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抗战 抗战的意思
kàngzhàn

抗战

简体抗战
繁体抗戰
拼音kàng zhàn
注音ㄎㄤˋ ㄓㄢ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kàng,(1) 抵御。【组词】:抗击。抗争。抗拒。抵抗。顽抗。(2) 拒绝。【组词】:抗议。抗上。抗命。抗税。(3) 对等。【例句】:抗衡(力量不相上下的对抗)。

zhàn,(1) 打仗。【组词】:战争。战机。战绩。战略。战术。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2) 泛指争斗,比高下。【组词】:论战。争战。(3) 发抖。【组词】:战抖。寒战。胆战心惊。(4) 姓。

基本含义

指抵抗敌人的侵略和入侵。

抗战的意思

抗战 [kàng zhàn]

1. 抵抗外敌侵略的战争。

[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aggression; ]

2. 我国特指抗日战争。

[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1937-1945); ]

抗战 引证解释

⒈ 抗击外国侵略的战争。在 中国,特指从1937年到1945年的反抗 日本 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

闻一多 《可怕的冷静》:“民族必需生存,抗战必需胜利。”
朱德 《和董必武同志》:“抗战连年秋復秋,今秋且喜稻如油。”

⒉ 抗击,战斗。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七论“文人相轻”--两伤》:“至于文人,则不但要以热烈的憎,向‘异己’者进攻,还得以热烈的憎,向‘死的说教者’抗战。”


国语词典

抗战 [kàng zhàn]

⒈ 国家、民族为了求生存,而抵抗敌人侵略的战争。

⒉ 在我国特指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起,至三十四年八月十四日止的抗日战争。


抗战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出征释义:出去打仗:率兵出征。
    • 2.
      反抗释义:用行动反对;抵抗:反抗精神。 反抗侵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 3.
      战斗释义:⒈敌对双方所进行的武装冲突,是达到战争目的的主要手段:一场激烈的战斗。 ⒉同敌方作战:战斗力。战斗英雄。同敌人战斗到底。⒊泛指斗争:战斗性。战斗在抗洪救灾的第一线。
    • 4.
      斗争释义:⒈矛盾的双方互相冲突,一方力求战胜另一方:阶级斗争。 思想斗争。跟歪风邪气作坚决的斗争。⒉群众用说理、揭发、控诉等方式打击敌对分子或坏人:开斗争会。⒊努力奋斗: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斗争。

抗战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复释义:⒈犹言三遍。《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读书不过三復,终身不忘。”⒉谓反复诵读。晋 陶潜《答庞参军》诗序:“三復来貺,欲罢不能。”唐 李白《任城寺大钟铭》:“天书褒荣,辉之简牘,稽首三復,子孙其传。”金 宇文虚中《姑苏滕惇礼榜所居阁曰斋心》诗:“老夫未涉天游趣,三復《南华》第四篇。”董必武《我国抗战四周年之民主政治》:“‘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这两句古语,值得政府当局三复的。”参见“三復白圭”。
    • 2.
      且喜释义:犹言可喜、幸喜。元 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员外,且喜且喜,小姐説今夜晚间约定在 玉清庵 中与你赴期,教我先将的鸳鸯被来了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且喜他不装模样,见説做醮,便肯轻身出观来到我家。”《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且喜是月半天气,还辨得出影响来。”朱德《和董必武同志七绝》之四:“抗战连年秋復秋,今秋且喜稻如油。”
    • 3.
      二鬼子释义:抗战中蔑称汉奸卖国贼。
    • 4.
      交通大学释义:前身为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校名几经更改,1921年与1928年先后定名为交通大学。抗日战争时曾迁往重庆,抗战胜利后在上海复校。1952年成为多科性理工科大学。1956年迁往西安,1957年根据内部实际情况分设为西安部分和上海部分。1959年两部分分别独立成两个学校,称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台湾亦有交通大学,校址在新竹市。1979年成立。设理、工、管理三学院。
    • 5.
      伴种释义:抗战中的解放区,由地主出土地和全部农本或一部分农本,农民只出劳力或兼出一部分农本,双方依照合约进行耕种,称“伴种”,又叫伙种。
    • 6.
      修罗场释义:古 印度 神话中的恶神修罗与天神战斗的场所。 通常用以形容惨酷的场合。邹韬奋《抗战以来》附录:“在 兰州、西安、洛阳、綦江、曲江 等地,则竟有所谓‘集中营’和‘劳动营’,成为伤害青年身心的修罗场。”
    • 7.
      公车上书释义: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 4月,康有为等一千三百多名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联名向光绪皇帝上“万言书”,要求拒签中日和约、迁都抗战、变法维新。史称“公车上书”。因举人入京应试习称“公车”,故名。
    • 8.
      冰心释义:(1900—1999)中国现代文学家。原名谢婉莹,福建福州人。五四时期开始创作问题小说,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1923年出版诗集《繁星》和《春水》。同年赴美留学,陆续发表散文《寄小读者》,抒写异国见闻和感受。抗战期间用“男士”等笔名写了《关于女人》等散文和小说。建国后出版《再寄小读者》《小桔灯》《樱花赞》等。有《冰心全集》。
    • 9.
      初期释义:开始的一段时期:抗战初期。 这病的初期症状是厌食。
    • 10.
      台儿庄战役释义: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同日本侵略军的会战。1938年3月,日本侵略军第十师团和第五师团南下,急袭徐州。当攻至徐州东北的台儿庄时,遭到中国守军的抵抗。4月4日,中国军队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下,集中优势兵力,包围进攻台儿庄的日军,三日内共歼敌一万余人,取得抗战初期的一次重大胜利。
    • 11.
      号礮释义:亦作“号砲”。 亦作“号炮”。军中用来传达信息的火炮。喻为表明事件即将发生的信号。《水浒传》第四七回:“只听得 祝家庄 里一箇号砲,直飞起半天里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行军总要》:“须设立号砲、号灯,方能一传既至。”清 魏源《筹海篇》下:“然有一宜防者,则曰飞礮,非谓悬桅上之号礮,而谓仰空堕弹之炸礮也。”邹韬奋《坚持抗战与积极办法》:“自‘八·一三’全面抗战的号炮发出之后,有两件令人兴奋而于 中国 抗战非常有利的事实是很显著的。”茅盾《子夜》十四:“丝厂总同盟罢工是共产党七月全国总暴动计划里的
    • 12.
      啮指释义:⒈咬指头。形容极为痛心。唐 元稹《台中鞫狱忆开元观旧事呈损之兼赠周兄四十韵》:“蛮民詀諵诉,嚙指明痛癏。”《水浒传》第九八回:“土人欲採取他(美石),却被一声霹靂,把几个採石的惊死,半晌方醒。因此人都嚙指相戒,不敢近他。”邹韬奋《抗战以来》三五:“或知之(被捕的原因)矣,而腐心啮指,申诉无门,畏祸吞声。”⒉晋 干宝《搜神记》卷十一:“曾子 从 仲尼 在 楚 而心动,辞归问母。母曰:‘思尔啮指。’孔子 曰:‘曾参 之孝,精感万里。’”《后汉书·蔡顺传》:“顺 少孤,养母。尝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 顺 不还,
    • 13.
      四川抗战释义:抗战时期,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
    • 14.
      壤地释义:⒈田地。《管子·八观》:“夫山泽广大,则草木易多也;壤地肥饶,则桑麻易植也。”《韩非子·难二》:“君者,壤地也;臣者,草木也,必壤地美然后草木硕大。”章炳麟《定版籍》:“孙文 曰:‘故买鬻者,庚偿其劳力而已,非能买其壤地也。’”⒉国土;领土。《左传·哀公十一年》:“越 在我,心腹之疾也。壤地同而有欲於我。”唐 韩愈《荆潭唱和诗序》:“今僕射 裴公 开镇蛮 荆,统郡惟九,常侍 杨公,领 湖 之南壤地二千里,德刑之政并勤,爵禄之报两崇。”吴玉章《纪念七七抗战二周年对于抗战的检讨》:“苏联 ……与 中国 和 日
    • 15.
      壮图释义:壮志,宏伟的意图。晋 陆机《吊魏武帝文》:“雄心摧於弱情,壮图终於哀志。”唐 司空图《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诗之二:“羸形不画 凌烟阁,只为微才激壮图。”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诗》:“﹝ 程瑀 ﹞尝寄诗与乡人云:‘试问青山圆也未,不应久负壮图心。’”朱德《和董必武同志七绝》之一:“敌后常撑亦壮图,三师能解国家忧。”夏衍《长途》:“到 广西 腹地来垦荒了……有这样的壮图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抗战之前也是很难想象的吧。”
    • 16.
      大公释义:⒈谓以天下为公。 汉 刘向《说苑·至公》:“古有行大公者,帝 尧 是也……得 舜 而传之,不私於其子孙也。”⒉极其公正。宋 周煇《清波别志》卷上:“徽宗 尝对辅臣语及 元祐、绍圣 事,皆欲以大公至正之道,扶偏救弊。”清 顾炎武《酬李处士因笃》:“吾道贵大公,片言折邪妄。”邹韬奋 茅盾 等《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深望领导抗战之领袖与政府,以大勇大公之心,毅然决然,当机立断。”⒊即 太公望(吕尚)。辅佐 武王 灭 商 有功,封于 齐。《左传·僖公四年》:“昔 召康公 命我先君 大公 曰:‘五侯九伯,
    • 17.
      寄系释义:寄托维系。 郭沫若《沸羹集·中国文艺界贺苏联抗战周年》:“全世界都在和法西斯恶魔鏖战中,全世界人类都在渴望能够早一日从法西斯恶魔的血手中得到解放,因而全人类的注意和希望,也都集中和寄系在 苏联 前线的胜利上面了。”郭沫若《少年时代·黑猫》:“在武夫专横之下,人的生命便寄系在一分颦笑之间。”
    • 18.
      寇莱公释义:即 北宋 政治家 莱国公 寇準。字 平仲。景德 元年 契丹 军进攻时任宰相,反对 王钦若 等南迁的主张,力主抗战,促使 真宗 往 澶州 督战,与 辽 订立 澶 渊 之盟。不久被 王钦若 排挤罢相。天禧 初年复相,封 莱国公,四年又被 丁谓 排挤降官。后被贬死于 雷州。能诗,今传有《寇忠愍公诗集》三卷。宋 苏洵《上富丞相书》:“曩者陛下即位之初,寇莱公 为相。”《冷眼观》第十七回:“寇莱公 数短 王文正,而 王文正 荐 準 愈力。”
    • 19.
      康有为释义:(1858—1927)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 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今广州)人。青年时曾向西方国家寻求救国真理。中日甲午战争后,联合在京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余名上“万言书”,要求拒签中日和约,迁都抗战,变法维新,改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后积极宣传变法维新思想。1898年光绪帝任用他和梁启超等人参与政事,实行变法,遭到顽固势力反对。变法失败,逃往日本。和梁启超等组织保皇党反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赞助张勋复辟。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
    • 20.
      张杨释义:1936年12月发动 西安 事变的著名将领 张学良、杨虎城 的并称。 续范亭《抗战六周年七七感言》:“西安 事变后本是团结最好机会,惜未能示宽大于 张杨。”

抗战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复释义:⒈犹言三遍。《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读书不过三復,终身不忘。”⒉谓反复诵读。晋 陶潜《答庞参军》诗序:“三復来貺,欲罢不能。”唐 李白《任城寺大钟铭》:“天书褒荣,辉之简牘,稽首三復,子孙其传。”金 宇文虚中《姑苏滕惇礼榜所居阁曰斋心》诗:“老夫未涉天游趣,三復《南华》第四篇。”董必武《我国抗战四周年之民主政治》:“‘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这两句古语,值得政府当局三复的。”参见“三復白圭”。
    • 2.
      且喜释义:犹言可喜、幸喜。元 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员外,且喜且喜,小姐説今夜晚间约定在 玉清庵 中与你赴期,教我先将的鸳鸯被来了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且喜他不装模样,见説做醮,便肯轻身出观来到我家。”《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且喜是月半天气,还辨得出影响来。”朱德《和董必武同志七绝》之四:“抗战连年秋復秋,今秋且喜稻如油。”
    • 3.
      二鬼子释义:抗战中蔑称汉奸卖国贼。
    • 4.
      交通大学释义:前身为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校名几经更改,1921年与1928年先后定名为交通大学。抗日战争时曾迁往重庆,抗战胜利后在上海复校。1952年成为多科性理工科大学。1956年迁往西安,1957年根据内部实际情况分设为西安部分和上海部分。1959年两部分分别独立成两个学校,称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台湾亦有交通大学,校址在新竹市。1979年成立。设理、工、管理三学院。
    • 5.
      伴种释义:抗战中的解放区,由地主出土地和全部农本或一部分农本,农民只出劳力或兼出一部分农本,双方依照合约进行耕种,称“伴种”,又叫伙种。
    • 6.
      修罗场释义:古 印度 神话中的恶神修罗与天神战斗的场所。 通常用以形容惨酷的场合。邹韬奋《抗战以来》附录:“在 兰州、西安、洛阳、綦江、曲江 等地,则竟有所谓‘集中营’和‘劳动营’,成为伤害青年身心的修罗场。”
    • 7.
      公车上书释义: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 4月,康有为等一千三百多名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联名向光绪皇帝上“万言书”,要求拒签中日和约、迁都抗战、变法维新。史称“公车上书”。因举人入京应试习称“公车”,故名。
    • 8.
      冰心释义:(1900—1999)中国现代文学家。原名谢婉莹,福建福州人。五四时期开始创作问题小说,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1923年出版诗集《繁星》和《春水》。同年赴美留学,陆续发表散文《寄小读者》,抒写异国见闻和感受。抗战期间用“男士”等笔名写了《关于女人》等散文和小说。建国后出版《再寄小读者》《小桔灯》《樱花赞》等。有《冰心全集》。
    • 9.
      初期释义:开始的一段时期:抗战初期。 这病的初期症状是厌食。
    • 10.
      台儿庄战役释义: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同日本侵略军的会战。1938年3月,日本侵略军第十师团和第五师团南下,急袭徐州。当攻至徐州东北的台儿庄时,遭到中国守军的抵抗。4月4日,中国军队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下,集中优势兵力,包围进攻台儿庄的日军,三日内共歼敌一万余人,取得抗战初期的一次重大胜利。
    • 11.
      号礮释义:亦作“号砲”。 亦作“号炮”。军中用来传达信息的火炮。喻为表明事件即将发生的信号。《水浒传》第四七回:“只听得 祝家庄 里一箇号砲,直飞起半天里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行军总要》:“须设立号砲、号灯,方能一传既至。”清 魏源《筹海篇》下:“然有一宜防者,则曰飞礮,非谓悬桅上之号礮,而谓仰空堕弹之炸礮也。”邹韬奋《坚持抗战与积极办法》:“自‘八·一三’全面抗战的号炮发出之后,有两件令人兴奋而于 中国 抗战非常有利的事实是很显著的。”茅盾《子夜》十四:“丝厂总同盟罢工是共产党七月全国总暴动计划里的
    • 12.
      啮指释义:⒈咬指头。形容极为痛心。唐 元稹《台中鞫狱忆开元观旧事呈损之兼赠周兄四十韵》:“蛮民詀諵诉,嚙指明痛癏。”《水浒传》第九八回:“土人欲採取他(美石),却被一声霹靂,把几个採石的惊死,半晌方醒。因此人都嚙指相戒,不敢近他。”邹韬奋《抗战以来》三五:“或知之(被捕的原因)矣,而腐心啮指,申诉无门,畏祸吞声。”⒉晋 干宝《搜神记》卷十一:“曾子 从 仲尼 在 楚 而心动,辞归问母。母曰:‘思尔啮指。’孔子 曰:‘曾参 之孝,精感万里。’”《后汉书·蔡顺传》:“顺 少孤,养母。尝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 顺 不还,
    • 13.
      四川抗战释义:抗战时期,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
    • 14.
      壤地释义:⒈田地。《管子·八观》:“夫山泽广大,则草木易多也;壤地肥饶,则桑麻易植也。”《韩非子·难二》:“君者,壤地也;臣者,草木也,必壤地美然后草木硕大。”章炳麟《定版籍》:“孙文 曰:‘故买鬻者,庚偿其劳力而已,非能买其壤地也。’”⒉国土;领土。《左传·哀公十一年》:“越 在我,心腹之疾也。壤地同而有欲於我。”唐 韩愈《荆潭唱和诗序》:“今僕射 裴公 开镇蛮 荆,统郡惟九,常侍 杨公,领 湖 之南壤地二千里,德刑之政并勤,爵禄之报两崇。”吴玉章《纪念七七抗战二周年对于抗战的检讨》:“苏联 ……与 中国 和 日
    • 15.
      壮图释义:壮志,宏伟的意图。晋 陆机《吊魏武帝文》:“雄心摧於弱情,壮图终於哀志。”唐 司空图《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诗之二:“羸形不画 凌烟阁,只为微才激壮图。”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诗》:“﹝ 程瑀 ﹞尝寄诗与乡人云:‘试问青山圆也未,不应久负壮图心。’”朱德《和董必武同志七绝》之一:“敌后常撑亦壮图,三师能解国家忧。”夏衍《长途》:“到 广西 腹地来垦荒了……有这样的壮图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抗战之前也是很难想象的吧。”
    • 16.
      大公释义:⒈谓以天下为公。 汉 刘向《说苑·至公》:“古有行大公者,帝 尧 是也……得 舜 而传之,不私於其子孙也。”⒉极其公正。宋 周煇《清波别志》卷上:“徽宗 尝对辅臣语及 元祐、绍圣 事,皆欲以大公至正之道,扶偏救弊。”清 顾炎武《酬李处士因笃》:“吾道贵大公,片言折邪妄。”邹韬奋 茅盾 等《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深望领导抗战之领袖与政府,以大勇大公之心,毅然决然,当机立断。”⒊即 太公望(吕尚)。辅佐 武王 灭 商 有功,封于 齐。《左传·僖公四年》:“昔 召康公 命我先君 大公 曰:‘五侯九伯,
    • 17.
      寄系释义:寄托维系。 郭沫若《沸羹集·中国文艺界贺苏联抗战周年》:“全世界都在和法西斯恶魔鏖战中,全世界人类都在渴望能够早一日从法西斯恶魔的血手中得到解放,因而全人类的注意和希望,也都集中和寄系在 苏联 前线的胜利上面了。”郭沫若《少年时代·黑猫》:“在武夫专横之下,人的生命便寄系在一分颦笑之间。”
    • 18.
      寇莱公释义:即 北宋 政治家 莱国公 寇準。字 平仲。景德 元年 契丹 军进攻时任宰相,反对 王钦若 等南迁的主张,力主抗战,促使 真宗 往 澶州 督战,与 辽 订立 澶 渊 之盟。不久被 王钦若 排挤罢相。天禧 初年复相,封 莱国公,四年又被 丁谓 排挤降官。后被贬死于 雷州。能诗,今传有《寇忠愍公诗集》三卷。宋 苏洵《上富丞相书》:“曩者陛下即位之初,寇莱公 为相。”《冷眼观》第十七回:“寇莱公 数短 王文正,而 王文正 荐 準 愈力。”
    • 19.
      康有为释义:(1858—1927)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 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今广州)人。青年时曾向西方国家寻求救国真理。中日甲午战争后,联合在京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余名上“万言书”,要求拒签中日和约,迁都抗战,变法维新,改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后积极宣传变法维新思想。1898年光绪帝任用他和梁启超等人参与政事,实行变法,遭到顽固势力反对。变法失败,逃往日本。和梁启超等组织保皇党反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赞助张勋复辟。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
    • 20.
      张杨释义:1936年12月发动 西安 事变的著名将领 张学良、杨虎城 的并称。 续范亭《抗战六周年七七感言》:“西安 事变后本是团结最好机会,惜未能示宽大于 张杨。”

抗战造句

1.抗战爆发后,有多少仁人志士怀着亡国破家之仇,参加了八路军,和日寇进行着殊死的搏斗。

2.抗战时期,游击队以退为进,打败了敌人的疯狂进攻。

3.要动员一切力量为争取抗战胜利而奋斗,否则,因循坐误,责有攸归;全国丧亡,嗟悔无及。

4.抗战时期“民族主义文学”的发扬蹈厉,或慷慨悲歌的文章,都是为了振奋民族精神,达到团结胜利的目的。

5.他在解放前,特别在抗战前,似曾以他独特的方式,把儒释道熔于一炉。

6.抗战时期,大后方的许多作家并没有因环境险恶而以蝇营狗苟的态度来保全自己。

7.川蜀表里山河,成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

8.全力以赴抗战感冒,希望快快好起来!

9.八路军兵强马壮,活跃在抗战的第一线。

10.抗战时期,游击队出没无常,打得敌人落花流水。

11.抗战时期,刘胡南的事迹可是妇孺皆知的事情。

12.过去在抗战时候,不知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颠沛流离。

13.他们在八年抗战中,朝夕相处,算得上是患难之交了。

14.抗战时期,许多知识分子投笔从戎,走上了驰骋疆场、报效祖国的革命道路。

15.抗战时期,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我们一定要把侵略者赶出去,报仇雪耻!”。

16.抗战时期,我们的地下工作人员,身居龙潭虎穴而无所畏惧。

17.抗战期间,日军攻陷南京后,杀人如麻,血流成河,令人惨不忍睹。

18.抗战时期,我们党求贤若渴,对参加抗战的文化人,关怀照顾,细致入微。

19.抗战前,报纸上登载过“易培基故宫盗宝案”,如果属实,则是特大的监守自盗案。

20.抗战时期,一些汉奸依靠日本侵略者,趋炎附势,欺压同胞,广大百姓对他们憎恨无比。

抗战是什么意思 抗战读音 怎么读 抗战,拼音是kàng zhàn,抗战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抗战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