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泮 [rù pàn]
1. 古代学宫前有泮水,故称学校为泮宫。科举时代学童入学为生员称为“入泮”。
入泮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学宫前有泮水,故称学校为泮宫。科举时代学童入学为生员称为“入泮”。
引《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文秀 带病去赴试,便得入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婴宁》:“﹝ 王子服 ﹞早孤,絶慧,十四入泮。”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明之人情小说下》:“王悦 子曰 儒珍,七岁能诗,与同窗 陈秋麟 皆十三四入泮。”
国语词典
入泮 [rù pàn]
⒈ 古代学宫之内有泮水,故称学宫为「泮宫」,童生初入学为生员则称为「入泮」。
引《儒林外史·第一七回》:「捷报贵府相公匡讳迥,蒙提学御史学道大老爷取中乐清县第一名入泮。」
《文明小史·第二一回》:「有个秀才姓何名祖黄,表字自立,小时聪颖非常,十六岁便考取了第一名算学入泮。」
入泮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入泮释义:古代学宫前有泮水,故称学校为泮宫。 科举时代学童入学为生员称为“入泮”。
- 2.
县学释义:旧时供生员读书之学校。 科举制度童试录取后准入县学读书,以备参加高一级之考试,谓之“进学”、“入学”或“入泮”,士子称“庠生”、“生员”,俗称“秀才”。
- 3.
弃繻关释义:汉 终军 入 潼关,弃繻,后因以“弃繻关”指 潼关。宋 司马光《送何济川知汉州》诗之一:“復寻题柱迹,重过弃繻关。”清 赵翼《卢抱经作重逢入泮诗纪事敬贺四律》之二:“尚有昔年题字柱,便当古蹟弃繻关。”参见“弃繻”。
- 4.
游庠释义:⒈就读于府或州县的学宫。 庠,原是 周 代的乡学,后泛称学校。《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总丱之时,三人一同游庠。”清 黄蛟起《西神丛语·许世卿》:“馆於 嘉禾 项 氏,其子已游庠,督责之甚严。”清 毛祥麟《对山馀墨·群芳榜》:“有 沉濬 者,幼孤,母甚姑息。既游庠,益听其以厚貲出入,乃愈放荡。”⒉明 清 时,儒生经考试取入府、州、县学为生员,谓之“游庠”。《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他年十二岁上就游庠的,养成一肚皮的学问。”《石头点·莽书生强图鸳侣》:“偏生到 莫谁何,才出来应童子试,便得游庠入泮,年纪方得一
- 5.
衿録释义:旧时指入泮的簿籍。
- 6.
采芹释义:《诗·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毛 传:“泮水,泮宫之水也。”郑玄 笺:“芹,水菜也。”古时学宫有泮水,入学则可采水中之芹以为菜,故称入学为“采芹”、“入泮”。后亦指考中秀才,成了县学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