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萝 [nǚ luó]
1. 亦作“女罗”。
女萝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女罗”。植物名,即松萝。多附生在松树上,成丝状下垂。一说亦泛指菟丝子。参阅《广雅·释草》、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部四·松萝》。
引《诗·小雅·頍弁》:“蔦与女萝,施于松柏。”
毛 传:“女萝,菟丝,松萝也。”
《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罗。”
王逸 注:“罗,一作萝。”
《汉书·礼乐志》:“丰草葽,女罗施。”
唐 元稹 《梦游春》诗:“朝蕣玉佩迎,高松女萝附。”
古直 《哀朝鲜》诗:“女萝附松柏,妄谓可始终。”
国语词典
女萝 [nǚ luó]
⒈ 松萝的别名。参见「松萝」条。
⒉ 古代诗歌中常以菟丝和女萝缠绕,比喻夫妻或情人的关系。
引《文选·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
唐·李白〈白头吟〉:「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
女萝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丝苓释义:《淮南子·说山训》:“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高诱 注:“茯苓,千岁松脂也,菟丝生其上而无根,一名女萝也。”因菟丝与茯苓有依附关系,后遂用“丝苓”比喻姻亲。宋 胡继宗《书言故事·花木》:“亲姻,曰有丝苓之好。”
- 2.
丝萝释义:⒈菟丝与女萝。 ⒉菟丝、女萝均为蔓生,缠绕于草木,不易分开,故诗文中常用以比喻结为婚姻。
- 3.
兔丝释义:⒈植物名。即莬丝子。《淮南子·说山训》:“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兔丝。”高诱 注:“一名女萝也。”《文选·江淹<古离别>诗》:“兔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李善 注引《尔雅》:“女萝,兔丝也。”唐 杜甫《新婚别》诗:“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⒉喻妻室。明 高明《琵琶记·官媒议婚》:“閒藤野蔓休缠也。俺自有正兔丝,亲瓜葛。”明 屠隆《昙花记·超度沉迷》:“託身在烟峦霞嶠,那管你风情月调,既撇却兔丝了,既撇却兔丝了,岂復惹閒花草!”
- 4.
北陵释义:⒈泛指在北的山或丘陵。《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殽 有二陵焉……其北陵,文王 之所避风雨也。”南朝 宋 鲍照《拟古》诗之四:“凿井北陵隈,百丈不及泉。”唐 乔知之《和李侍郎古意》:“南山羃羃兔丝花,北陵青青女萝树。”⒉特指 茂陵。北周 庾信《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侯莫陈生墓志铭》:“东都马鸣,不无见日之叹;北陵车过,终忆平生之言。”倪璠 注:“茂陵 在 长安 之北,故曰北陵。”
- 5.
女罗释义:见“女萝”。
- 6.
女萝无托释义:女萝没有松树可以依托,无依无靠。
- 7.
宛童释义:⒈寄生树。⒉或曰为女萝。
- 8.
杉萝释义:杉树和女萝。女萝即松萝,常大批悬垂高山针叶林枝干间。
- 9.
松萝共倚释义:女萝多附生于松树,故因以比喻夫妻相处和睦融洽。
- 10.
濛胧释义:模糊不清貌。唐 王昌龄《斋心》诗:“女萝覆石壁,溪水幽濛朧。”
- 11.
灵脩释义:⒈指 楚怀王。《楚辞·离骚》:“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王逸 注:“灵,神也。脩,远也。能神明远见者,君德也,故以諭君。”《汉书·扬雄传上》:“灵修既信 椒兰 之唼佞兮,吾纍忽焉而不蚤睹?”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灵修,楚王 也。”郑泽《壬寅春日谒屈子祠》诗:“犀甲 吴 戈悲 战国,女萝山鬼怨灵修。”⒉泛指君主。清 钱谦益《资德大夫忠宪高公神道碑铭》:“公之忠君爱国,死而弥篤。灵修美人之思,有餘恫焉!”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自序》:“美人香草,貌託灵脩。”⒊指贤德明哲的人。明 黄哲《过梁
- 12.
牵萝莫补释义:萝:女萝,植物名。 指无法弥补。
- 13.
牵萝补屋释义:萝:女萝,植物名。 拿藤萝补房屋的漏洞。比喻生活贫困,挪东补西。后多比喻将就凑合。
- 14.
王女释义:⒈古时封王者之女。《通典·礼十九》:“﹝ 显庆 ﹞三年又詔曰:‘古称釐降,唯属王姬。比闻县主适人,皆云出降。娶王女者亦云尚主。滥假名器,深乖礼经。其县主嫁宜称适,取王女者称娶,仍永以为式。’”⒉女萝草的别名。《尔雅·释草》:“蒙,王女。”郭璞 注:“蒙即唐也,女萝别名。”清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王女》:“女萝之大者,谓之王女。犹王彗王芻。鱼有王鮪,鸟有王雎也。”
- 15.
石萝释义:附生石上的女萝。
- 16.
碧萝释义:女萝。一种绿色的寄生攀援植物。
- 17.
萝茑释义:⒈女萝和茑。两种蔓生植物。常缘树而生。⒉比喻亲戚关系。
- 18.
萝薜释义:⒈指女萝和薜荔。⒉用以指隐士的服装。
- 19.
蕬萝释义:同“丝萝”。 指菟丝和女萝。常比喻男女情爱或姻缘。
- 20.
薜萝释义:⒈薜荔和女萝。两者皆野生植物,常攀缘于山野林木或屋壁之上。《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王逸 注:“女萝,兔丝也。言山鬼仿佛若人,见於山之阿,被薜荔之衣,以兔丝为带也。”后借以指隐者或高士的衣服。《南齐书·高逸传·宗测》:“量腹而进松朮,度形而衣薜萝。”唐 张乔《送陆处士》诗:“若向仙巖住,还应著薜萝。”⒉借指隐者或高士的住所。南朝 梁 吴均《与顾章书》:“僕去月谢病,还觅薜萝。”唐 韩偓《雪中过重湖信笔偶题》诗:“道方时险拟如何,謫去甘心隐薜萝。”清 黄遵宪《岁暮怀人诗》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