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辞 [bài cí]
1. 辞别;告别——用作敬词。
英[take leave;]
拜辞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拜词”。行拜礼辞别。
引《南史·王弘传》:“弘 时丧居,独道侧拜辞,攀车涕泣,论者称焉。”
《敦煌曲子词·捣练子》:“堂前立,拜词娘,不角(觉)眼中泪千行。”
《水浒传》第二二回:“﹝ 宋江、宋清 ﹞都出草厅前,拜辞了父亲 宋太公。”
⒉ 用为辞别的敬词。
引唐 元稹 《莺莺传》:“一昨拜辞,倏逾旧岁。”
⒊ 表示谢绝。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当时 唐明皇 宠了 杨贵妃,把 梅妃 江采苹 贬入冷宫,后来思想他,惧怕 杨妃 不敢去,将珠子一封,私下赐与他。
引梅妃 拜辞不受。”
国语词典
拜辞 [bài cí]
⒈ 告辞道别的敬词。
引《南史·卷二一·王弘传》:「桓玄克建业,收道子付廷尉,臣吏莫敢瞻送,弘时尚居丧,独道侧拜辞,攀车涕泣,论者称焉。」
拜辞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乌喙释义:⒈形容人之嘴尖。汉 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夫 越王 为人长颈乌喙、鹰视狼步,可以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一本作“鸟喙”。《宋史·奸臣传二·郭药师》:“药师 瞻视不常,趣向怀异,蜂目乌喙,怙宠恃功,逆节已萌,凶横日甚。”⒉因史载 越王 勾践 乌喙,后世遂以乌喙指代 勾践。闽 徐夤《勾践进西施赋》:“乌喙年年,誓啄 夫差 之肉;稽山 日日,拜听 范蠡 之言。”明 高启《姑苏怀古》诗:“乌喙计成楣栅至,蛾眉舞罢綺罗非。”清 吴伟业《谒范少伯祠》诗:“浪掷红颜终是恨,拜辞乌喙待如何。却嗟爱子犹难免,霸
- 2.
叩辞释义:拜辞;告别。《儒林外史》第二六回:“鲍文卿 向 向太守 道:‘……小的而今叩辞了太老爷回 南京 去,丢下儿子跟着太老爷伏侍罢。’”清 沉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叩辞吾母,走告 青君,行将出走深山,求 赤松子 於世外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回:“这一天长行,少大人到 李大人 处叩辞。”
- 3.
怀橘释义:《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 年六岁,於 九江 见 袁术。术 出橘,绩 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 谓曰:‘陆郎 作宾客而怀橘乎?’绩 跪答曰:‘欲归遗母。’术 大奇之。”后以“怀橘”为思亲、孝亲的典故。唐 骆宾王《畴昔篇》:“茹荼空有嘆,怀橘独伤心。”清 方文《题韩孟小母氏卷》诗:“椎牛勿復言,怀橘将安遗。”
- 4.
拜词释义:见“拜辞”。
- 5.
拜辞释义:敬辞,告别:临行匆匆,未及拜辞,请原谅。
- 6.
水饭释义:⒈粥,稀饭。南唐 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下:“我未及飡,尔可且点心,止於水饭数匙。”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州桥夜市》:“自 州桥 南去,当街水饭、爊肉、乾脯。”《醒世姻缘传》第四回:“丫头将酒菜放在桌上。进去又端出一小盆火来,又端出一楪八个饼,两碗水饭来。”⒉指用水浸过的米饭。元 郑光祖《伊尹耕莘》第一折:“新捞的水饭镇心凉,半截稍瓜蘸酱。”参阅 清 俞樾《茶香室丛钞·水饭》。⒊指祭奠时用的酒、饭。元 本 高明《琵琶记·五娘寻夫上路》:“真容已描就了,只就这里烧香纸,奠些水饭,拜辞了二亲出去。”沙汀《
- 7.
爹娘释义:父母。元 张国宾《薛仁贵》楔子:“你如今离了村庄,别了乡党,拜辞了年老爹娘。”《水浒传》第十七回:“爹娘生下洒家,堂堂一表,凛凛一躯,自小学成十八般武艺在身。”明 汤显祖《牡丹亭·训女》:“爹娘万福,女孩儿无限欢娱。”
- 8.
祝伯释义:掌宗庙祭祀之官。汉 焦赣《易林·需之困》:“祝伯善言,能事鬼神,拜辞万岁,使君延年。”
- 9.
荷感释义:感谢;感激。 《再生缘》卷一:“荷感一言留薄面,拜辞好復督臺情。”《再生缘》卷十三:“荷感九重相庇护,全不以,生亲情面遍於人。”
- 10.
陆氏橘释义:《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 年六岁,於 九江 见 袁术。 术 出橘,绩 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 谓曰:‘陆郎 作宾客而怀橘乎?’绩 跪答曰:‘欲归遗母。’术 大奇之。”后因以“陆氏橘”为怀以遗母之物,作为孝亲之典。唐 岑参《送许员外江外置常平仓》诗:“仍怀 陆氏 橘,归献老亲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