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气候 气候的意思
hòu

气候

简体气候
繁体氣候
拼音qì hòu
注音ㄑㄧˋ ㄏㄡ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qì,(1) 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组词】:气体。(2) 呼吸。【组词】:没气了。气厥。气促。气息。一气呵成。(3) 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组词】:气候。气温。气象。(4) 鼻子闻到的味。【组词】:气味。臭气。(5) 人的精神状态。【组词】:气概。气节。气魄。气派。气馁。(6) 怒,或使人发怒。【例句】:不要气我了。气恼。气盛(shèng )。忍气吞声。(7) 欺压。【组词】:受气。(8) 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组词】:气功。气血。气虚。(9) 中医指某种症象。【组词】:痰气。湿气。(10) 景象。【组词】:和气。气氛。气韵(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

hòu,(1) 等待。【组词】:等候。候车室。候选人。守候。候补。候场。候审。候诊。(2) 看望,问好。【组词】:伺候。问候。(3) 时节。【组词】:时候。气候。候鸟。候虫。(4) 事物在变化中的情状。【组词】:火候儿。症候。(5) 古代把五天称为“一候”,现气象学上仍沿用。【例句】:候温(每五天的平均温度)。

基本含义

指天气适宜,风和日丽,雨水适量,对农作物生长有利。

气候的意思

气候 [qì hòu]

1. 指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侯。亦泛指时令。

气候今年晚,浓霜始此回。——宋·陆游《园中书触目》

[ season; ]

2. 给定地区的天气状况和天气发展所示的变动着的大气状态。

一宫之内而气候不齐。——唐·杜牧《阿房宫赋》

[ climate; ]

3. 一个团体或一个时期流行的倾向或环境条件。

政治气候。

4. 比喻结果或成就。

成不了气候。

[ successful development; ]

气候 引证解释

⒈ 指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亦泛指时令。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正朔历数·气候》:“《礼记·月令》注曰:‘昔 周公 作时训,定二十四气,分七十二候,则气候之起,始于 太昊,而定于 周公 也。’”
宋 陆游 《园中书触目》诗:“气候今年晚,浓霜始此回。”
清 宋荦 《<明遗民诗>序》:“然譬诸霜雁叫天,秋蛩吟野,亦气候所感使然。”

⒉ 指云气等变化。古代多据此来预测吉凶。

《三国志·蜀志·周群传》:“羣 少受学於 舒,专心候业……常令奴更直於楼上视天灾,纔见一气,即白 羣,羣 自上楼观之,不避晨夜。故凡有气候,无不见之者,是以所言多中。”
《晋书·艺术传·戴洋》:“侃 薨,征西将军 庾亮 代镇 武昌,復引 洋 问气候。”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阴沟水》:“﹝ 文穆 ﹞郡户曹史,徵试博士太常丞,以明气候,擢拜侍中右中郎将。”
唐 刘禹锡 《边风行》:“将军占气候,出号夜飜营。”

⒊ 指天气。

南朝 宋 谢惠连 《石壁精舍还湖中》诗:“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暉。”
宋 苏舜钦 《依韵和胜之暑饮》:“九夏苦炎烈,入伏气候恶,况兹大旱时,其酷甚炮烙。”
明 唐顺之 《游遵化汤泉》诗:“絶塞逢秋已觉凉,此中气候讶非常。”
清 吴瞻泰 《过虎村上芙蓉岭》诗:“山深异气候,四月流澌水。”

⒋ 比喻结果、成就、前途。

清 李渔 《比目鱼·寇发》:“故此就在万山之中,招兵买马,积草屯粮,训养二十餘年,方纔成了气候。”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二:“从戊戌算来,也有二十年了,我们学人家的声光化电,多少还有点样子,惟独学到典章政法,却完全不成个气候,这是什么缘故呢?”

⒌ 指书画或诗文的气韵、风格。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第一品》:“风范气候,极妙参神。”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下:“希逸 诗气候清雅,不逮於 王 袁,然兴属閒长,良无鄙促也。”
唐 元稹 《故万州刺史刘君墓志铭》:“文咏词调有古时人气候。”
宋 刘克庄 《江西诗派小序》:“气候急刻,不能闲退。”

⒍ 指人的神态风貌。

《三国志·吴志·朱然传》:“然 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脩絜,其所文采,惟施军器,餘皆质素。”
《太平广记》卷四九〇引《东阳夜怪录》:“苗十 气候哑吒,凭恃羣亲,索人承事。”
清 沉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岁朝贺节,有棉袍纱套者,不维气候迥别,即土著人物,同一五官而神情迥异。”


国语词典

气候 [qì hòu]

⒈ 一地天气状况的总合或平均,称为「气候」。即长期的大气平均状况。

天气

⒉ 时节。旧历以五日为一候,三候成一节气,故称节令变迁为「气候」。

⒊ 道行、能力达到某种水准。

《醒世姻缘传·第六回》:「凭你甚么妖精鬼怪,狐狸猿猴,成了多大气候。」


气候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天气释义:⒈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气象变化,如温度、湿度、气压、降水、风、云等的情况:天气预报。今天天气很好。⒉指时间;时候:现在是三更天气。天气不早了,快回家吧!

气候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得天时,下得地利释义:指作战既有适宜的气候条件,又有优越的地理形势作依托。也形容办事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极为有利。
    • 2.
      一熟制释义:一年在一块土地上只种植一季作物的种植制度。一般适用于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地区。在气候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也可因人少地多、资金技术投入不足或土地肥力较差等原因而采用一熟制。
    • 3.
      不习地土释义: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
    • 4.
      不习水土释义: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
    • 5.
      不便水土释义:不能适应移居地方的气候和饮食习惯。同“不服水土”。
    • 6.
      不服水土释义:指不能适应某地的气候、饮食等。
    • 7.
      不服释义:⒈不顺从;不信服:不服管教。说他错了,他还不服。⒉不习惯;不能适应:不服水土。气候不服。
    • 8.
      不迁正释义:不迁正指司天之气异常,没有应时而至,多因前一司气太过,引致下一司气衍迟,使气候异常,对人的健康有一定影响。
    • 9.
      不退位释义:不退位指司天之气异常,当值司天之气在气节时序已到,而不让位于新司天之气,使气候异常,对人的健康有一定影响。
    • 10.
      东非高原释义:在非洲东 部,埃塞俄比亚高原以南,刚果盆地以东,赞比西河以北。平均海拔1 200米,面积100万平方千米。北 部多盆地、湖泊,有巨大的火山锥。属热带草原气候。
    • 11.
      严寒释义:(气候)极冷:天气严寒。
    • 12.
      丹麦释义:北欧国家。 在波罗的海出北海处,包括日德兰半岛大部及西兰等岛屿。面积31万平方千米。人口520万(1994年)。首都哥本哈根。地势低平。温带海洋性气候。经济发达。猪肉和乳制品出口居世界前列。渔业也较重要。造船业驰名世界。
    • 13.
      乍暖还寒释义:形容冬末春初气候忽冷忽热,冷热不定。
    • 14.
      也门释义:西亚国家。 在阿拉伯半岛西南部,临红海和阿拉伯海。面积5319万平方千米。人口1580万(1995年)。首都萨那。高原、山地为主。除山区外,气候干热。东北部有沙漠分布。农牧业为经济基础。咖啡是传统出口商品。
    • 15.
      二十四节气释义:根据太阳在 黄道上的位置,将全年分为二十四个时段,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合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的变化和农事季节,中国在公元前2世纪已用来指导农业生 产。
    • 16.
      二十四番花信风释义:即花信风。应花期而来的风。自小寒至谷雨,凡四月,共八个节气,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一候,计二十四候,每侯应以一种花的信风。每气三番。小寒:梅花、山茶、水仙;大寒:瑞香、兰花、山矾;立春:迎春、樱桃、望春;雨水:菜花、杏花、李花;惊蛰:桃花、棣棠、蔷薇;春分:海棠、梨花、木兰;清明:桐花、麦花、柳花;谷雨:牡丹、酴釄、楝花。参阅 南朝 梁 宗懔《荆楚岁时记》、宋 程大昌《演繁露·花信风》、宋 王逵《蠡海集·气候类》。一说,每月有两番花的信风,一年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见 明 杨慎《二十四番花信风》引 南朝 梁元帝《
    • 17.
      云南释义:⒈中国西南边境的省。面积3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260万,省会昆明。是中国民族成分最复杂的省。全境多山,高差很大,气候垂直变化显著,从热带作物到耐寒作物品种多样,水力资源丰富,矿产丰富,工业以有色冶金为主,锡产量全国第一,铜、铅、锌产量也居全国重要地位⒉中国多民族的边疆省份。简称滇、云。邻川、藏、黔、桂,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省会昆明市。面积34万平方千米。有汉、彝、白、哈尼等民族。战国为滇王国。秦始置郡县,西汉建益州郡。东汉末年(220)于建益州西部属国,又合并哀牢夷地区建永昌郡。三国隶蜀国,西晋设宁
    • 18.
      五和释义:⒈土气和顺。谓气候暖和之时。⒉政治和谐的五种表现。⒊谓五味调和。
    • 19.
      五运六气释义:中医学名词。古代医家根据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运行和阴、阳、风、雨、晦、明(《素问·至真要大论》以风、热、湿、火、燥、寒为六气。)六气的流转(即所谓“气运”),以推断气候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 20.
      五韪释义:亦作“五是”。亦作“五氏”。犹言五者。指雨、暘、燠、寒、风五种气候。

气候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得天时,下得地利释义:指作战既有适宜的气候条件,又有优越的地理形势作依托。也形容办事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极为有利。
    • 2.
      一熟制释义:一年在一块土地上只种植一季作物的种植制度。一般适用于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地区。在气候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也可因人少地多、资金技术投入不足或土地肥力较差等原因而采用一熟制。
    • 3.
      不习地土释义: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
    • 4.
      不习水土释义: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
    • 5.
      不便水土释义:不能适应移居地方的气候和饮食习惯。同“不服水土”。
    • 6.
      不服水土释义:指不能适应某地的气候、饮食等。
    • 7.
      不服释义:⒈不顺从;不信服:不服管教。说他错了,他还不服。⒉不习惯;不能适应:不服水土。气候不服。
    • 8.
      不迁正释义:不迁正指司天之气异常,没有应时而至,多因前一司气太过,引致下一司气衍迟,使气候异常,对人的健康有一定影响。
    • 9.
      不退位释义:不退位指司天之气异常,当值司天之气在气节时序已到,而不让位于新司天之气,使气候异常,对人的健康有一定影响。
    • 10.
      东非高原释义:在非洲东 部,埃塞俄比亚高原以南,刚果盆地以东,赞比西河以北。平均海拔1 200米,面积100万平方千米。北 部多盆地、湖泊,有巨大的火山锥。属热带草原气候。
    • 11.
      严寒释义:(气候)极冷:天气严寒。
    • 12.
      丹麦释义:北欧国家。 在波罗的海出北海处,包括日德兰半岛大部及西兰等岛屿。面积31万平方千米。人口520万(1994年)。首都哥本哈根。地势低平。温带海洋性气候。经济发达。猪肉和乳制品出口居世界前列。渔业也较重要。造船业驰名世界。
    • 13.
      乍暖还寒释义:形容冬末春初气候忽冷忽热,冷热不定。
    • 14.
      也门释义:西亚国家。 在阿拉伯半岛西南部,临红海和阿拉伯海。面积5319万平方千米。人口1580万(1995年)。首都萨那。高原、山地为主。除山区外,气候干热。东北部有沙漠分布。农牧业为经济基础。咖啡是传统出口商品。
    • 15.
      二十四节气释义:根据太阳在 黄道上的位置,将全年分为二十四个时段,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合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的变化和农事季节,中国在公元前2世纪已用来指导农业生 产。
    • 16.
      二十四番花信风释义:即花信风。应花期而来的风。自小寒至谷雨,凡四月,共八个节气,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一候,计二十四候,每侯应以一种花的信风。每气三番。小寒:梅花、山茶、水仙;大寒:瑞香、兰花、山矾;立春:迎春、樱桃、望春;雨水:菜花、杏花、李花;惊蛰:桃花、棣棠、蔷薇;春分:海棠、梨花、木兰;清明:桐花、麦花、柳花;谷雨:牡丹、酴釄、楝花。参阅 南朝 梁 宗懔《荆楚岁时记》、宋 程大昌《演繁露·花信风》、宋 王逵《蠡海集·气候类》。一说,每月有两番花的信风,一年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见 明 杨慎《二十四番花信风》引 南朝 梁元帝《
    • 17.
      云南释义:⒈中国西南边境的省。面积3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260万,省会昆明。是中国民族成分最复杂的省。全境多山,高差很大,气候垂直变化显著,从热带作物到耐寒作物品种多样,水力资源丰富,矿产丰富,工业以有色冶金为主,锡产量全国第一,铜、铅、锌产量也居全国重要地位⒉中国多民族的边疆省份。简称滇、云。邻川、藏、黔、桂,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省会昆明市。面积34万平方千米。有汉、彝、白、哈尼等民族。战国为滇王国。秦始置郡县,西汉建益州郡。东汉末年(220)于建益州西部属国,又合并哀牢夷地区建永昌郡。三国隶蜀国,西晋设宁
    • 18.
      五和释义:⒈土气和顺。谓气候暖和之时。⒉政治和谐的五种表现。⒊谓五味调和。
    • 19.
      五运六气释义:中医学名词。古代医家根据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运行和阴、阳、风、雨、晦、明(《素问·至真要大论》以风、热、湿、火、燥、寒为六气。)六气的流转(即所谓“气运”),以推断气候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 20.
      五韪释义:亦作“五是”。亦作“五氏”。犹言五者。指雨、暘、燠、寒、风五种气候。

气候造句

1.这位“衙内”一成了气候,城里的地痞流氓都拜在他的门下,如蚁附膻,无恶不作。

2.他们这伙人,串通一气,拔茅连茹,渐渐形成了气候

3.夏天的气候变化无常,刚才还是红日高照,眼下又是乌云密布,看样子要下雨了。

4.波斯弯地区的气候不好是众所周知的。

5.新英格兰的气候反覆无常。

6.最近气候反复无常,希望大家密切注意。

7.气候变暖几乎全是我们咎由自取。

8.孤立的,因此他们为了能最大程度脱离自己与气候改变的关系,就言过其实的说些气候变化的方方面面。

9.霑儿竟还小,今后管教还得严些,免得他横生枝节,心力外务,成不了什么气候

10.那里的气候瞬息万变,一般的植物根本无法生存。

11.两国的政治气候有可能因此在一夜之间翻云覆雨。

12.由于气候异常,非洲许多地方已经干旱得赤地千里了!

13.方式,宜人的气候,使得外国人才近悦远来。

14.北方的冬天气候寒冷,有时刮风,有时下雪。

15.春天气候宜人,空气清新,天空晴朗。太阳已经升高,也更加温暖了。它的万道金光愉快地亲吻着万物,亲吻着我们的面颊,那么温柔,那么亲切,就像是妈妈爱抚儿女一样温柔敦厚!

16.这里气候凉爽,是个避暑的好地方。

17.北方人到南方工作,对那里的湿热气候有个适应的过程。

18.各国将在十二月的哥本哈根会议签署新的气候协定,但谈判已经停滞不前。

19.今年气候正常,因此农业可望丰收。

20.今年气候异常,非洲发生罕见的洪灾。

气候(qiho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气候是什么意思 气候读音 怎么读 气候,拼音是qì hòu,气候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气候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