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刻 [lòu kè]
1. 古计时器。即漏壶。因漏壶的箭上刻符号表时间,故称。顷刻。借指时间。
漏刻 引证解释
⒈ 古计时器。即漏壶。因漏壶的箭上刻符号表时间,故称。
引《六韬·分兵》:“明告战日,漏刻有时。”
《汉书·哀帝纪》:“漏刻以百二十为度。”
颜师古 注:“旧漏昼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释道祖》:“山中无漏刻,乃於泉水中立十二叶芙蓉,因流波转,以定十二时,晷影无差焉。”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七:“国朝置天文院於禁中,设漏刻、观天臺、铜浑仪,皆如司天监,与司天监互相检察。”
⒉ 顷刻。
引《汉书·王莽传中》:“捕斩虏 騶,平定东域,虏 知 殄灭,在于漏刻。”
《资治通鉴·汉王莽地皇二年》:“莽 召问羣臣禽贼方略,皆曰:‘此天囚行尸,命在漏刻。’”
胡三省 注:“言得罪於天,死在须臾。”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一:“丁亥岁三月晦日,忽被急徵鋃鐺拖曳,命在漏刻。”
⒊ 借指时间。
引唐 刘长卿 《喜朱拾遗承恩拜命赴任上都》诗:“沧州 离别风烟远,青琐幽深漏刻长。”
国语词典
漏刻 [lòu kè]
⒈ 古代计时的器具。以铜壶盛水,底穿一孔,壶中竖立一支有刻度的箭,水渐漏则箭上的刻度就逐渐显示时间。共有一百刻,分昼夜。夏至通常昼漏六十刻,夜漏四十刻;冬至则相反,春秋二分昼夜各五十刻。
漏刻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商释义:犹言三刻。 古代以漏刻计时,谓之商。《诗·齐风·东方未明》“狂夫瞿瞿”唐 孔颖达 疏:“《尚书纬》谓刻为商。郑 作《士昏礼》目録云:‘日入三商为昏’,举全数以言耳。”后亦以“三商”指漏刻。明 杨慎《梁白纻舞歌》之一:“高张洞越吹参差,二八递代三商移。”清 惠周惕《再用衣字韵》:“年来无梦到彤扉,卧听三商玉漏稀。”一说,商为“啇”之讹字,“三商”应为“三啇”。明 焦竑《焦氏笔乘·三啇》:“《士昏礼》:‘漏下三啇为昏。’啇,音滴,与 夏、商 之商不同。苏易简 文:‘三啇而眠,高舂而起。’用其语也。今人多误读。
- 2.
东寺释义:古代东宫官署率更寺的别称。掌宗族、礼乐、刑罚及漏刻。 唐 王勃 《常州刺史平原郡开国公行状》:“入东寺而掌壶,处南臺而曳履。”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三》。
- 3.
临望释义:谓登高远望。战国 楚 宋玉《高唐赋》:“高矣显矣,临望远矣。”汉 刘向《新序·刺奢》:“紂 为 鹿臺,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丈,临望云雨。”《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十年》:“弘立 与诸将临望,自谓功在漏刻。”
- 4.
仪漏释义:即漏刻。 因漏刻是计时的仪器,故名。
- 5.
六历释义:⒈见“六历”。⒉亦作“六歷”。上古时的六种历法。《汉书·律历志上》:“三代 既没,五伯之末史官丧纪,畴人子弟分散,或在夷狄,故其所记,有《黄帝》、《顓頊》、《夏》、《殷》、《周》及《鲁历》……﹝ 汉 兴﹞以 北平侯 张苍 言,用《顓頊历》,比於六历,疏阔中最为微近。”南朝 梁 陆倕《新漏刻铭》:“察四气之盈虚,课六歷之疏密。”⒊谓《大衍历》、《宣明历》、《纪元历》、《统天历》、《大明历》、《授时历》。《元史·历志一》:“自 春秋 献公 以来,凡二千一百六十餘年,用《大衍》、《宣明》、《纪元》、《统天》、
- 6.
功在漏刻释义:漏:古代计时用的器具;漏刻:顷刻之间。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获得成功。
- 7.
司历释义:⒈亦作“司历”。掌管历法之官。《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辰在申,司歷过也,再失闰矣。”《文选·陆倕<新漏刻铭>》:“而司歷亡官,畴人废业。”吕延济 注:“司歷,主歷之官。”唐 张说《<大衍历>序》:“十六年八月端五,赤光照室之夜,皇雄成纪之辰,当一元之出符,献万寿之新歷。伏望藏之书殿,録於记言,掌之太史,颁於司歷。”⒉掌管时历。北周 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序》:“於时玄鸟司历,苍龙御行。”倪璠 注引 孔颖达 曰:“玄鸟,或单呼燕,或重名燕燕,异方语也。此鸟以春分来,秋分去,
- 8.
壶房释义:清 代钦天监设的漏刻室,又名“浮漏堂”。
- 9.
悬壶代哭释义:古代国君的丧礼之一。壶,漏壶。语本《礼记·丧大记》:“君丧,虞人出木角,狄人出壶,雍人出鼎,司马县之,乃官代哭。大夫官代哭不县壶。”郑玄 注:“代,更也。未殯,哭不絶声,为其罢倦,既小敛,可以为漏刻分时而更哭也。”南朝 陈 徐陵《报尹义尚书》:“追惟畴昔,共备行人,室家安危,宾礼升降,悬壶代哭,俱歷春冬。”
- 10.
挈壶释义:⒈挈壶氏或挈壶正的略称。掌知漏刻。⒉悬壶。
- 11.
日长至释义:指夏至。《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孔颖达 疏:“长至者,谓此月之时日长之至极,大史漏刻,夏至昼漏六十五刻,夜漏三十五刻,是日长至也。”《吕氏春秋·仲夏》:“是月也,日长至。”高诱 注:“夏至之日,昼漏水上刻六十五,夜漏水上刻三十五,故曰长至。”陈奇猷 校释:“《仲冬》谓冬至为‘日短至’,明此夏至当可称‘日长至’也……‘日长至’亦称‘日至’。”《旧唐书·代宗纪》:“甲子,日长至,上御 含元殿,下制大赦天下,改 永泰 二年为 大历 元年。”
- 12.
早漏释义:早晨的漏刻。
- 13.
易号释义:帝王更改年号。 《汉书·天文志》:“其六月甲子,夏贺良 等建言当改元易号,增漏刻。”
- 14.
景刻释义:⒈时光。刻,漏刻。⒉片刻,极短的时间。
- 15.
更漏释义: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故名。唐许浑《韶州驿楼宴罢》诗:“主人不醉下楼去,月在南轩更漏长。”
- 16.
漏下释义:⒈漏刻(古计时器)的水面已经下落。 指时间已晚。⒉中医妇科病名。妇女经行淋漓不断,古人以屋漏喻此症状,故名。
- 17.
漏刻释义:⒈古计时器。即漏壶。因漏壶的箭上刻符号表时间,故称。《六韬·分兵》:“明告战日,漏刻有时。”《汉书·哀帝纪》:“漏刻以百二十为度。”颜师古 注:“旧漏昼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南朝 梁 慧皎《高僧传·义解·释道祖》:“山中无漏刻,乃於泉水中立十二叶芙蓉,因流波转,以定十二时,晷影无差焉。”宋 彭乘《墨客挥犀》卷七:“国朝置天文院於禁中,设漏刻、观天臺、铜浑仪,皆如司天监,与司天监互相检察。”⒉顷刻。《汉书·王莽传中》:“捕斩虏 騶,平定东域,虏 知 殄灭,在于漏刻。”《资治通鉴·汉王莽地皇二年》:“莽 召
- 18.
漏壶释义:古代计时的器具,用铜制成,分播水壶、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以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划分一百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用以表示时间。也有不用水而用沙的。也叫漏刻。简称漏。
- 19.
灵虬释义:⒈见“灵虯”。 ⒉亦作“灵虬”。虬龙。三国 魏 曹植《矫志》诗:“灵虯避难,不耻污泥。”晋 葛洪《抱朴子·守塉》:“鯈鮒汎滥以暴鳞,灵虯勿用乎不测。”元 杨载《寓长春道院春雨即事呈郑尊师》诗:“灵虯尚有蟠泥迹,老驥寧无越块心。”清 二石生《十洲春语·饮玉立词龛醉赠润卿》:“不如君驂灵虬我文駟,披云长啸 蓬莱峰。”⒊刻漏上的龙状装饰物。因借指刻漏。《文选·陆倕<新漏刻铭>》:“灵虬承注,阴虫吐噏。”李周翰 注:“虬,龙也……言刻漏之体以龙承之。”唐 杜甫《奉赠太常张卿垍二十韵》:“灵虬传夕箭,归马散霜啼。
- 20.
禁漏释义:宫中计时漏刻。亦指漏刻发出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