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柔 [diào róu]
1. 和柔;和顺。
2. 指柔顺的人或物。
4. 调和顺适。
调柔 引证解释
⒈ 和柔;和顺。
引唐 李咸用 《和殷衙推春霖即事》:“山川藏秀媚,草木逞调柔。”
清 黄遵宪 《与任公书》:“自 周 以后,尊崇君权,调柔民气,多设仪文阶级,以保一家之封建。”
⒉ 指柔顺的人或物。
引宋 江休复 《牟驼冈阅马》诗:“军戎选轻捷,和鑾御调柔。”
⒊ 调和顺适。
引唐 白居易 《枕上作》:“风疾侵凌临老头,血凝筋滞不调柔。”
调柔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南北曲释义:南曲与北曲的合称。 南曲又称“南词”,北曲又称“北词”,故也合称为“南北词”。南曲以 唐 宋 大曲、宋 词为基础,曲调用五音阶,用韵以南方(今 江 浙 一带)语音为标准,有平上去入四声。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
- 2.
南曲释义:宋元以来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用韵以南方语音为准,分平上去入四声;音乐上用五声音阶,以管乐器伴奏。曲调柔和婉转。
- 3.
和銮释义:⒈同“和鸞”。 汉班固《东都赋》:“登玉輅,乘时龙,凤盖棽丽,和鑾玲瓏。”《后汉书·崔駰传》:“岂暇鸣和鑾,清节奏哉?”宋江休复《牟驼冈阅马》诗:“军戎选轻捷,和鑾御调柔。”元李治《敬斋古今黈》卷一:“古者登车有和鑾之音,谓马动则鑾鸣,车动则和应也。鑾或作鸞,其义皆同。鸞以其有声;鑾以其金为之也。”⒉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龢”,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鑾”。
- 4.
好声好气释义:语调柔和,态度温和:人家好声好气地劝他,他倒不耐烦起来。
- 5.
白云鹏释义:(1874-1952)京韵大鼓演员。河北霸县(今霸州市)人。早年在农村说唱,后在北京从史振林学艺。长期在北京、天津演出。结合自身嗓音条件,形成韵味醇厚、吐字清晰、腔调柔美的艺术风格,世称“白派”。代表作有《黛玉焚稿》、《哭祖庙》等。
- 6.
缓歌释义:⒈见“缓声歌”。⒉指音调柔缓之歌。详“缓歌慢舞”。
- 7.
软语释义:⒈体贴温柔委婉的话。⒉音调柔和的语言。
- 8.
轻轻絮语释义:语调柔和,连续不断地轻轻说话。
- 9.
陋弱释义:文章立论见识浅陋,音调柔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