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辨 [jì biàn]
1. 记览和辩给。辨,通“辩”。
记辨 引证解释
⒈ 记览和辩给。辨,通“辩”。
引元 黄溍 《赠余生诗序》:“后生小子,羣居终日,视记诵词章为不足为,而独以不知地理为耻,探奇勦説,凭虚造言……观其记辨驰骋,出人意表,诚若可喜。是以孝子慈孙甘受其欺而曾不悟。”
记辨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勋贤释义:有功勋有才能的人。《后汉书·朱景王杜等传论》:“若乃王道既衰,降及霸德,犹能授受惟庸,勋贤皆序,如 管 隰 之迭升 桓 世,先 赵 之同列 文 朝。”唐 元稹《故中书令赠太尉沂国公墓志铭》:“十五年,会上新即位,成德表帅,上曰:‘非吾勋贤,莫可入者。’”金 王若虚《史记辨惑一》:“﹝ 巫咸 ﹞盖一代之勋贤,而谓巫覡之类可乎?”
- 2.
厌兵释义:厌战。唐 钱起《江行无题》诗之十二:“静听江叟语,俱是厌兵人。”宋 周密《齐东野语·诛韩本末》:“秦檜 揣知上意厌兵,力主和议。”金 王若虚《史记辨惑三》:“乃復备论帝王以来用兵之事,而终於 汉文 厌兵,百姓乐业,几七百年,何关於律意哉。”刘国钧《辛壬之间杂诗》:“北人歌舞南人泣,毕竟天心未厌兵。”
- 3.
杨公忌释义:旧俗迷信以农历正月十三日始,以后每月提前两天为百事禁忌日。相传其说始于 宋 堪舆术士 杨救贫,因称该日为 杨公忌。《协记辨方书·辨讹》:“世俗多畏 杨公 忌,通书亦多载之,谓其日不宜出行举事,犯之不利,皆因未悉其原委,故为所惑耳。今按,其説乃是室火猪日。其术元旦起角宿,依二十八宿次序顺数,值室宿之日,即为 杨公 忌。”清 梁章鉅《浪迹续谈·杨公忌》:“《轨论》云:‘宋 术士 杨救贫,习堪舆术,为时俗所推,其説一年有十三日,百事禁忌,名曰 杨公 忌’……今人所传 杨公 忌,以正月十三日为始,餘每月皆隔前一日
- 4.
畛畦释义:⒈田间小路。 引申为界限,隔阂。宋 梅尧臣《依韵酬永叔再示》:“贵贱交情古未有,胸中不欲置畛畦。”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荒舍匪遥,合乘兴来觅饮,幸勿为畛畦。”何垠 注:“井田间陌曰畛,五十亩曰畦,犹言彼此区别也。”清 薛福成《代李伯相直隶按察使丁公墓志铭》:“适 天津 民与西洋传教士积有违言,互相猜嫉,公平心调剂,稍去畛畦。”⒉比喻诗文的常规或套路。宋 文莹《玉壶诗话》:“翰林 郑毅夫 公,晚年诗笔飘洒清放,几不落笔墨畛畦,间入 李 杜 深格。”金 王若虚《史记辨惑五》:“﹝《汲黯传》﹞剩‘今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