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千棰打锣,一棰定声释义:比喻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发表决定性的意见。同“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 2.
一槌定音释义:借指凭一句话作出最后决定。同“一锤定音”。
- 3.
三准释义:⒈指写作所应注意的三个标准:情、事、辞。⒉指古琴上定音的三个标准区。古琴将全絃分为十二个段落,在琴面上作出标帜,当做调定音阶的标准,称十三徽,每徽一音。其中一至四徽谓之上准,四至七徽谓之中准,七徽至絃末谓之下准,合称三准。见《宋史·乐志十七》引宋姜夔《乐议》。⒊指调高下,分并财,散积聚。
- 4.
主拍释义:⒈主持拍卖:操槌主拍。⒉主持拍卖的人:主拍一锤定音。⒊主持拍摄:这部影片由名导演主拍。
- 5.
六律六吕释义:六律六吕,古乐的十二调,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吕指大吕、应钟、南吕、林钟、仲吕、夹钟。
- 6.
升音释义:比指定音符或乐音升高半度的音符或乐音。
- 7.
品柱释义:指弦乐器上确定音位的弦柱。 亦借指弦乐器。
- 8.
响板释义:击乐器。 木制,呈贝壳状,两片一对。无固定音高。可作节奏性敲击,也可连续摇动响成一片。
- 9.
律吕释义: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以管的长短(各管的管径相等)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叫做“律”;成偶数的六个管叫做“吕”。后来用“律吕”作为音律的统称。
- 10.
律管释义:⒈亦称“律琯”。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定音器具。《六韬·五音》:“夫律管十二,其要有五音:宫、商、角、徵、羽。”⒉古代亦用作测候季节变化的器具。《梦溪笔谈·象数一》引 晋 司马彪《续汉书》:“候气之法,於密室中,以木为案,置十二律琯,各如其方,实以葭灰,覆以緹縠,气至则一律飞灰。”唐 高彦休《高阙史·齐将军义犬》:“逾年牝死,犬弥加勤,又更律琯,齐 亦殂落,犬嘷吠终夕,呱呱不輟。”南唐 李璟《保大五年元日大雪登楼赋》诗:“春气昨宵飘律管,东风今日放梅花。”宋 晁冲之《赠僧法一墨》诗:“阴房风日不可到,律琯吹
- 11.
排钟释义:⒈由一些各种长度的金属棒或管构成的当敲击时发出类似不同大小的钟的声音的打击乐器。⒉一套以半音音列定音至少有两个八度的钟,以键盘控制的锤子敲击而发音,每分钟被调得与其它钟处于和谐状态。⒊利用电子扩大击打各种形状小金属棒的音响以模仿排钟的乐器。
- 12.
朱明通释义:用弦来定音高的音律器之一。
- 13.
民族乐队释义:一般指由中国汉族乐器组成、借鉴西方音乐经验而逐渐形成的管弦乐队。由吹管乐器、打击乐器、拨弦乐器和弓弦乐器组成。主要乐器有笛、笙、唢呐、定音鼓、扬琴、柳琴、琵琶、中阮、大阮、高胡、二胡、中胡、大胡等。大型乐队人数可达七十人左右。
- 14.
玉律释义:⒈玉制的标准定音器。 相传 黄帝 时 伶伦 截竹为筒,以筒之长短分别声音的清浊高下。乐器之音,则依以为准。分阴、阳各六,共十二律。古人又以配十二月,用吹灰法,以候气。《后汉书·律历志上》:“候气之法……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晋书·律历志上》:“武帝 太康 元年,汲群 盗发六国时 魏襄王 冢,亦得玉律。则古者又以玉为管矣。”前蜀 韦庄《和薛先辈初秋寓怀》诗:“玉律初移候,清风乍远襟。”⒉指管乐器。南朝 梁 江淹《杂体诗·效袁淑<从驾>》:“甿謡响玉律,邑颂被丹絃。”余怀《板桥杂记·雅游》引 清 王士禛《秦
- 15.
膜鸣乐器释义:乐器类别之一。以膜的振动发声,如堂鼓、手鼓、渔鼓、定音鼓等。
- 16.
铜律释义:铜制的定音、候气的仪器。
- 17.
铜竹律释义:铜律和竹律。古代用以定音或候气的管状仪器。《晋书·律历志上》:“ 泰始 十年,中书监 荀勗 、中书令 张华 出御府铜竹律二十五具,部太乐郎 刘秀 等校试。”
- 18.
音准释义:歌唱或演奏时在音高上的准确性。 即符合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制定的音高振动频率。优质的乐器、敏锐的听觉及演唱、演奏的乐感和技术水平决定音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