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兵 [xiāng bīng]
1. 古代地方武装。始于西魏、北周,由大都督或仪同统领,居于本乡。其后历代有之。
乡兵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地方武装。始于 西魏、北周,由大都督或仪同统领,居于本乡。其后历代有之。
引《隋书·张奫传》:“高祖 作相,授大都督,领乡兵。”
《宋史·兵志四》:“乡兵者,选自户籍,或土民应募,在所团结训练,以为防守之兵也。”
《清史稿·兵志四》:“乡兵始自 雍 乾,旋募旋散,初非经制之师……各省举办团练,有驻守地方者,有随营征勦者。”
乡兵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义乌兵释义:明 代 义乌 籍的乡兵,以慓悍著称。
- 2.
乡义释义:指乡兵。
- 3.
乡勇释义:乡兵,地方武装。
- 4.
乡团释义:乡兵、团练。
- 5.
乡屯释义:⒈指乡兵驻扎之处。⒉乡团,乡兵。
- 6.
保丁释义:⒈宋代保甲制中的乡兵。⒉旧时保里的差役,保长的走卒。
- 7.
保长释义:⒈凤凰昼鸣之称。 ⒉宋代乡兵制度,十家为一保,设保长一人。⒊旧时保甲制中每保的头目。
- 8.
大保释义:宋 代的一种乡兵制度,以五十家为一大保,设有大保长。参见“保甲”。
- 9.
寸白军释义:元 代 云南 的一种乡兵。
- 10.
峒兵释义:宋 乡兵之一。以峒人壮丁编组而成。
- 11.
枪仗手释义:亦作“枪杖手”。 宋 代 福建路 与 江南西路 乡兵之称。宋 李纲《与中书冯侍郎书》:“当起 福建路 兵及广行召募 福建路 枪杖手,自 衢 入 睦,自 信 入 歙,以攻贼于巢穴,则必胜矣。”《宋史·兵志五》:“靖康 元年,臣僚言:‘天下步兵之精,无如 福建路 枪仗手,出入轻捷,驭得其术,一可当十。’”
- 12.
民籍释义:居民的户籍。亦指有户籍的居民。《南齐书·郁林王纪》:“宜从荡宥,许以自新,可一同放遣,还復民籍。”宋 孔平仲《孔氏杂说》卷二:“东汉 之定民籍,颇若劳扰,今之造户口簿,却不如此也。”《宋史·尹洙传》:“今边鄙虽有乡兵之制,然止极塞数郡,民籍寡少,不足备敌。”《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四年》:“所至视民籍差等,有不如式者,惩革之。”清 代将不属军、商、灶籍的各色人编入民籍。《清史稿·食货志一》:“凡民之著籍,其别有四:曰民籍;曰军籍,亦称卫籍;曰商籍;曰灶籍。”
- 13.
沙勇释义:沙民组成的乡兵。
- 14.
沙民释义:由沙民组成的乡兵。
- 15.
白芀子释义:宋 代称民间壮丁。《明史·四川土司传二》:“明善(黄明善)復言:‘宋 时 多刚县 蛮为寇,用白芀子兵破之。白芀子者,即今之民壮……前代用乡兵有明效,宜急募民壮,以助官军。’”清 顾炎武《日知录·毛葫芦兵》:“成化 三年,国子监学録 黄明善 言 宋 时 多刚县 夷为寇,用白芀子兵破之。白芀子者,即今之民壮也。”
- 16.
税户释义:纳税户。宋 程大昌《演繁露续集·制度·乡兵保捷义勇等》:“咸平 四年,取 陕西 税户为义军,家出一丁,号曰保毅军。”《金史·食货志二》:“世宗 大定 二年,詔免二税户为民。”
- 17.
统押释义:统管督率。宋 岳飞《奏郾城县并绛州垣曲县捷状》:“当日又据本司统领忠义军马 梁兴、董荣 申,依准指挥统押军马前来过 大河,攻击 金 人,佔夺州县。”《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时诸军既集,而 江西 马步军副总管 刘纲,右宣教郎、统押 池州 土豪乡兵 邓酢,皆在兵间。”
- 18.
罗苴子释义:唐 时 南诏 选择精锐乡兵组成的前锋部队。
- 19.
肆掠释义:⒈鞭挞。《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肆掠,止狱讼。”按,《淮南子·时则训》作“毋笞掠”。⒉亦作“肆略”。大肆抢劫。《宋史·高宗纪三》:“虔州 卫兵及乡兵相杀,纵火肆掠三日。”明 李东阳《明故亚中大夫山西布政司左参政樊公墓碑铭》:“襄 邓 饥,流民肆掠,且万数。”《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四年》:“初,广州 以贼遽至,不及清野,故贼得肆略。”清 夏燮《中西纪事·粤东要抚》:“适 英 人以赂,故撤去四方炮臺之兵,肆掠於城外。”
- 20.
脣吻释义:⒈嘴唇;口,嘴。 《墨子·非命下》:“今天下之君子之为文学出言谈也,非将勤劳其喉舌而利其脣呡也。”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百句不迁,则脣吻告劳。”唐 卢仝《感古》诗之二:“脣吻恣谈鑠,黄金同灰尘。”清 龙启瑞《上梅伯言先生书》:“会 粤 西土匪益炽,牵於集乡兵议团费,终日卒卒,脣吻枯燥,逮晚不得休息。”⒉借指言词;口舌;口才。《汉书·东方朔传》:“吐脣吻,擢顶颐。”晋 葛洪《抱朴子·勤求》:“遂以脣吻为刃锋,以毁誉为朋党,口亲心疏,貌合行离。”《三国志·吴志·顾雍传》“其以 雍 次子 裕 袭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