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使 [gōng shǐ]
1. 代表本国驻外处理国际事务、地位低于大使级一级的外交官,全称是特命全权公使。
英[minister; envoy;]
公使 引证解释
⒈ 封建时代由朝廷派遣负有一定使命的官员。
引《北史·王澄传》:“西域 嚈噠、波斯 诸国,各因公使,并遗 澄 骏马一匹。”
⒉ 由一国元首任命、派往他国的次于大使一级的外交代表。通常都授以“特命全权公使”衔。所受的礼遇仅次于大使,但所享有的外交特权和豁免与大使相同。现各国间互派公使的已罕见。
引清 王韬 《使才》:“公使总其大,领事治其繁,而交际之道寓焉。”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各国使臣觐见》:“排班前为正署公使,中为各参赞。”
⒊ 犹公用。
引《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二年》:“﹝六月﹞乙酉,詔:‘……见行条令,悉宜罢去,并依 元丰 旧制;其宗室公使并生日所赐,自依 元祐 法。’”
国语词典
公使 [gōng shǐ]
⒈ 政府派驻外国处理交涉事务的外交官,地位次于大使。
公使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几释义:⒈不盘查。《周礼·秋官·修闾氏》:“邦有故则令守其閭互,唯执节者不几。”贾公彦 疏:“有执节公使者不几訶也。”⒉未近,不到。《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楚 不几十年,未能恤诸侯也。”杜预 注:“几,近也。”⒊没有希望;不可希求。几,通“冀”。《商君书·定分》:“为治而去法令,犹欲无饥而去食也,欲无寒而去衣也,欲东而西行,其不几亦明矣。”朱师辙 解诂:“几,冀也。”《汉书·邹阳传》:“﹝ 高皇帝 ﹞水攻则 章邯 以亡其城,陆击则 荆王 以失其地。此皆国家之不几者也。”王先谦 补注:“国家谓 吴。言 高帝 之
- 2.
东交民巷释义:街巷名。在 北京市 正阳门 东侧。原名 东江米巷,讹为 东交民巷。清 代为各国使馆所在地。辛丑条约 后划为公使馆界,各使馆自置军队,界墙设置炮位,曾经一度是帝国主义侵略 中国 的大本营和外国人特别居留地。
- 3.
亚岁释义:冬至。三国 魏 曹植《冬至献袜颂表》:“亚岁迎祥,履长纳庆。”唐 皎然《冬至日陪裴端公使君清水堂集》诗:“亚岁崇佳宴,华轩照渌波。”明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盛事》:“冬至谓之亚岁,官府民间,各相庆贺,一如元日之仪。吴中 最盛,故有肥冬瘦年之説。”清 钱谦益《冬至日感述示孙爱》诗:“乡人重亚岁,羔黍荐履长。”
- 4.
代办释义:⒈代行办理:代办托运。邮政代办所。⒉一国以外交部长名义派驻另一国的外交代表。⒊大使或公使不在职时,在使馆的高级人员中委派的临时负责人员,叫临时代办。
- 5.
伍廷芳释义:(1842-1922)外交官。广东新会人。留学英国。曾任驻美国、秘鲁公使和修订法律大臣。辛亥革命时,被推为革命军代表参加南北议和。民国成立后,历任司法总长、外交总长、代国务总理。1917年参加护法军政府,任外交部长。1922年任广东省省长,不久病逝。
- 6.
使馆释义: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统称。按使馆最高官员的等级可分为大使馆、公使馆、代办处。使馆设于接受国的首都。使馆馆舍不可侵犯。
- 7.
入竟释义:⒈亦作“入境”。进入国境。竟,“境”的古字。《左传·僖公二十六年》:“齐孝公 伐我北鄙……公使 展喜 犒师,使受命于 展禽,齐侯 未入竟,展喜 从之。”《公羊传·庄公十年》“精者曰伐”汉 何休 注:“精犹精密也,侵责之不服,推兵入竟,伐击之益深,用意稍精密。”《宋书·恩倖传·徐爰》:“今当使小戍制其始寇,大镇赴其入境,一被毒手,便自吹韲鸟逝矣。”赵紫阳《政府工作报告》(15):“放宽利用外资建设项目和引进技术的审批权限,简化外商入境出境手续。”⒉谓进入某地某区域。唐 朱庆馀《上江州李使君》诗:“入境无餘事
- 8.
公使团释义:各国在驻在国公使所组织的团体。
- 9.
公使钱释义:宋 代官府用于宴请和馈送过往官员的费用。宋 范仲淹《奏乞将先减省诸州公用钱却令依旧》:“切以国家逐处置公使钱者,盖为士大夫出入,及使命往还,有行役之劳,故令郡国馈以酒食,或加宴劳,盖养贤之礼,不可废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八年》:“光(司马光)乃以所得珠为諫院公使钱,以金遗其舅氏焉。”亦作为犒赏官军的费用。宋 欧阳修《尹师鲁墓志铭》:“吏至京师上书讼 师鲁 以公使钱贷部将。”《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六年》:“本路蛮寇未息,而官军久戍,请岁给公使钱一千贯以犒设将校。”
- 10.
公使馆释义:以公使为馆长的外交代表机关。等级低于大使馆。馆员、职务与大使馆同。详“大使馆”。
- 11.
公使释义:由一国元首派往他国的、仅低于大使级的常驻外交代表。通常都授予“特命全权公使”衔。所受礼遇仅次于大使,外交特权与豁免和大使同。现在各国间互派公使的已属罕见,绝大部分国家间都是互派大使。此外,也有在大使馆中设公使一职的,是介于大使和参赞之间的外交官。
- 12.
内师释义:太子宫中宦官的头目。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寺人 惠墙伊戾 为太子内师而无宠。”孔颖达 疏:“内师者,身为寺人之官,公使之监知太子内事,为在内人之长也。”杨伯峻 注:“内师,盖太子宫内宦官之长,故为寺人。”
- 13.
军尉释义:春秋 时 晋国 设置的军官名。《左传·成公十八年》:“卿无共御,立军尉以摄之。”《国语·晋语七》:“公使 祁午 为军尉。”
- 14.
函请释义:用书信请求或邀请。 《曾纪泽日记·光绪五年正月二十三日》:“是以公使初莅使任,外部必函请开列从官姓名职业,云以备宴会时致柬邀请。”郭希仁《从戎纪略》:“余乃函请 翔初,东出视师。”鲁迅《书信集·致开明书店》:“故今特函请贵局此后将未付该社之款,全数扣留,并即交下。”
- 15.
副使释义:⒈派往外国的正使或公使的副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副使 王然于、壶充国、吕越人 驰四乘之传,因 巴 蜀 吏币物以赂 西夷。”《清史稿·职官志六》:“光绪 元年,定出使制,命侍郎 郭嵩燾 使 英,翰林院侍讲 何如璋 使 日本,京卿 陈兰彬 使 美 日 祕 国,俱置副使。”⒉指节度使或三司使等的副职。《旧唐书·职官志三》:“节度使一人,副使一人。”《宋史·职官志十》:“巡幸,有行宫都部署,行宫有三司使、副使、判官、行宫使、都监。”《明史·职官志四》:“﹝按察司﹞副使、僉事,分道巡察。”
- 16.
匠氏释义:木匠;工匠。 《左传·哀公十七年》:“公使匠久,公欲逐 石圃,未及而难作。辛巳,石圃 因匠氏攻公。公闔门而请,弗许。”唐 韩愈《进学解》:“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櫨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宋 梅尧臣《鱼琴赋》:“始其遇匠氏也,有幸不幸焉,故未得尽厥宜。”明 康海《中山狼》第三折:“如今见俺老来不能结实,老圃剗地裡发怒,伐去俺条枚,芟落俺枝叶,又要卖俺与匠氏。”
- 17.
升格释义:身份、地位等升高:公使升格为大使。
- 18.
参赞释义:使馆中职位仅次于使馆馆长的高级外交官。一般有政务、商务、文化、新闻参赞等。协助使馆馆长工作。在一些国家的使馆中,还设有公使衔参赞,其职位高于一般参赞。使馆馆长不在时,一般由参赞以临时代办名义作为使馆馆长的代表,行使使馆馆长的职权,主持使馆事务。参赞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权。
- 19.
及难释义:⒈指灾难发生时。《左传·僖公五年》:“及难,公使寺人 披 伐 蒲。”⒉遇祸。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六·郑端清世子》:“王府一旧人忽遇 端清 于山中云:‘传语诸孙当速去,故里不可居也。’寿平 兄弟以为妄,不听,未几,及难。”
- 20.
国书释义:一国元首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致送驻在国元首的正式文书。前者叫派遣国书,后者叫召回国书。派遣国书由大使或公使亲自向驻在国元首递交。按照国际惯例,外交使节在递交派遣国书后,才被认为开始执行职务。目前中国已将召回国书与派遣国书合并为一个国书,由新任大使递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