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诡言 诡言的意思
guǐyán

诡言

简体诡言
繁体詭言
拼音guǐ yán
注音ㄍㄨㄟˇ ㄧㄢ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guǐ,(1) 欺诈,奸滑。【组词】:诡称。诡道。诡诈。诡辩(➊无理强辩;➋逻辑学上指似是而非的论证,如“诡诡论”)。(2) 怪异,出乎寻常。【组词】:诡异。诡怪。诡秘(隐秘难测)。诡谲。(3) 责成。【例句】:诡求(责求,索讨,如“诡诡无已”)。(4) 违反。【组词】:言行相诡。

yán,(1) 讲,说。【组词】:言说。言喻。言道。言欢。言情。言必有中(zhòng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2) 说的话。【组词】:言论。言辞(亦作“言词”)。语言。言语。言简意赅。(3) 汉语的字。【组词】:五言诗。七言绝句。洋洋万言。(4) 语助词,无义。【组词】:言归于好。“言告师氏,言告言归”。(5) 姓。

基本含义

指虚假的言辞或欺骗性的言论。

诡言的意思

诡言 [guǐ yán]

1. 假称;谎称。

3. 诡诈不正之言;怪诞不实之言。

诡言 引证解释

⒈ 假称;谎称。

《汉书·苏武传》:“汉 求 武 等, 匈奴 诡言 武 死。”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越情·不畏鬼怪》:“盖诡言取酒,从阔处先渡,出尸而伏棺中耳。”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江忠烈公殉难庐州》:“庐州 知府 胡元煒 具禀告急,诡言 庐州 粮械极富,团勇多而得力。”

⒉ 诡诈不正之言;怪诞不实之言。

《魏书·阳固传》:“予实无罪,骋汝诡言。”
明 方孝孺 《任重斋记》:“诡言异行遍海内。”
清 戴震 《<毛诗补传>序》:“其间有立言最难、用心独苦者,则大忠而託诸诡言逊词,亦圣人之所取也。”


诡言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串合释义:⒈拼凑在一起。明 李贽《四书评·孟子》:“后二节便是前一节注脚,勿串合,串合反失本来血脉也。”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音律》:“只顾串合,不询文义之通塞,事理之有无,生扭数字作曲名者,殊失顾名思义之体。”⒉串通;配合。清 林则徐《谕洋商责令夷人呈缴烟土稿》:“乃十餘年来,无不会写单之银铺……无不串合快艇之行丁工役。”《天雨花》第二五回:“你既道他情愿改嫁,何不官官冕冕送下船来,却诡言他母亲病重,哄骗出门,又嘱我家人互相串合。”
    • 2.
      察核释义:⒈犹审核;审察。 《明史·宦官传一·曹吉祥》:“二人(曹吉祥、石亨)恶言官有言,共譖於帝,命吏部尚书 王翱 察核年三十五以上者留,不及者调用。”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天缘巧合》:“媪诡言以应,且谓此不过据彼言之,是否有参虚实,仍请察核。”鲁迅《三闲集·鲁迅译著书目》:“据书目察核起来,我在过去的近十年中,费去的力气实在也并不少。”⒉察覈:察核。《明史·宦官传一·刘瑾》:“遣使察严边仓。”清 林则徐《批上海县请疏浚李从泾新泾河工程禀》:“仰 苏州 布政司,会同 苏 松 太道,即速转飭该县督率绅耆人等,刻日赶
    • 3.
      矫词释义:⒈托辞。唐 卢照邻《五悲·悲才难》:“将矫词兮不往,将背俗兮不还。”⒉诡言,说假话。明 李贽《复焦弱侯书》:“又有一等(人),本为富贵,而外矫词以为不愿,实欲托此以为荣身之梯,又兼採道德仁义之事以自盖。”⒊指虚假之言。刘师培《<文章学史>序》:“推之 范文 虞灾,则祝宗为之祈死(《左传》成 十七年);隋侯 失德,则祝史兼用矫词(《左传》桓 六年)。”
    • 4.
      訹言释义:犹诡言。
    • 5.
      雁足书释义:系于雁足的书信。语出《汉书·苏武传》:“昭帝 即位。数年,匈奴 与 汉 和亲。汉 求武等,匈奴 诡言 武 死。后 汉 使復至 匈奴,常惠 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 汉 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係帛书,言 武 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 惠 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 汉 使曰:‘武 等实在。’”唐 权德舆《寄李衡州》诗:“主人千骑东方远,唯望 衡阳 雁足书。”相传 元 郝经 亦有雁足传书事。中统 年间,郝经 以宣慰副使使 宋,被扣于 真州,十六年不还。经 畜一雁,甚驯。一日

诡言(guiya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诡言是什么意思 诡言读音 怎么读 诡言,拼音是guǐ yán,诡言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诡言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