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屺 [zhì qǐ]
1. 《诗·魏风·陟岵》:“陟彼屺兮,瞻望母兮。”郑玄笺:“此又思母之戒,而登屺山而望也。”后因以“陟屺”为思念母亲之典。
3. 借指母亲。
陟屺 引证解释
⒈ 参见“陟岵”。参见“陟岵”。
引《诗·魏风·陟岵》:“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郑玄 笺:“此又思母之戒,而登屺山而望也。”
后因以“陟屺”为思念母亲之典。 唐 元稹 《追封李逢吉母王氏等制》:“孝子之於事亲也,贫则有啜菽之欢,仕则有捧檄之庆,离则有陟屺之叹,殁则有累茵之悲。”
明 孙仁孺 《东郭记·井上有李》:“因辟兄以离母,时怀陟屺之思。”
清 钱谦益 《南京光禄寺少卿冯若愚母钱氏加赠宜人制》:“为歌念母之诗,弥深陟屺之叹。”
⒉ 借指母亲。
国语词典
陟屺 [zhì qǐ]
⒈ 登上屺山。语本后比喻思念母亲。
引《诗经·魏风·陟岵》:「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序》:「肃雍揆景,陟屺爰臻。」
陟屺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倚庐释义:⒈古人为父母守丧时居住的简陋棚屋。《左传·襄公十七年》:“齐 晏桓子 卒,晏婴 麤縗斩,苴絰、带、杖,菅屨,食鬻,居倚庐,寝苫、枕草。”《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六年》:“﹝三月,﹞癸酉,太后殂。帝居倚庐,朝夕进一溢米。”《清史稿·宣宗纪三》:“甲戌,皇太后崩……上居倚庐,席地寝苫。”⒉谓父母倚靠庐舍盼子归来。明 陈继儒《读书镜》卷四:“世之宦游者多矣,啣命千里,亲老不获从,甚则倚庐陟屺,目穷心折,终不敢少露於宾客笑语及邮筒笔楮之间。而子或浮沉宦辙,垂五载十载,出而裾絶,入而室虚者,岂少哉!”参见“倚门”。
- 2.
疥壁释义:谓壁上所题书画如疥瘢,令人厌恶。语出 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语资》:“大历 末,禪师 玄览 住 荆州 陟屺寺,道高有风韵,人不可得而亲,张璪 尝画古松於斋壁,符载 讚之,卫象 诗之,亦一时三絶。览 悉加堊焉。人问其故,曰:‘无事疥吾壁也。’”宋 陈造《次韵苏监仓》:“逢人争食有处有,疥壁留诗无处无。”亦自谦诗画粗劣。宋 陈造《次韵苏监仓》:“逢人争食有处有,疥壁留诗无处无。”清 赵翼《西湖寓楼即事》诗:“衰年敢作重来想,临去多留疥壁诗。”
- 3.
瞻云陟屺释义:《诗·魏风·陟岵》:“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新唐书·狄仁傑传》:“薦授 并州 法曹參軍,親在 河陽,仁傑 登 太行山,反顧,見白雲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瞻悵久之,雲移乃得去。”后因以“瞻雲陟屺”比喻思亲。明 张居正《寿李母杜夫人七十序》:“正 嘗觀覽古人瞻雲陟屺事,蓋傷之焉。”
- 4.
陈情表释义:晋 时 李密 作《陈情表》,表中婉转地陈述了为孝养祖母,不能接受朝廷的征召。后因以《陈情表》泛指向朝廷提出辞官归隐孝养父母的呈文。唐 白居易《和我年》之三:“何当闕下来,同拜《陈情表》。”明 冯惟敏《端正好·徐我亭归田》套曲:“老太君近九十,老尊堂多半百,寿萱重茂光三代。祖孙空切《陈情表》,母子遥悬《陟屺》怀。”清 黄遵宪《题黄佐廷赠尉遗像》诗:“不如乌鸟《陈情表》,生属猴年寄母书。”
- 5.
陟屺释义:⒈《诗·魏风·陟岵》:“陟彼屺兮,瞻望母兮。”郑玄笺:“此又思母之戒,而登屺山而望也。”后因以“陟屺”为思念母亲之典。⒉借指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