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捕 [shōu bǔ]
1. 拘捕。
收捕 引证解释
⒈ 拘捕。
引《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尽收捕王母兄弟美人,繫之 河内。”
宋 秦观 《盗贼中》:“一旦收捕,纳於虎穴中者, 尹赏 之治 长安 也。”
清 唐孙华 《闻毁明逆阉魏忠贤墓》诗:“赤车徧收捕,緹骑走四方。”
收捕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平收释义:⒈平定,收捕。⒉平常的中等收成。与丰收、歉收相对而言。
- 2.
征摄释义:收捕;缉捕。
- 3.
招捕释义:招降收捕。
- 4.
捕讨释义:⒈收捕讨伐。 ⒉指收捕讨伐的文告。犹檄文。
- 5.
收掠释义:⒈收捕拷打。⒉抢收;收取。
- 6.
收掩释义:⒈收捕。《后汉书·党锢传·苑康》:“康 既常疾阉官,因此皆穷相收掩,无得遗脱。”《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八年》:“胡太后 收掩羽林、虎賁兇强者八人斩之。”⒉收殓掩埋。许地山《危巢坠简·人非人》:“据她说,她亲自收掩过几次被枪决的同志。”
- 7.
收摄释义:(1)收捕。(2)犹管束。(3)勾取。(4)收聚。
- 8.
收族释义:⒈谓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⒉收捕罪犯的家族。
- 9.
收虏释义:收捕俘虏。
- 10.
收録释义:⒈收集抄录。⒉指文章的被采用。⒊收取。⒋接纳;收容。⒌收捕。
- 11.
案致释义:审查而确立。《汉书·魏相传》:“御史大夫 桑弘羊 客诈称御史止传,丞不以时謁,客怒缚丞。相 疑其有姦,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后汉书·盖勋传》:“时 武威 太守倚恃权埶,恣行贪横,从事 武都 苏正和 案致其罪。”
- 12.
畏懦释义:亦作“畏偄”。 亦作“畏愞”。胆怯软弱。《史记·东越列传》:“是时 汉 使大农 张成、故 山州侯 齿 将屯,弗敢击,却就便处,皆坐畏懦诛。”《汉书·武帝纪》:“匈奴 入 雁门,太守坐畏愞弃市。”汉 王符《潜夫论·边议》:“然太守令长,皆奴怯畏偄不敢击。”宋 洪迈《容斋随笔·汉二帝治盗》:“其牧守令长坐界内有盗贼而不收捕者,及以畏愞捐城委守者,皆不以为负,但取获贼多少为殿最。”元 刘祁《归潜志》卷七:“南渡为宰执者,多怯惧畏懦,不敢有为。”康有为 等《上清帝第二书》:“皇上仅寄耳目於数人,而数人者又畏懦保禄
- 13.
禁系释义:监禁。《旧唐书·越王係传》:“丙寅夜,元振、辅国 勒兵於三殿前,收捕 越王 及同谋内侍 朱光辉、段恆俊 等百餘人禁繫。”宋 范仲淹《再奏辩滕宗谅张亢》:“其干连人党,盛寒之月,久在禁繫,皆是非辜。”《元典章·朝纲一·政纪》:“有禁繫累年疑不决者,另具始末及其疑状,申御史臺呈省详讞。”《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州县胥吏,皆欲多禁繫人,或以根穷为名,恣行追扰。”
- 14.
赤车释义:⒈古代显贵者所乘的红色的车。⒉古代收捕犯人的官吏所乘之车。
- 15.
辞服释义:服罪;认罪屈服。《汉书·王尊传》:“春正月,美阳 女子告假子不孝,曰:‘儿常以我为妻,妒笞我。’尊 闻之,遣吏收捕验问,辞服。”唐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 巡 死而 远 就虏,疑畏死而辞服於贼。”《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符元年》:“戊午,三省言究治前皇城使 张士良 辞服。”
- 16.
迫守释义:急切收捕。
- 17.
逾垣释义:⒈亦作“踰垣”。翻越墙头。《左传·僖公五年》:“重耳 曰:‘君父之命不校。’乃徇曰:‘校者吾讎也。’逾垣而走。”《孟子·滕文公下》:“段干木 踰垣而辟之。”《梁书·良吏传·何远》:“收捕者至,远 逾垣以免。”唐 皇甫枚《三水小牍·步飞烟传》:“言讫,象 踰垣而归。”明 李东阳《东山先生有两广之命奉寄》诗:“缩手未闲终坐巧,逾垣欲避转愁偏。”鲁迅《呐喊·阿Q正传》:“﹝团丁﹞逾垣进去,里应外合,一拥而入,将 阿Q 抓出来。”⒉《诗·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踰我墙。”后因以“逾垣”谓男女私会偷情。清 吴
- 18.
闭系释义:囚禁。《后汉书·郑弘传》:“貺 被收捕,疾病於道亡没,妻子闭繫詔狱,掠考连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