庄子·缮性》:“小识伤德,小行伤道。”⒉指小处的操守,犹小节。《汉书·贾谊传》:“布衣者,饰小行,竞小廉,以自託於乡党。”宋 李清臣《明责》:“拔一夫而加之万众之上,以为将帅,非求其循法而不失小行,将任之以安危胜负之责也。”⒊旧时的一种礼制。曹郎以下的官员代表天子谒陵,并督促陵官葺治陵园,谓之小行。《南齐书·武帝纪》:“夏四月乙亥,有司奏‘旧格一年两过行陵,三月十五日曹郎以下小行。’”⒋行者的谦称。《宣和遗事》前集:“徽宗 出黄榜召人退水,见一行童将榜收了,有看榜大使即时同行童来城
    • 7.
      庸琐释义:⒈庸下不识大体。⒉指庸下不识大体之人。
    • 8.
      当国释义:⒈执政;主持国事。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辛巳,崔明 来奔。庆封 当国。”杜预 注:“当国,秉政。”汉 赵晔《吴越春秋·吴寿梦传》:“夫适长当国,非前王之私,乃宗庙社稷之制,岂可变乎?”宋 杨万里《诚斋诗话》:“介甫 当国,喜言农田水利。”郑观应《盛世危言·游历》:“莫如选择王公大臣子弟,通古今,识大体,年少而未当国者,派往各国考求利弊,探访情形。”⒉本国。《列子·汤问》:“其国名曰 终北 ……当国之中有山,山名 壶领。”
    • 9.
      忧悸释义:忧惧而心惊胆战。汉 蔡邕《上封事陈政要七事》:“是时,奉公者欣然得志,邪枉者忧悸失色。”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舒焕 尧文,东坡公 客,建炎 中犹在。有子为 湖南 一县尉,遇盗烧死。尧文 年九十矣,忧悸得病而卒。”《明史·郑赐传》:“赐 为人颇和厚,然不识大体,帝意轻之,为同官 赵羾 所间,六年六月忧悸卒。”
    • 10.
      曙体释义:犹言识大体。
    • 11.
      有眼如盲释义:虽有眼睛,如同瞎子。 指不认识著名人物,或不识大体。
    • 12.
      深明大义释义:指识大体,顾大局。
    • 13.
      知体释义:识大体。 《新五代史·杂传·李怿》:“﹝ 张文寳 ﹞乃命 懌 为之,懌 笑曰:‘年少举进士登科,盖偶然尔……假令予復就礼部试,未必不落第,安能与英俊为准格?’闻者多其知体。”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 夏郑公 ﹞道经 许昌,时 李邯郸 为守,乃徙居他所,空使宅以待之,夏公 以为知体。”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三》:“海刚峯 第一不知体,既做巡抚,钱粮是其职业,岂有到任之后,不问丈田均粮,不清查粮里侵收,却去管閒事?”
    • 14.
      称柴而爨释义:称了薪柴才去生火煮饭。 比喻斤斤于细节而不识大体。同“称薪而爨”。
    • 15.
      识大体释义:懂得事情的要领或有关大局的道理。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奏启》:“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清 昭槤《啸亭续录·善扑营》:“其后 文远皋寧 任金吾时,以其贱卒不宜近上前,因奏罢之,人称其识大体云。”闻一多《演讲录·八年的回忆与感想》:“这年头愈是年轻的,愈能识大体,博学多能的中年人反而只会挑剔小节。”
    • 16.
      贡使释义:进贡的使臣。《宋史·钱惟演传》:“事不验,木征 怒,留贡使。”《明史·外国传三·日本》:“廷议敕 朝鲜 覈实,令择老成识大体者充使,不得仍前肆扰,既而贡使亦不至。”清 马建忠《上李伯相论朝鲜商约界务禀》:“忠 查 朝鲜 土产极少,惟红参为大宗,民间不得私售,每年开採,由公家收齐,交贡使携至 北京 出售。”

识大体造句

1.为了这点小事你就到处张扬,弄得大家乱轰轰的,太不识大体了!

2.读了那么多书,怎能说出这般不识大体的话来。

3.识大体的人会吃亏的。

4.为了组里这点小事,你就到处张扬,弄得全厂都知道,也未免太不识大体了。

5.性格决定命运啊,以后众叛亲离,遗臭万年,虽说冤了点,可是和他这不识大体的性格大概也有莫大的关系。

6.任何单位和部门考虑问题,都要识大体,顾大局。

7.他很不识大体,经常在宴席上喧宾夺主。

识大体是什么意思 识大体读音 怎么读 识大体,拼音是shí dà tǐ,识大体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识大体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