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草 [suō cǎo]
1. 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茎直立,三棱形。叶细长,深绿色,质硬有光泽。夏季开穗状小花,赤褐色。地下有细长的匍匐茎,并有褐色膨大块茎。块茎称“香附子”,可供药用。
莎草 引证解释
⒈ 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茎直立,三棱形。叶细长,深绿色,质硬有光泽。夏季开穗状小花,赤褐色。地下有细长的匍匐茎,并有褐色膨大块茎。块茎称“香附子”,可供药用。
引唐 李白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浮舟弄水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緑。”
明 叶襄 《端午》诗:“水咽山光天亦老,昔日龙舟偃莎草。”
国语词典
莎草 [suō cǎo]
⒈ 植物名。莎草科莎草属,多年生草本。产于原野沙地,茎高十至六十公分。叶细长质硬,深绿色,夏日由茎顶分歧生穗,开黄褐色小花,地下块根称为「香附」,可入药,有健胃、理气、调经等功能。
莎草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卧吹释义:横吹。唐 李涉《牧童词》:“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緑。”《新唐书·汉中王瑀传》:“瑀 亦知音,尝早朝过 永兴里,闻笛音,顾左右曰:‘是太常工乎?’曰:‘然。’它日识之,曰:‘何故卧吹?’笛工惊谢。”宋 朱熹《次山行佳句呈秀野丈》之三:“卧吹横笛过溪南。”清 吴伟业《口占赠苏昆生》之一:“独有 龟年 卧吹笛,暗潮打枕泣蓬窗。”
- 2.
叶鞘释义:稻、麦、莎草等植物的叶子裹在茎上的部分。
- 3.
地毛释义:⒈莎草的别名。 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莎草香附子》。⒉指地面上生长的庄稼、树木等。
- 4.
基着药释义:花药在花丝上的着生方式,底着药花丝顶端直接与花药基部相连,如莎草。
- 5.
射莎释义:指 北周 豆卢宁 百步射莎草的故事。
- 6.
水毛花根释义:水毛花根为莎草科水毛花根Scirpus triangulatus Roxb.,以根、全草入药。
- 7.
绿莎释义:意指绿色的莎草。
- 8.
苔草释义:即薹草,是莎草科薹草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具地下根状茎,秆丛生或散生,三棱形,叶片线形,稀为披针形,小坚果三棱形包于果囊内。全球约2000种,我国苔草属植物约500种。薹草属植物主要观赏部位为叶片和株型,叶片颜色和形状丰富多彩,有从深到浅各种绿色,此外还有蓝色、黄色、橙色、棕色等;株型紧凑,低矮,形态优美。花序很小,几乎没有观赏价值。
- 9.
薃侯释义:草名。也称莎草。
- 10.
贱夫释义:低贱的人。 亦用以谦称自己。唐 杜甫《七月三日戏呈元二十一曹长》诗:“贱夫美一睡,烦促婴词笔。”宋 李觏《上聂学士书》:“覯 江 南贱夫,行年二十八矣。”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莎草》:“薹乃笠名,贱夫所须也。”
- 11.
雀头香释义:即香附子。一种香料。《三国志·吴志·吴主传》“立 登 为太子”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江表传》:“是岁 魏文帝 遣使求雀头香。”《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二年》载此事,胡三省 注云:“《本草》以香附子为雀头香。此物处处有之,非珍也,恐别是一物。”宋 梅尧臣《赐酒》诗:“近亲龙尾道,远袭雀头香。”参阅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二·莎草香附子》。
- 12.
青秋释义:⒈喻指雉尾间的青色羽毛。 《文选·潘岳<射雉赋>》:“青鞦莎靡,丹臆兰綷。”徐爰 注:“鞦,夹尾间也……言雉尾间青毛如莎草之靡也。”⒉犹青春。明 宋濂《送黄伴读东还故里》诗之三:“尔年踰二十,文采照青秋。”
- 13.
青莎释义:即莎草。 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块根名香附子,供药用。《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青莎杂树兮,薠草靃靡。”洪兴祖 补注引《本草》:“莎,古人为诗多用之,此草根名香附子,荆襄 人谓之莎草。”唐 温庭筠《齐宫》诗:“远水斜如剪,青莎緑似裁。”清 郑燮《细君》诗:“无端又坐青莎上,远远张机捕雀儿。”王统照《沉船》:“沿山小径,全是荦确碎石与丛生的青莎。”
- 14.
香莎释义:即莎草。 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根块叫香附子,供药用。唐 皮日休《太湖诗·孤园寺》:“香莎满院落,风汎金靃靡。”元 谢宗可《渔蓑》诗:“翠结香莎付钓舟,一竿风雨不须愁。”
- 15.
香附子释义:莎草的块根。中医入药,有健胃、镇痛和调经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