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兀的 兀的的意思
de

兀的

简体兀的
繁体
拼音wù de
注音ㄨˋ ㄉㄜ˙
结构AB式
词性代词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wù wū,(1) 高而上平,形容秃山,泛指秃。【组词】:兀鹫。“蜀山兀,阿房出。”(2) 高高地突起。【例句】:兀然(a.高高突起的样子;b.突然;c.昏沉无知的样子)。突兀。(3) 中国元曲中用作发语词。【组词】:兀那。兀的(dì)(a.这,这个;b.怎么,怎的;c.突然)。

de dí dì dī, ◎ 真实,实在。【组词】:的确。的当(dàng )。的情。的真。的证。 ◎ 箭靶的中心。【例句】:中(zhòng )的。有的放矢。众矢之的。目的(要达到的目标、境地)。(1) 用在词或词组后表明形容词性。【组词】:美丽的。(2) 代替所指的人或物。【组词】:唱歌的。(3) 表示所属的关系的词。【组词】:他的衣服。(4) 助词,用在句末,表示肯定的语气,常与“是”相应。【例句】:这句话是很对的。(5) 副词尾,同“地2”。

兀的的意思

兀的 [wù de]

1. 这;这个。

瞧他兀的得意样儿。

[ this; ]

2. 怎么,表感叹。

[ how; ]

3. 〈方〉:突然。

兀的失踪。

[ suddenly; ]

兀的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兀底”。亦作“兀得”。

⒉ 指示代词。这个;这。

宋 张镃 《夜游宫·美人》词:“鹊相庞儿谁有,兀底便笔描不就。”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须看了可憎底千万,兀底般媚脸儿不曾见。”
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四折:“妹子,兀的不是母亲?”
《清平山堂话本·阴骘积善》:“兀的出斋来的官人便是。”

⒊ 语气助词。与“不”连用,表示反诘。犹言怎的不。

元 石德玉 《风月紫云庭》第一折:“兀得不好拷末娘七代先灵!”
明 王九思 《端正好·春游》曲:“兀的不喜杀人也么哥!”
清 李渔 《巧团圆·剖私》:“又谁知脚跟有债不容逋,近捨家乡奔远途,兀的不是子母相生把十当五!”

⒋ 语气助词。表惊异。

《宣和遗事》前集:“女奴来报:兀的夜来那 高平章 到来也!”
元 邓玉宾 《端正好》套曲:“只是睡足黄粱梦一场,兀的回首斜阳!”
《水浒传》第十四回:“晁盖 假意看他一眼,喝问道:‘兀的这厮不是 王小三 么!’”

⒌ 口语中的衬词。

元 戴善夫 《风光好》第三折:“这的是天注定的是非,天指引的前程,天匹配的婚姻,喒兀的教太守主婚。”
《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説话的,兀的説这才学则甚!”
郁达夫 《沉沦》:“只有他一个人锁了愁眉,舌根好象被千钧的巨石锤住的样子,兀的不作一声。”


国语词典

兀的 [wù de]

⒈ 指示词。那个、这个。

元·关汉卿《窦娥冤·楔子》:「你本利少我四十两银子,兀的是借钱的文书,还了你,再送你十两银子做盘缠。」
《三国演义·第二八回》:「飞把手指曰:『兀的不是军马来也!』」

⒉ 突然、忽然。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五回》:「醉公兀的一下跳起来,向房里便跑。」

⒊ 疑问词。怎么、岂。

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一折》:「似这般几时是了,我收了这铺儿。李德昌,你几时来家,兀的不痛杀我也。」


兀的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释义:亦作“前不巴村,后不巴店”。亦作“前不巴村,后不着店”。谓离村店较远,吃住困难。元 无名氏《桃花女》楔子:“天色已晚,兀的不下雨也。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水浒传》第二回:“小人母子二人贪行了些路程,错过了宿店,来到这里,前不巴村,后不巴店,欲投贵庄借宿一宵,明日早行。”《西游记》第二七回:“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真是前不巴村,后不巴店,没奈何了。”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四:“他又对我讲起另一次打猎时为了追赶黄羊怎么把汽车弄到草原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
    • 2.
      一年春尽一年春释义:本为旧时乞丐所唱《莲花落》的首句。 亦隐指乞丐。元 郑廷玉《忍字记》楔子:“兀的不是一箇大户人家!我问他寻些茶饭喫。早来到这门首,无计所柰,唱箇莲花落咱:一年家春尽一年家春。”家,语助词。明 贾仲名《对玉梳》第一折:“你待要搏香弄粉,妆孤学俊,便準备着那一年春尽一年春。”
    • 3.
      业种释义:⒈佛教谓恶业恶报,善业善报,如由种子得果,故称“业种”。多偏指恶业的种子。明 徐复祚《一文钱》第六出:“争奈众生渐染太深,鼎鼎名塲利窟,愚痴太重,胶胶业种疑根,因此特建祗塲,为彼説法。”康有为《大同书》总论:“若业种相缠,世世无已;俗恶业缠,陷溺日甚。”⒉詈词。犹孽种。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三折:“把这一箇小业种剁了三剑,兀的不称了我平生所愿也。”元 李致远《还牢末》第二折:“这两个业种是那里来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王妻 駡道:‘小业种,还不走了出去?’”茅盾《秋收》二:“天老爷没有眼睛!并且
    • 4.
      也啰释义:衬词。无义。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五:“大抵是那少年女奴也囉。”元 无名氏《渔樵记》第二折:“止不过无钱也囉。”明 汤显祖《牡丹亭·魂游》:“兀的有人声也囉。”
    • 5.
      争差释义:⒈欠缺;差别。元 无名氏《黄花峪》第一折:“宋公明 武艺堪夸,吴学究 又无争差。”《水浒传》第四九回:“第二个好汉,名唤 邹润,是他侄儿,年纪与叔叔仿佛,二人争差不多。”⒉差错;意外。元 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倘或间有些儿争差,儿也,将您这一双老爹娘,可便看个甚么?”《警世通言·金明池吴清逢爱爱》:“若子弟贤的,一般如凡人叙用;若有些争差的,罪责却也不小。”清 洪昇《长生殿·驿备》:“此奉钦遵,切休得有争差。”⒊纠纷。元 郑庭玉《后庭花》第三折:“兀的是人命争差,恰便似金刚厮打,佛也理会不下。”元
    • 6.
      兀然释义:⒈突兀的样子兀然耸立。⒉兀的,忽然兀然失笑起来。⒊昏然无知的样子兀然躺下。⒋依旧多年未通音信,他兀然住在那个小山村。
    • 7.
      兀底释义:见“兀的”。
    • 8.
      兀得释义:见“兀的”。
    • 9.
      取次释义:⒈亦作“取此”。随便,任意。晋 葛洪《抱朴子·祛惑》:“此儿当兴卿门宗,四海将受其赐,不但卿家,不可取次也。”唐 杜甫《送元二适江左》诗:“经过自爱惜,取次莫论兵。”元 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一折:“兀的不取次弃舍,等閒抛掉。”汪文溥《子美嘱题化佛化装百相即柬亚子》诗:“有时西笑入 长安,七贵三公取次看。”⒉草草,仓促。《敦煌变文集·叶净能诗》:“何不揭毡看验之?取此行麁疎法令。”宋 陆游《秋暑夜兴》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元 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⒊次序。北齐
    • 10.
      小末释义:⒈使非根本部分处于不重要地位。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十指》:“强榦弱枝,大本小末,则君臣之分明矣。”⒉寻常;细微。宋 钱易《南部新书》己:“丞郎已上词头,下至两省闕下吏,谓之大除改。今南人之谚,谓小末之事曰:你大除改也。”元 无名氏《替杀妻》第一折:“嫂嫂你是个良人良人宅眷,不是小末小末行院。”元 朱庭玉《梁州第七·妓门庭》套曲:“端的不曾见兀的般真行院,虽是个女流辈,然住在花街柳陌,小末的谁及。”⒊杂剧中扮男青少年的角色。元 张国宾《合汗衫》第三折:“[小末同倈儿上][小末诗云]每日山中打虎归,窝弓
    • 11.
      崚崚释义:⒈重叠的样子;突兀的样子。⒉形容人品刚正不屈。⒊形容人体瘦削。
    • 12.
      嶾嶙释义:⒈高耸突兀。多形容山势。⒉指高耸突兀的山峰。
    • 13.
      巨石嶙峋释义:指巨石峻峭、重叠、突兀的样子。
    • 14.
      恶垜释义:亦作“恶得”。犹兀的、兀底。谓这般。
    • 15.
      烧地眠,炙地卧释义:以地为床,烧地取暖。 形容非常穷困。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一折:“母子二人,别无眷属。家中穷窘,朝趁暮食。烧地眠,炙地卧。”《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我 贾仁 也是一世人,偏我衣不遮身,食不充口,烧地眠,炙地卧,兀的不穷杀了小人!”亦作“烧地卧,炙地眠”。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我不肯吃,不肯穿,烧地卧,炙地眠,谁曾受这般贫贱。”
    • 16.
      盘曲嶙峋释义:形容山石峻峭、重叠、突兀的样子。
    • 17.
      突兀释义:⒈高耸的样子:怪峰突兀。突兀的山石。⒉突然发生,出乎意外:事情来得这么突兀,使他简直不知所措。
    • 18.
      窝的释义:兀的。犹言这,有时亦兼表惊奇的语气。
    • 19.
      粼峋释义:峻峭、重叠、突兀的样子。
    • 20.
      聱岈释义:形容山势突兀的样子。

兀的(wude)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兀的是什么意思 兀的读音 怎么读 兀的,拼音是wù de,兀的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兀的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