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七 [sì qī]
1. 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二十八年。
2. 二十八。四乘七所得。亦指人年二十八岁。
3. 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东汉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
4. 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二十八宿。
6. 旧俗,人死后每隔七天为忌日,祭奠一次。第四个忌日称“四七”。
四七 引证解释
⒈ 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二十八年。
引《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光武 先在长安时,同舍生 彊华 自 关中 奉赤伏符,曰:‘ 刘秀 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鬭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李贤 注:“四七,二十八也,自 高祖 至 光武 初起,合二百二十八年,即四七之际也; 汉 火德,故火为主也。”
《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四七之期必尽,百六之数溘屯。”
原注:“齐 初践祚计止於二十八年。”
⒉ 二十八。四乘七所得。亦指人年二十八岁。
引《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四七,筋骨坚,髮长极,身体盛壮。”
⒊ 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 东汉 开国功臣 云台 二十八将。参见“二十八将”。
引《文选·张衡<东京赋>》:“我 世祖 忿之,乃龙飞 白水,凤翔参墟,授鉞四七, 共工 是除。”
李善 注:“四七,二十八将也。”
《文选·左思<魏都赋>》:“相兼二八,将猛四七。”
张载 注:“四七者, 汉 光武 二十八将也。”
清 王闿运 《拟李鸿章陈苗事折子》:“援(马援 )之智勇,冠於四七。”
⒋ 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二十八宿。
引《后汉书·刘瑜传》:“盖诸侯之位,上法四七,垂文炳燿,关之盛衰者也。”
李贤 注:“四七,二十八宿也。诸侯为天子守四方,犹天之有二十八宿。 《汉官仪》曰:‘天子建侯,上法四七也。’”
前蜀 杜光庭 《蜀王葛仙化祈雨醮词》:“伏以四七在天,垂文定位;三八镇地,设象分灵。”
⒌ 旧俗,人死后每隔七天为忌日,祭奠一次。第四个忌日称“四七”。参见“七七”。
引《儒林外史》第二六回:“鲍廷璽 哭着应道:‘小的父亲死了。’ 向道臺 道:‘没了几时?’ 鲍廷璽 道:‘明日就是四七。’”
国语词典
四七 [sì qī]
⒈ 二十八,四乘七而得。
引《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唐·章怀太子·注:「四七,二十八也。自高祖至光武初起,合二百二十八年,即四七之际也。」
《文选·左思·魏都赋》:「相兼二八,将猛四七。」
唐·李善·注:「四七者,汉光武二十八将也。」
⒉ 一种民间习俗。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第四个忌日称为「四七」。
引《儒林外史·第二六回》:「鲍廷玺哭著应道:『小的父亲死了。』向道台问:『没了几时?』鲍廷玺道:『明日就是四七。』」
四七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日一夜释义:一昼夜。《素问·玉枢真藏论》:“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汉 王充《论衡·说日》:“日行一度,天一日一夜行三百六十五度。”《梁书·诸夷传·扶南国》:“阿育王 即 铁轮王,王 阎浮提,一天下,佛灭度后,一日一夜役鬼神造八万四千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然后把船驶到 澎湖 相近,浪头最大的地方,颠播了一日一夜。”
- 2.
三大纪律释义:从红军时代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就要求普遍遵守的三条主要纪律。 内容前后稍有不同,最终定为: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朱德《一九四七年十大任务》:“严格执行和经常检查三大纪律,随时随地为民兴利除弊。”
- 3.
不兰奚释义:蒙语音译词。 亦译作“孛兰奚”、“阑遗”、“拦遗”。元 代规定奴隶背主逃亡,由官府拘收,称“不兰奚”。如主人认领,仍交归原主。《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二四四年林县宝严寺圣旨碑》:“中间或有不兰奚及姦细人等,本处官司自合审问来歷,无得因而将僧众摭赖。”《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二四七年鄠县草堂寺阔端太子令旨碑》:“有 草堂寺 金长老 告:不兰奚一百人、匠人一十五人闕少穿著粮食。你每覷当休教闕少者。”
- 4.
不终释义:⒈没有结果;没有到底。《左传·僖公十六年》:“明年 齐 有乱,君将得诸侯而不终。”宋 苏辙《龙川略志》卷二:“﹝ 赵生 ﹞家本 代州,名 吉,事 五臺 僧不终,弃之游四方。”⒉不得善终,不能终其天年。《汉书·晁错传赞》:“错 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宋 苏轼《东坡志林·裴頠对武帝》:“惠、怀、愍 皆不终,牛繫马后,岂及亡乎!”⒊犹不中,不合格,不好。《西游记》第四七回:“虽然相貌不终,却倒会降龙伏虎,捉怪擒妖。”
- 5.
东园释义:⒈泛指园圃。晋 陶潜《停云》诗之三:“东园之树,枝条再荣。竞用新好,以怡余情。”唐 李白《古风》之四七:“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明 陈汝元《金莲记·同梦》:“草草言非谬,似 庄周,东园蝴蝶两悠悠。”⒉园名。在 江苏省 仪征市 东。宋 施昌言 建。欧阳修 作《真州东园记》,蔡襄 书,后人称园、记、书为三绝。⒊官署名。秦 汉 置。掌管陵墓内器物、葬具的制造与供应,属少府。《后汉书·皇后纪下·孝崇匽皇后》:“﹝ 匽后 ﹞ 元嘉 二年崩,以帝弟 平原王 石 为丧主,歛以东园画梓寿器、玉匣、饭含之具。”参见“
- 6.
举口释义:⒈犹众口。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如此之类,举口皆然。”⒉张口。《西游记》第四七回:“你不曾举口,怎么就吃了?”
- 7.
井函释义:清 顾亭林《井中心史歌序》:“崇禎 十一年冬,苏州府 城中 承天寺 以久旱浚井,得一函。其外曰‘大宋铁函经’。錮之再重,内有书一卷,名为《心史》,称 大宋 孤臣 郑思肖 百拜封。”后因以“井函”谓封函投井,以期日后应验。清 黄遵宪《己亥杂诗》之四七:“后二十年言定 譣,手书《心史》井函中。”自注:“在 日本 时,与 子峨 星使言:‘中国 必变从西法,其变法也,或如 日本 之自强,或如 埃及 之被逼……则吾不敢知,要之必变。将此藏之石函,三十年后,其言必验。’”
- 8.
例子释义:⒈旧规;惯例。《西游记》第四八回:“怪物听説,又不敢动手,拦住门喝道:‘你莫顶嘴!我常年先吃童男,今年倒要先吃童女。’八戒 慌了,道:‘大王还照旧罢,不要吃坏例子。’”老舍《四世同堂》四七:“他自信自己也是好人,照着好人都要受难的例子推测,他的老命怕也难保住。”⒉性质类同的事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单个。鲁迅《二心集·宣传与做戏》:“这不过是一个例子罢了,相象的还多得很。”柳青《铜墙铁壁》第六章:“这种拥军的模范例子应该登报。”
- 9.
偏出释义:旧称妾所生的子女。《西游记》第四七回:“舍弟有个儿子,也是偏出,今年七岁了。”
- 10.
催趱释义:⒈亦作“催儹”。催赶,督促。元 无名氏《飞刀对箭》第一折:“我今亲身直至 絳州,催趲军马,走一遭去。”《水浒传》第四七回:“比及杀到 独龙冈 上,是黄昏时分,宋江 催趲前军打庄。”《儒林外史》第八回:“适值 江西 寧王 反乱,各路戒严,朝廷就把他推陞了 南赣道,催趲军需。”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钱穀·催徵》:“平时催儹,逢限稽查。”⒉谓德业修养上努力前进。宋 朱熹《答王子合书》之十七:“后来自觉如此含胡,恐误朋友,方着力催儹功夫。”⒊清 代漕运,沿途地方官皆有督同催运责任,谓之趲重催空,省称催趲。《清会
- 11.
兴贩释义:经商;贩卖。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阿吒釐国》:“居人殷盛,珍宝盈积。稼穡虽备,兴贩为业。”宋 范仲淹《与中舍二子三监簿四太祝书》:“莫纵乡亲来部下兴贩。”《儒林外史》第四七回:“虞华轩 每年苦积下几两银子,便叫兴贩田地的人家来,説要买田买房子。”
- 12.
凿井得铜奴得翁释义:谓事出偶然,意外巧合。 语出《太平御览》卷四七二引 汉 应劭《风俗通》:“河南 平阴 庞俭,本 魏郡 鄴 人,遭仓卒之世,失其父。时 俭 三岁,弟纔襁抱耳。流传客居,庐里中凿井,得钱千餘万,遂温富。俭 作府吏,躬亲家事,行求老仓头谨信属任者,年六十餘,直二万钱,使主牛马耕种。有賔婚大会,母在堂上,酒酣陈乐歌笑。奴在灶下助厨,窃言:‘堂上母,我妇也。’客罢,婢语次説老奴无状,为妄语,所説不可道也。穷誌(詰)具白。母谓婢试问其形状。奴曰:‘家居 鄴 时,在 富乐里 宛西,妇 艾氏 女,字 阿横,大儿字 阿嶷,
- 13.
初头释义:⒈当初。宋 杨万里《白头吟》:“怨杀 相如 偿底事,初头苦信一张琴。”《朱子语类》卷二一:“丧,初头只是戚;礼,初头只是俭。”⒉指月分或年分的初始。《水浒传》第十五回:“他生辰是六月十五日,如今却是五月初头。”杨朔《海天苍苍》:“我清清楚楚,记得是一九四七年初头。”
- 14.
匹马释义:一匹马。后常指单身一人。《仪礼·觐礼》:“奉束帛,匹马卓上,九马随之。”《后汉书·南匈奴传论》:“龙驾帝服,鸣钟传鼓於 清渭 之上,南面而朝单于,朔、易 无復匹马之踪,六十餘年矣。”唐 杜甫《曲江三章章五句》诗之三:“短衣匹马随 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宋 陆游《诉衷情》词:“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 梁州。”《花月痕》第四七回:“李稷如 匹马捉狗头,颜卓然 单刀盟倭目。”
- 15.
卖缺释义:⒈亦作“卖闕”。出卖缺额的官职。宋 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五:“部吏卖闕之弊,自昔有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藩臺又轻轻的説道:‘没规矩!’他听见藩臺又説了这句话,便大声道:‘没规矩!卖缺的便没规矩!’”《冷眼观》第五回:“这位藩臺大人,更是明目张胆的卖缺。”⒉出售市场上缺少的货物。《人民日报》5:“做生意,就该‘市场缺啥我卖啥’,如果市场有啥我也卖啥,那么虽然不敢断言就一定要亏本,起码也是一桩没有特色的买卖。要把生意做活,就得搞一点市场分析,精于‘卖缺’。”
- 16.
参两释义:指天与地。语本《易·说卦》:“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於阴阳而立卦。”宋 张载《正蒙·参两》:“地所以两,分刚柔男女而效之,法也;天所以参,一太极两仪而象之,性也。”明 杨慎《艺林伐山·四七参两》:“《春秋纬》,诸侯上象四七,三公寅亮参两。”四七,指二十八宿。
- 17.
发源地释义:⒈河流开始流出的地方。如:青藏高原 是 长江 的发源地。⒉借指事物发端、起源的所在。瞿秋白《赤都心史》四七:“呵,呵。不要小看他。这小小的一沟却是 俄罗斯 舰队的发源地呢。”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一章:“党中央和 毛主席 住在 延安,延安 就成了 中国 的心脏,成了 中国 革命的司令部,成了胜利的发源地。”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六:“时候已经在停课准备学年试验的期中,风潮的发源地是 四川 最高学府的高等学堂。”《花城》1980年第7期:“他说,要在‘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再点一把文艺复兴的火。”
- 18.
号礮释义:亦作“号砲”。 亦作“号炮”。军中用来传达信息的火炮。喻为表明事件即将发生的信号。《水浒传》第四七回:“只听得 祝家庄 里一箇号砲,直飞起半天里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行军总要》:“须设立号砲、号灯,方能一传既至。”清 魏源《筹海篇》下:“然有一宜防者,则曰飞礮,非谓悬桅上之号礮,而谓仰空堕弹之炸礮也。”邹韬奋《坚持抗战与积极办法》:“自‘八·一三’全面抗战的号炮发出之后,有两件令人兴奋而于 中国 抗战非常有利的事实是很显著的。”茅盾《子夜》十四:“丝厂总同盟罢工是共产党七月全国总暴动计划里的
- 19.
唯唯释义:⒈恭敬的应答声。 战国 楚 宋玉《<高唐赋>序》:“王曰:‘试为寡人赋之。’玉 曰:‘唯唯。’”《汉书·司马相如传上》:“齐王 曰:‘虽然,略以子之所闻见言之。’僕对曰:‘唯唯。’”颜师古 注:“唯唯,恭应之辞也。”《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老泉 纳於袖中,唯唯而出。”梁斌《播火记》四七:“刘老万、刘老士、严老松 皆拱手唯唯称是。”⒉引申为恭顺谨慎之义。《新唐书·牛仙客传》:“为相谨身无它,与时沉浮,唯唯恭愿。”⒊应而不置可否貌。《战国策·秦策三》:“秦王 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 曰
- 20.
四七释义:⒈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二十八年。《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光武 先在长安时,同舍生 彊华 自 关中 奉赤伏符,曰:‘刘秀 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鬭野,四七之际火为主。’”李贤 注:“四七,二十八也,自 高祖 至 光武 初起,合二百二十八年,即四七之际也;汉 火德,故火为主也。”《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四七之期必尽,百六之数溘屯。”原注:“齐 初践祚计止於二十八年。”⒉二十八。四乘七所得。亦指人年二十八岁。《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四七,筋骨坚,髮长极,身体盛壮。”⒊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