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授 [kǒu shòu]
1. 口头传授。
英[ instruct orally; ]
2. 口说而由别人代写。
例向秘书口授一封信稿。
英[ dictate; ]
口授 引证解释
⒈ 口头传授。
引《汉书·艺文志》:“仲尼 思存前圣之业……有所襃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
唐 韩愈 《答殷侍御书》:“前者蒙示新注《公羊春秋》,又闻口授指略,私心喜幸。”
吴晗 《灯下集·古人读书不易》:“只能凭老师口授,自己笔记。”
⒉ 口头说,叫别人写。
引《三国志·蜀志·王平传》:“平 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
《魏书·高祖孝文帝纪下》:“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小秦 说:‘……你认为这样好,就这样办。你口授命令吧。’”
刘宾雁 《本报内部消息(续篇)》:“总编辑叫他写三篇社论,口授了社论的中心内容。”
国语词典
口授 [kǒu shòu]
⒈ 以口传授。
引《汉书·卷三〇·艺文志》:「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
《三国志·卷四三·蜀书·王平传》:「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
口授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今文经释义:汉代学者传述的用汉隶写成的儒家经典。与当时发现的用先秦古文写成的儒家经典相对。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经典散失殆尽。汉朝建立以后,着手整理古籍,征集民间藏书,又访求老儒,口授儒家经书,一一笔录。因用当时文字书写,故名。
- 2.
信了释义:信从明了。《魏书·释老志》:“ 哀帝元寿 元年,博士弟子 秦景宪 受 大月氏王 使 伊存 口授浮屠经。中土闻之,未之信了也。”
- 3.
占授释义:口授。
- 4.
取办释义:⒈置备;置办。《汉书·王莽传下》:“乘传使者经歷郡国,日且十辈,仓无见穀以给,传车马不能足,赋取道中车马,取办於民。”《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元年》:“及 至德 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復常准。”⒉指办理。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二》:“石斋 当 武皇 大渐之时,其调度区画,取办俄顷,命中书十餘人操牘以进,石斋 一一口授,动中机宜,畧无舛错。”
- 5.
口分田释义:唐 代按人口授田。每口人所受者,皆包含永业田二十亩,其余为口分田。如男丁受田百亩,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八十亩为口分田。《新唐书·食货志一》:“凡庶人徙乡及贫无以葬者,得卖永业田。自狭乡而徙宽乡者,得并卖口分田。”《唐律疏议·户婚·卖口分田》:“诸卖口分田者,一亩笞十。二十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地还本主,财没不追。”参见“口分”。
- 6.
口受释义:从口授中获得。
- 7.
口授释义:⒈口头传授(还没有文字记录的歌曲、方技等):我国许多地方戏曲都是由民间艺人世代口授而保存下来的。⒉口头述说而由别人代写:口授作战命令。
- 8.
噶举派释义:喇嘛教派之一。 “噶举”,藏语意为“口授传承”,谓其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故名。又因该派喇嘛穿白色裙子和上衣,故俗称“白教”。十一世纪时,由 西藏 僧人 玛尔巴 创立。一传 弥拉惹巴,再传 达波拉结。该派以苦修为特色,曾融合噶当派教义,成为有势力的教派。支系众多,其中帕竹噶举、噶玛噶举的上层曾受 元 明 两朝册封,相继执掌 西藏 地方政权。格鲁派得势后,噶举派中仅止贡、噶玛、达垅、主巴四支系尚保持一定宗教势力。主要寺院有 墨竹工卡 的 止贡寺、四川 德格 的 八邦寺 等。
- 9.
多幸释义:⒈犹侥幸。《左传·宣公十六年》:“善人在上,则国无幸民。谚曰:‘民之多幸,国之不幸也。’”《宋书·沉庆之传》:“上逼令作诗…… 庆之 口授之曰:‘微命值多幸,得逢时运昌。朽老筋力尽,徒步还南岗。辞荣此圣世,何媿 张子房。’”南朝 梁 丘迟《侍宴乐游苑送张徐州应诏诗》:“小臣信多幸,投生岂酬义。”⒉犹庆幸。客套话。唐 韩愈《与大颠师书》:“缘昨到来,未获参謁,儻能暂垂见过,实为多幸。”《水浒传》第二二回:“柴大官人 见了 宋江,拜在地下,口称道:‘端的想杀 柴进,天幸今日甚风吹得到此,大慰平生渴仰之念!多幸
- 10.
小经释义:卷数少的经书。 唐 宋 依经书内容或文字多少,分大、中、小三级。因时因事所指不同。《新唐书·选举志上》:“凡《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穀梁传》为小经。”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二》:“政和 八年御笔:‘……自今学道之士,所习经以《黄帝内经》、《道德经》为大经。《庄子》、《列子》为小经,外兼通儒书,俾合为一道。大经,《周易》;小经,《孟子》。’”《宋史·杨亿传》:“母以小经口授,随即成诵。”清 金农《寄题李徵君秉元青櫺别业》诗:“
- 11.
得来释义:⒈觅得,求得。《公羊传·隐公五年》“公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汉 何休 注:“登读言得来。得来之者,齐 人语也,齐 人名求得为得来;作登来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百喻经·见水底金影喻》:“其父觅子,得来见子,而问子言:‘汝何所作,疲困如是?’”⒉助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出现某种结果。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女孩儿諕得来一团儿颤。”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愁得来陡峻,瘦得来唓嗻。”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三幕:“他是乐得养尊处优,胖得来,实在连走路都很艰难了。”
- 12.
牛具释义:⒈耕牛和农具。《宋史·庄夏传》:“时流民来归,夏 言:‘荆、襄、两 淮 多不耕之田,计口授地,贷以屋庐牛具。’”《元史·世祖纪十》:“以 别速带 逃军七百餘人付 安西王 屯田,给以牛具。”⒉金 赋税单位,一耒加三头牛为一具。《金史·食货志二》:“牛头税,即牛具税,猛安、谋克 部 女直 户所输之税也。其制每耒牛三头为一具,限民口二十五受田四顷田亩有奇,岁输粟大约不过一石……四年,詔内地诸路,每牛一具赋粟五斗,为定制。”《金史·食货志二》:“八月,尚书省奏,推排定 猛安、谋克 户口、田亩、牛具之数。”
- 13.
登来释义:犹得来,得之。 《公羊传·隐公五年》:“公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何休 注:“登,读言得。得来之者,齐 人语也。齐 人名求得为得来。作登来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孔广森 通义:“登来之者,犹言得之也。”清 袁枚《随园随笔·诸经》:“《公》《穀》则……来曰登来。”
- 14.
笔受释义:用笔记下别人口授的话。
- 15.
经学释义:训解或阐述儒家经书之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先秦儒家经书经过秦朝焚书后大多不存,汉初由儒者口授、用当时文字——隶书记录的称今文经,对经书作的解释,叫今文经学;后来发现的用战国时文字写的经书叫古文经,对古文经作的解释叫古文经学。一般今文经学派多研究经文中的“微言大义”。古文经学派多做名物、训诂、考据方面的研究。
- 16.
蚤岁释义:早年。指年少之时。蚤,通“早”。宋 朱熹《<中庸章句>序》:“熹 自蚤岁,即尝受读而窃疑之。沉潜反復,盖亦有年。”明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杂言上》:“嘉兴 有 济舟和尚,蚤岁不曾识字,因口授礼观音文。”清 钮琇《觚賸续编·淄川小圣人》:“淄川 孙先生 名 若羣,学赡品端,言动有则,乡里咸称小圣人,蚤岁成进士。”
- 17.
还受释义:⒈北魏 至 隋 行均田制时,男女到达一定年龄计口授与若干亩露田,年老免赋或身亡交还。“还受”指接受和归还露田。《魏书·食货志》:“诸还受民田,恒以正月。若始受田而身亡,及卖买奴婢牛者,皆至明年正月,乃得还受。”《隋书·食货志》:“又每丁给永业二十亩,为桑田。其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五根,不在还受之限。”参见“露田”。⒉谓受到还报。明 无名氏《驻马听·怨别》曲:“多应是前生欠下,今生还受。”
- 18.
馈饩释义:⒈赠送粮草、牲腥。 《晋书·隐逸传·杨轲》:“軻 在 永昌,季龙 每有馈餼,輒口授弟子,使为表谢。”《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呼韩 入 汉,厥仪未泯,馈餼之秩,每存丰厚。”胡三省 注:“馈餼,餉客以生食及芻米也。”⒉引申指料理生活杂事。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一》:“柳侯 感嘆,躬负薪之役;公主怡然,亲馈餼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