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 [wén fáng]
1. 书房。借指笔、墨、纸、砚。
例文房四宝。
文房清玩。
英[ study; ]
2. 官府掌管文书的地方。
英[ department in charge of official documents and correspondence; ]
文房 引证解释
⒈ 官府掌管文书之处。
引《梁书·江革传》:“此段 雍府 妙选英材,文房之职,总卿昆季。”
《南史·赵知礼蔡景历等传论》:“赵知礼、蔡景歷 属 陈武 经纶之日,居文房书记之任,此乃 宋 齐 之初 傅亮、王俭 之职。”
唐 刘禹锡 《酬令狐留守巡内至集贤院见寄》诗:“仙院文房隔旧宫,当时盛事尽成空。”
⒉ 书房。
引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文房长遣闭,经肆未曾铺。”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端溪龙香砚》:“史君 与其父 孝绰 字 逸老,皆有能书名,故文房所蓄,多臻妙美。”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订成一书·或先约同人,或成后售之好事,实不独为文房清玩,亦 中国 木刻史上一大纪念耳。”
⒊ “文房四寳”的省称。参见“文房四寳”。
引宋 吴自牧 《梦粱录·士人赴殿试唱名》:“其士人止许带文房及卷子。”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题画》:“不免将文房画具整理起来。”
柳子戏《孙安动本》第十场:“校尉:是![跪捧文房。]”
国语词典
文房 [wén fáng]
⒈ 书房。
引唐·杜牧〈奉和门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领相印出镇全蜀诗十八韵〉:「彤方随武库,金印逐文房。」
⒉ 掌文书之处。
引《北史·卷六十四·柳虬传》:「君职典文房,宜制此表,以革前弊。」
文房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万宝集门释义:wàn bǎo jí mén,指天下万物汇集在一处,古称奇珍异宝,现指锦秀风光和大地物产两大类,也指世界各类文房四宝。
- 2.
下俚释义:⒈同“下里”。 唐 元稹《旱灾自咎贻七县宰》诗:“生小下俚住,不曾州县门。”五代 罗隐《谗书·市傩》:“儺之为名,著於时令矣。自宫禁至於下俚,皆得以逐灾邪而驱疫癘。”⒉卑下鄙俗。亦指人或文辞之鄙陋者。宋 岳珂《桯史·尊尧集表》:“是知当时公议,虽小夫下俚,犹不愜,不特 了翁 也。”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王之奂》:“乐人所唱,皆下俚之词。”明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道经又有命 张良 注《度人经》勑表,其文辞絶类 宋 人之下俚者,至官秩亦然,可发一笑。”
- 3.
仙院释义:指 唐 代的 集贤殿 书院。唐 开元 十三年,改 集仙殿 为 集贤殿 书院,故有“仙院”之称。唐 刘禹锡《酬令狐留守巡内至集贤院见寄》诗:“仙院文房隔旧宫,当时盛事尽成空。”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二》。
- 4.
优洽释义:⒈广被,遍及。汉 焦赣《易林·家人之泰》:“仁德优洽,恩及异域。”优洽,一本作“履洽”。南朝 宋 颜延年《赭白马赋》:“武义粤其肃陈,文教迄已优洽。”⒉谓卓异而广博。南朝 梁 王筠《昭明太子哀册文》:“总贤时才,网罗英茂。学穷优洽,辞归繁富。”《北齐书·杜弼传》:“卿才思优洽,业尚通远,息栖儒门,驰骋玄肆。”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张说》:“张説 文思清新,艺能优洽。”⒊优厚。《陈书·杜稜传》:“稜 歷事三帝,竝见恩宠。末年不预征役,优游京师,赏赐优洽。”《隋书·裴蕴传》:“即日拜开府仪同三司,礼赐优洽。
- 5.
传食释义:辗转受人供养。《孟子·滕文公下》:“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於诸侯,不以泰乎?”《西京杂记》卷二:“娄护、丰辩 传食五侯间,各得其懽心,竞致奇膳。”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罗隐》:“自以当得大用,而一第落落,传食诸侯,因人成事,深怨王室。”《明史·艾万年传》:“暮 楚 朝 秦,传食中土,以剽掠为生。”章炳麟《箴新党论》:“藩镇日强,自帝其部,非传食幕府,则不足以钓名。”一说传读zhuàn,为客舍之意。传食,谓止息于诸侯客馆而受其饮食。参阅 清 焦循《孟子正义》。
- 6.
俊悟释义:亦作“俊晤”。聪明卓异。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刘缓 幼子 民誉,年始数岁,俊晤善体物。”《北史·杨愔传》:“昱 尝与十餘人赋诗,愔 一览便诵,无所遗失。及长,能清言,美音制,风神俊悟,容止可观。”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顾非熊》:“少俊悟,一览輒能成诵。”
- 7.
元白释义:⒈唐 代诗人 元稹、白居易 的并称。 《旧唐书·元稹传》:“稹 聪警絶人,年少有才名,与 太原 白居易 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 元 白 焉。”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白居易》:“﹝ 白居易 ﹞与 元稹 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 元 白。”明 许时泉《同甲会》:“虽文如 元 白,武若 李 郭,亦不能忘此胭脂气味。”⒉泛指诗友。骆鹏《寄怀师农》诗:“元 白 卜邻曾有约,太平身世渺难期。”⒊金 代诗人 元好问、白君举 的并称。清 赵翼《陔馀丛考·六李杜两元白》:“金 末 元遗山 为一代文人
- 8.
升元帖释义:法帖名。南唐后主 李煜 出所藏古今法帖刻石,有“昇元 二年三月 建业 文房模勒上石”字样,故称。宋 周密《志雅堂杂钞·图书碑帖》:“江 南 后主,尝詔 徐鉉 以所藏古今法帖入之石,名‘昇元帖’。此刻在 淳化 之前,当为法帖之祖也。”参阅 清 孙承泽《闲者轩帖考》。
- 9.
博徒释义:⒈赌徒。 《史记·魏公子列传》:“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唐 白居易《悲哉行》:“朝从博徒饮,暮有倡楼期。”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高适》:“适 字 达夫,一字 仲武,沧州 人。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跡博徒,才名便远。”《初刻拍案惊奇》卷九:“交游的人,总是此剑客博徒杀人不偿命的亡赖子弟。”叶圣陶《穷愁》:“赌窟既破,全市喧传,羣来聚视博徒何如人。”⒉指低下者。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固知《楚辞》者,体慢於 三代,而风雅於 战国,乃《雅》《颂》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也
- 10.
即墨侯释义:砚的别名。 据 宋 苏易简《文房四谱·砚谱》载,唐 人 文嵩 曾以砚拟人作《即墨侯石虚中传》曰:“上利其器用,嘉其谨默,詔命常侍御案之右,以备濡染,因累勋绩,封之即墨侯。”后因用以称砚。
- 11.
名场释义:⒈名流会聚之所。 唐 王勃《绵州北亭群公宴序》:“昔往 东吴,已有 梁鸿 之志;今来 西蜀,非无 张载 之怀。况乎践名场,携胜友。风月无几,琴酒俄乖。”蒋青翊 注:“名胜之场。”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二:“所云 碧山堂 尚书者,即 东海 徐健菴 司寇,领袖名场者也。”⒉指科举的考场。以其为士子求功名的场所,故称。唐 刘复《送黄晔明府岳州湘阴赴任》诗:“拟古名场第一科,龙门十上困风波。”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许棠》:“既久困名场,时 马戴 佐 大同 军幕,为词宗,棠 往謁之,一见如旧交。”清 薛雪《一瓢诗话
- 12.
啓事释义:⒈陈述事情。 多用于下对上。《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召呼三臺尚书以下自诣 卓 府启事。”《旧唐书·高宗纪下》:“八月辛丑,上痁疾,令太子受诸司启事。”《红楼梦》第十八回:“﹝巡察地方总理关防太监﹞指示 贾 宅人员何处出入,何处进膳,何处启事,种种仪注。”⒉陈述事情的奏章;函件。《晋书·山涛传》:“涛 所奏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山公 启事’。”南朝 梁 沉约《谢赐甘露启》:“不任欣贺,谨以启事谢以闻。”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殷文圭》:“文圭 后饰非,遍投启事公卿间。”清 钱谦益《吏部文选清吏司员外郎
- 13.
四友释义:⒈指周文王四个亲信大臣南宫括、散宜生、閎夭、太颠。⒉指孔子四个学生颜渊、子贡、子张、子路。⒊指四位相知的朋友。如《三国志·吴志·孙登传》以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为太子孙登四友;《晋书·王澄传》以王敦、谢鲲、庾敳、阮修为王衍四友;《南齐书·褚炫传》以褚炫、刘俣、谢朏、江斅为四友;《新唐书·文艺传上·杜审言》以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为“文章四友”。⒋借指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
- 14.
声利释义:犹名利。南朝 宋 鲍照《咏史》:“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唐 韩愈《送区册序》:“与之翳嘉林,坐石磯,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若能遗外声利,而不厌乎贫贱也。”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张諲》:“諲,永嘉 人,初隐 少室 下,闭门修肄,志甚勤苦,不及声利。”清 薛福成《送吴南屏游庐山序》:“巴陵 吴南屏 先生以邃学鸿文,遗外声利,家居有年。”
- 15.
夏腊释义:僧人出家的年数。僧人以七月十六日为岁首,七月十五日为除夕;出家后,以夏腊计算年岁,犹常人称年龄为春秋。唐 贾岛《寄无得头陀》诗:“夏腊今应三十餘,不离树下塚间居。”唐 李俨《道因法师碑》:“法师夏腊虽幼,业行攸高,独於众中,迥见推挹。”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清塞》:“时夏腊已高,荣望落落。”
- 16.
大极释义:⒈终结。汉 荀悦《申鉴·政体》:“天地之大德曰生,万物之大极曰死。”⒉最高准则。《宋书·郑鲜之传》:“名教大极,忠孝而已。”⒊太极。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张南史》:“﹝ 张南史 ﹞工奕棋,神算无敌,游心大极,尝幅巾藜杖,出入王侯之宅十年,高谈阔视,慷慨奇士也。”参见“太极”。
- 17.
寒泓释义:指砚台。 苏易简《文房四谱》卷三引 唐 庄南杰《寄郑碏迭石砚歌》:“半掬春泉澄浅清,洞天彻底寒泓泓。”宋 文同《谢杨侍读惠端溪紫石砚》诗:“贵价市珍煤,风前试寒泓。”
- 18.
寥邈释义:⒈高远;遥远。唐 吴筠《游仙》诗:“高真诚寥邈,道合不我遗。孰谓 姑射 远,神人可同嬉。”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徐凝》:“忽自星沉,千载寥邈,后之学者,往往继踵芳尘,文华伟杰,义逼云天。”⒉稀少。明 宋濂《赠李子贞序》:“昔天下盛时,文学行义之士,多出於 江 淮 以北,今岂异於昔哉,何其寥邈而未之见也?”清 罗有高《邓先生墓表》:“近百年来,高风寥邈矣,而先生独奋发於陈编蠧简之中,成之以勇迈不回之气,佐之以坚苦廉毅之操。”
- 19.
局奁释义:指匣子。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吕岩》:“﹝ 巖 ﹞尝负局奩於市,为 贾尚书 淬古镜。”
- 20.
巾笥释义:⒈即巾箱。 唐 刘禹锡《观市》:“在巾笥者织文及素焉,在几阁者彫彤及质焉,在筐筥者白黑巨细焉。”宋 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之一:“蒙不鄙弃,赠以瑰瑋,藏之巾笥,永以为好。”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卢纶》:“帝遣中使悉索其巾笥,得诗五百首进之。”参见“巾箱”。⒉谓以巾包裹,藏入箱箧。《庄子·秋水》:“吾闻 楚 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唐 柳宗元《龟背戏》诗:“庙堂巾笥非余慕,钱刀儿女徒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