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尚 [xí shàng]
1. 习俗。
英[common practice custom;]
习尚 引证解释
⒈ 犹风尚。
引宋 曾巩 《送江任序》:“至则宫庐、器械、被服、饮食之具,土风、气候之宜,与夫人民謡俗、语言、习尚之务,其变难遵而其情难得也。”
清 顾炎武 《日知录·骑》:“古公 之国,邻于 戎 翟,其习尚有相同者。”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死魂灵百图>小引》:“这是那时 俄国 文艺家的习尚:总喜欢带点教训的。”
⒉ 犹崇尚。
引宋 司马光 《论风俗札子》:“窃见近岁公卿大夫,好为高奇之论,喜诵 老庄 之言,流及科场亦相习尚。”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道家习尚玄虚,蔑弃礼教。”
国语词典
习尚 [xí shàng]
⒈ 一地长期形成的习俗风尚。
例如:「所谓入境随俗,咱们既然来到此地,就该懂得此地的习尚。」
习尚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风俗释义:⒈相沿积久而成的风气、习俗。《诗序》:“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宋 司马光《效赵学士体成口号献开府太师》之四:“洛阳 风俗重繁华,荷担樵夫亦戴花。”巴金《灭亡》第八章:“她们问我 中国 底风俗,我也略略说了一点,又常常惹起她们发笑。”⒉指民间歌谣。《史记·乐书》:“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音律。”
- 2.
风尚释义:在一定时期内,大家共同崇尚的社会风气和习惯:以劳动为荣是我们时代的风尚。
- 3.
风气释义:社会上或集体 中流行的爱好、习惯等:勤劳节俭的新风气。
习尚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宿恋释义:佛教语。《后汉书·襄楷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李贤 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后因以“三宿恋”指对世俗的爱恋之情。宋 苏轼《别黄州》诗:“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金 元好问《望崧少》诗之一:“结习尚餘三宿恋,残年多负半生闲。”清 姚鼐《答孙补山中丞见怀》诗之二:“我欲更除三宿恋,就公新治乞《坛经》。”
- 2.
不入时宜释义: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 3.
不合时宜释义: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 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 4.
习尚释义:风尚:社会习尚。
- 5.
俗习释义:流俗,习尚。
- 6.
弊俗释义:⒈鄙陋的习俗。 晋 葛洪《抱朴子·疾谬》:“诚宜正色矫而呵之,何谓同其波流,长此弊俗哉!”林纾《译<块肉馀生述>序》:“英伦 半开化时民间弊俗亦皎然揭诸眉睫之下。”⒉指不良的习尚。《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刺史 赵元楷 课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车驾,盛饰廨舍楼观,又饲羊百餘头,鱼数百头以馈贵戚。上数之曰:‘……卿所为乃亡 隋 之弊俗也。’”⒊指风气败坏的社会。《陈书·何之元传》:“﹝ 梁高祖 ﹞生自布衣,长於弊俗,知风教之臧否,识民黎之情伪。”宋 秦观《医者》诗:“时迁圣徂遂幽昏,弊俗窃以资利源。”
- 7.
弊风释义:不良的习尚。唐 刘肃《大唐新语·极谏》:“此乃前朝之弊风,少年之事务,何忽今日行之?”宋 叶适《资政殿学士参政枢密杨公墓志铭》:“歷指 宣和 致乱,靖康 弊风,穷大极小,无不激烈也。”
- 8.
归究释义:犹追究。明 张居正《与李太仆渐庵论治体》:“又近年以来,习尚尤靡,至使是非毁誉,纷纷无所归究。”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归究起来,还是要怪那万恶不赦的 夏启!”
- 9.
惇明释义:劝勉昌明。语本《书·武成》:“惇信明义,崇德报功。”明 李东阳《送宪副李君提学浙江序》:“伦理名教欲其惇明,风气习尚欲其陶铸。”
- 10.
戒厉释义:告诫劝勉。《北齐书·魏收传》:“收 以子姪少年,申以戒厉,著《枕中篇》。”《明史·冯琦传》:“时士大夫多崇释氏教,士子作文每窃其绪言,鄙弃传註。前尚书 余继登 奏请约禁,然习尚如故。琦 乃復陈其弊,帝为下詔戒厉。”
- 11.
皇汉释义:犹 大汉。 称 汉 朝。后亦称汉族。汉 班固《西都赋》:“盖闻 皇汉 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 河 洛 矣。”晋 陆机《汉高祖功臣颂》:“霸 楚 实丧,皇汉 凯入。”南朝 宋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陈琳》:“皇汉 逢屯邅,天下遭氛慝。”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曩游东国,交接其士庶,见其习尚风俗,无一非我 皇汉 二百六十年前所固有之习尚风俗也。”鲁迅《三闲集·“皇汉医学”》:“我们‘皇汉’人实在有些怪脾气的。”
- 12.
行卷释义:⒈唐代习尚,应举者在考试前把所作诗文写成卷轴,投送朝中显贵以延誉,称为行卷。⒉明代坊肆所刻举人中式的诗文。
- 13.
襟尚释义:亦作“襟上”。襟怀和习尚。上,通“尚”。
- 14.
霸习释义:称王称霸的风气习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