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血 [nóng xuè]
1. 脓和血的混合物。
脓血 引证解释
⒈ 脓和血的混合物。
引《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初,军吏 李成 苦欬嗽,昼夜不寤,时吐脓血。”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枫香脂》﹝附方﹞引 朱有燉 《袖珍方》:“便痈脓血,白胶香一两,为末,入麝香轻粉少许掺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宰严限追比,旬餘,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
国语词典
脓血 [nóng xuè]
⒈ 伤口溃烂所化的黏液与血液。
引《西游记·第三一回》:「果是打死,好道也有些脓血,如何没一毫踪影?」
脓血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五色痢释义:五色痢为痢疾的一种,是急重症的表现,因其痢下脓血呈现多种颜色而得名。
- 2.
劀杀释义:谓刮去恶疮脓血,以药蚀除腐肉。
- 3.
吮卒释义:指为士兵嘬吸疮口的脓血。为将官爱兵之典。
- 4.
吮痈噬痔释义:吮用嘴吸;痈毒疮;噬咬。指用口舌为人舔吸疮痔上的脓血。比喻卑劣地奉承人。
- 5.
吮痈释义:用嘴吸痈疽的脓血以祛毒。
- 6.
四大释义:⒈道家以道、天、地、人为四大。 《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按,王,当作“人”。说见 朱谦之《老子校释》及 任继愈《老子新译》。⒉佛教以地、水、火、风为四大。认为四者分别包含坚、湿、暖、动四种性能,人身即由此构成。因亦用作人身的代称。晋 慧远《明报应论》:“夫四大之体,即地、水、火、风耳,结而成身,以为神宅。”《圆觉经》:“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髮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於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於水;
- 7.
搔扪释义:爬搔抚摸。《资治通鉴·唐僖宗中和二年》:“殷(诸葛殷)病风疽,搔捫不替手,脓血满爪。”胡三省 注:“搔,爬也。捫,摸也。”
- 8.
替手释义:⒈停手。《资治通鉴·唐僖宗中和二年》:“殷 病风疽,搔捫不替手,脓血满爪。”胡三省 注:“替,废也。”宋 司马光《谢兴宗惠草虫扇》诗:“玩之不替手,爱重心无穷。”⒉替代者。沈从文《边城》十:“到了那边,方知道原来过渡的人,便是船总 顺顺 家派来作替手的水手。”沙汀《闯关》二:“但当轻噪的机关枪声作替手(代替大炮)的时候,那些负有战斗责任的指战员、战士们,都把他们的睡眠收拾起了。”
- 9.
水蛭释义:也叫医蛭。 环节动物。体狭长而扁,长可达5厘米。生活在水田、沼泽中。有吸盘,可吸食人、畜血液。医学上用来吸取脓血,也可供药用。
- 10.
淋血释义:中医病名。患者尿中带有脓血。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六:“沙随先生 绍兴 丙午苦淋血之疾,两年不愈。”《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失血治法》:“尿血同出痛淋血,尿血分出溺血名。”
- 11.
産褥热释义:病名。产妇在分娩期或产褥期中,由细菌或病毒侵入生殖器官而引起的全身发热性反应。症状是持续发高烧,下腹部疼痛,阴道流脓血,头痛,呕吐等。
- 12.
疫痢释义:中医学病症名。指传染性强而症情严重的痢疾。主要症状为:发热、呕吐、下痢脓血,日夜无度,腹痛,里急后重。
- 13.
痢疾释义:由痢疾杆菌或阿米巴原虫所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常见的为细菌性痢疾,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样大便等症状。阿米巴痢疾起病较慢,粪便暗红色并有腐肉臭味。加强粪便管理及饮食卫生是主要预防措施。
- 14.
白蜜膏释义:是药名,主治久新咳嗽上气,心胸烦热,唾脓血。
- 15.
离中丹释义:离中丹的处方是生石膏60克、甘草18克、朱砂末5克,主治肺病发热,咳吐脓血,兼治暴发眼疾,红肿作痛,头痛齿痛,一切上焦实热之症。
- 16.
耗子尾巴释义:耗子尾巴没有多少脓血,比喻没有多大好处,不值得重视。
- 17.
肛瘘释义:一种病。 直肠接近肛门处发生脓肿,形成瘘管,有的在肛门附近有开口,流脓血。通称漏疮或痔漏。
- 18.
腹泻释义:指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呈水状,有的带脓血,常兼有腹痛。多由于肠道感染,消化功能障碍而引起。
- 19.
舐痈吮痔释义:舐:舔;痈:毒疮;吮:聚拢嘴唇来吸。只为人舔吸疮痔上的脓血。比喻卑劣地奉承人。
- 20.
败膏释义:指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