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三统 三统的意思
sāntǒng

三统

简体三统
繁体三統
拼音sān tǒng
注音ㄙㄢ ㄊㄨㄥ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ān,(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组词】: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组词】: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tǒng,(1) 总括,总起来。【组词】:统一。统率(shuài)。统帅。统摄(统辖)。统考。统筹。统战。统共。统购统销。(2) 事物的连续关系。【组词】:系统。血统。传(chuán )统。体统。

基本含义

三统指的是统一、统筹、统一安排的意思。

三统的意思

三统 [sān tǒng]

1. 指夏、商、周三代的正朔。夏正建寅为人统,商正建丑为地统,周正建子为天统。亦谓之三正。

3. 指三统历。

三统 引证解释

⒈ 指 夏、商、周 三代的正朔。 夏 正建寅为人统, 商 正建丑为地统, 周 正建子为天统。亦谓之三正。

《汉书·刘向传》:“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也。”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一曰天统,为 周 十一月建子为正,天始施之端也。二曰地统,谓 殷 以十二月建丑为正,地始化之端也。三曰人统,谓 夏 以十三月建寅为正,人始成立之端也。”
明 张居正 《万寿无疆颂》:“布歷推策,仰测鸿濛,三统五纪,四分九宫,机智可尽,太虚无穷。”
清 全祖望 《经史问答》:“古人於岁首,则有建子、建丑、建寅之别,谓之三统。”

⒉ 指三统历。

《宋书·律历志上》:“﹝ 班固 ﹞又推九六,欲符 刘歆 《三统》之数,假託非类,以饰其説,皆 孟坚 之妄矣。”
唐 陈子昂 《大周受命颂》:“神皇窅然,迺登 崑崙 之臺,修《三统》,观五始。”
《清史稿·时宪志一》:“宣城 人 梅文鼎 研精天算,由《授时》以溯《三统》、《四分》以来诸家之术,又博考《九执》、《回回术》,而折衷於新法,皆洞其原本,究其异同。”


国语词典

三统 [sān tǒng]

⒈ 夏、商、周三代的正朔,即人统、地统、天统。

《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也。」


三统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元释义:⒈事物的开始。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玉英》:“谓一元者,大始也。”《汉书·董仲舒传》:“《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⒉汉《三统历》法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年为一元。《汉书·律历志上》:“凡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与一元终。经岁四千五百六十,灾岁五十七。”⒊宋 邵雍 把世界从开始到消灭的一个周期叫做一元。一元有十二会,一会有三十运,一运有十二世,一世有三十年,故一元共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见所著《皇极经世·观物篇一》。《朱子语类》卷二四:“到得一元尽时,天地
    • 2.
      七历释义:指古代《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三统历》七种历法。《晋书·律历志中》:“董巴 议曰:‘昔 伏羲 始造八卦,作三画,以象二十四气。黄帝 因之,初作《调历》。歷代十一,更年五千,凡有七历。’”清 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以超辰之法,穮不显之年月,定岁名之所在,逸於后之布七历以求之者。”
    • 3.
      三统释义:⒈指夏、商、周三代的正朔。⒉指三统历。
    • 4.
      乘乾释义:⒈比喻人臣权势凌驾君主之上。《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壮》,天之道也。”杜预 注:“《乾》为天子,《震》为诸侯而在上,君臣易位,犹臣大强壮,若天上有雷。”按,《大壮》为乾下震上,震为雷,故云雷乘乾。《旧唐书·肃宗纪》:“我国家出震乘乾,立极开统。”安 史 之乱,肃宗 以太子即位 灵武,遥尊 玄宗 为太上皇,以下凌上,故用此语。⒉指登极为帝。唐 骆宾王《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伏维陛下乘乾握纪,纂三统之重光。”唐 陆敬《游隋故都》诗:“来苏佇圣德,濡足乃乘乾。”太平天囯 张文英
    • 5.
      五纪释义:⒈指岁、月、日、星辰、历数。《书·洪范》:“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厤数。”孔颖达 疏:“凡此五者,皆所以纪天时,故谓之五纪也。”《旧唐书·代宗纪》:“叶五纪者,建号以体元;授四时者,布和而顺气。”明 张居正《万寿无疆颂》:“布歷推筴,仰测鸿濛;三统五纪,四分九宫;机智可尽,太虚无穷。”⒉五伦。《庄子·盗跖》:“五纪六位,将何以为别乎?”郭庆藩 集释引 俞樾 曰:“五纪即五伦也。”⒊一纪为十二年,五纪为六十年。《南齐书·高帝纪论》:“宋氏 正位八君,卜年五纪。”唐 杜牧《冬至日寄小姪
    • 6.
      元一释义:⒈即一元。 四千六百十七年的一个周期。《汉书·律历志上》:“三统合於一元,故因元一而九三之以为法。”参见“一元”。⒉指万物的本源。三国 魏 刘劭《人物志·九徵》:“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晋 葛洪《抱朴子·畅玄》:“胞胎元一,范铸两仪。”
    • 7.
      周月释义:⒈周 正建子,以夏历十一月为正月,称周月。 《逸周书·周书序》:“周公 正三统之义作《周月》。”《逸周书·周月》:“敬授民时,巡狩祭享,犹自 夏 焉,是谓周月。”⒉满一个月。唐 张九龄《奉和圣制送李尚书入蜀》诗:“周月成功后,明年或劳还。”
    • 8.
      四分释义:⒈分为四份。《左传·昭公五年》:“四分公室,季 氏择二。”⒉向四方散开。汉 焦赣《易林·豫之观》:“十里望烟,散涣四分;形容灭亡,终不见君。”⒊指四分历。《后汉书·律历志中》:“今改行《四分》,以遵於 尧,以顺 孔圣 奉天之文。”《清史稿·时宪志一》:“梅文鼎 研精天算,由《授时》以溯《三统》、《四分》以来诸家之术。”⒋指佛教法相宗(唯识宗)的“四分”说,即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清 龚自珍《最录八识规矩颂》:“师復念法相宗大纲在八识,大纬在四分,乃製此颂一十二章,分四大支。”
    • 9.
      四向释义:⒈见“四向”。 ⒉向着四面;四出。《史记·项羽本纪》:“项王 自度不得脱……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嚮。汉 军围之数重。”《南齐书·孔稚珪传》:“吉日於静屋,四向朝拜,涕泗滂沱。”《新唐书·韩愈传》:“执兵之卒,四向侵掠。”⒊四周;四方。《北史·牛弘传》:“堂高三尺,以应三统;四向五色,各象其行。”唐 孟郊《北郭贫居》诗:“三年失意归,四向相识疏。”宋 范仲淹《知郡职方》:“有饥民自四向乡下萃来。”⒋佛教谓须陀洹(预流)向、斯陀含(一来)向、阿那含(不还)向、阿罗汉(无生)向为“四向”。须陀洹、斯陀含、阿
    • 10.
      地统释义:古人认为农历十二月大地始化生万物,因称奉建丑为正朔(即以农历十二月为正月)的王朝为得地统。 《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於是有司奏,以为 魏 得地统,宜以建丑之月为正。三月,定历改年为孟夏四月。”《汉书·刘向传》“王者必通三统”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张晏 曰:“二曰地统,谓 殷 以十二月建丑为正,地始化之端也。”《宋书·礼志一》:“天统之正在子,物萌而赤;地统之正在丑,物化而白。”参见“三统”。
    • 11.
      天正释义:⒈周 历建子,以农历十一月即冬至所在之月为岁首,古人以为得天之正,故称。《汉书·律历志上》:“其於三正也,黄钟子为天正。”《后汉书·陈宠传》“三微成著,以通三统”李贤 注引《三礼义宗》:“三微,三正也……故 周 以天正为岁,色尚赤,夜半为朔。”⒉指冬至。宋 沉括《梦溪笔谈·象数一》:“熙寧 十年,天正元用午时,新历改用子时;闰十二月改为闰正月,四夷朝贡者用旧历,比来款塞众论,谓气至无显验可据,因此以摇新历。事下有司考定。凡立冬晷景,与立春之景相若者也,今二景短长不同,则知天正之气偏也。”
    • 12.
      天统释义:⒈“三统”之一。⒉称建子之月。⒊天之统绪;天之正统。⒋指皇统,帝位。⒌犹天道,天理。
    • 13.
      月节释义:⒈指旧历一个月。 因月相变化的节律为农历一个月。《太平御览》卷四引《范子计然》:“月行疾二十九日三十日间,一与日合,取日之度,以为月节。”《参同契》卷下:“月节有五六,经纬奉日使。”蒋一彪 集解引 彭晓 曰:“月节有五六乃三十日也,昼夜各一卦乃六十卦也。”《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四·西曲歌下》有《月节折杨柳歌》一月一歌,共十二歌,叙一年十二月的月令。⒉指朔日。因新月之生,必于初一,故称。《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昬参中,旦尾中”唐 孔颖达 疏:“计正月昬参中,依《三统厤》在立春之后六日,参星初度昬得
    • 14.
      赤统释义:汉 代儒者创为三统说,谓 周 朝以子月(农历十一月)为岁首,以赤色为上色,称赤统。
    • 15.
      通晐释义:犹总括。清 孙诒让《<周礼正义>序》:“至其閎章縟典,并苞远古,则如五礼六乐三兆三易之属,咸肇耑於五帝而放於二王,以逮职方州服,兼综四朝,大史岁年,通晐三统。”

三统(santo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三统是什么意思 三统读音 怎么读 三统,拼音是sān tǒng,三统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三统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