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诵读 诵读的意思
sòng

诵读

简体诵读
繁体誦讀
拼音sòng dú
注音ㄙㄨㄥˋ ㄉㄨ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òng,(1) 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组词】:诵读。背诵。诵诗。(2) 称述,述说。【例句】:“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3) 诗歌。【例句】:作诵(作诗)。(4) 怨谤。

dú dòu,(1) 旧指文章里一句中间念起来要稍稍停顿的地方。【组词】:句读。

基本含义

指读书时发出声音,或者将文字口头表达出来。

诵读的意思

诵读 [sòng dú]

1. 读出声音来。

诵读诗文。

[ read aloud; ]

2. 唸。

[ chant; ]

诵读 引证解释

⒈ 念;熟读;背诵。

《三国志·吴志·阚泽传》:“﹝ 泽 ﹞常为人佣书,以供纸笔,所写既毕,诵读亦遍。”
唐 韦应物 《学仙》诗之二:“仙人变化为白鹿,二弟玩之兄诵读。”
清 孙枝蔚 《无酒》诗之一:“稚儿勤诵读,音节更琅琅。”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四:“他们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了解了。”


国语词典

诵读 [sòng dú]

⒈ 朗读。

《三国志·卷五三·吴书·阚泽传》:「所写既毕,诵读亦遍。」

朗诵

默读


诵读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朗诵释义: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诗歌朗诵会。

诵读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默读释义:不出声地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默读课文。

诵读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复释义:⒈犹言三遍。《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读书不过三復,终身不忘。”⒉谓反复诵读。晋 陶潜《答庞参军》诗序:“三復来貺,欲罢不能。”唐 李白《任城寺大钟铭》:“天书褒荣,辉之简牘,稽首三復,子孙其传。”金 宇文虚中《姑苏滕惇礼榜所居阁曰斋心》诗:“老夫未涉天游趣,三復《南华》第四篇。”董必武《我国抗战四周年之民主政治》:“‘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这两句古语,值得政府当局三复的。”参见“三復白圭”。
    • 2.
      上口释义:⒈指诵读诗文等纯熟时,能顺口而出:琅琅上口。⒉诗文写得流利,读起来顺口。
    • 3.
      上大人释义:旧时学童入学,教师多写“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等语,供描红习字之用。 取其笔划简单,便于学童诵读习写。按,敦煌 写本已有此语。《续传灯录》卷十二及《五灯会元》等书亦有记载,文字稍有变更。盖自 唐 末起已作为学童习字的启蒙教材。后因以“上大人”比喻极简单浅近的文字。宋 朱熹《答潘叔昌书》:“天上无不识字底神仙,此论甚中一偏之弊,然亦恐只学得识字,却不曾学得上天,即不如且学上天耳。上得天了,却旋学上大人亦不妨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有便有几十个秀才,但是认得两个上大人的字脚,就进了学。”清
    • 4.
      习诵释义:学习诵读。
    • 5.
      习读释义:学习诵读。语出《公羊传·定公元年》:“定哀 多微辞,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则未知己之有罪焉耳。”何休 注:“读谓经,传谓训詁。”《三国志·魏志·王肃传》“弘农 董遇 等亦歷注经传”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魏略》:“﹝ 董遇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閒习读。”《太平广记》卷五三引 唐 谷神子《博异志·杨真伯》:“中秋夜习读次,可二更已来,忽有人扣学窗牖间,真伯 滛於典籍不知也。”
    • 6.
      传诵释义:流传开来,被很多人诵读或称赞:这首诗曾经传诵一时。 他的英雄事迹在群众中到处传诵。
    • 7.
      传诵不绝释义:传:流传;诵:诵读。指流传后世被长期诵读。
    • 8.
      俗计释义:尘世间的生计。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汝曹若观俗计,树立门户,不弃妻子,未能出家,但当兼修戒行,留心诵读,以为来世津梁。”
    • 9.
      刻诵释义:专心诵读。
    • 10.
      占毕释义:⒈诵读,吟诵。⒉亦作“佔嗶”。谓经师不解经义,但视简上文字诵读以教人。后亦泛称诵读。
    • 11.
      古兰经释义:也译作可兰经。伊斯兰教的 最高经典和伊斯兰教法立法的主要依据之一。古兰:阿拉伯语音译词,诵读。
    • 12.
      吚唔释义:⒈象声词。读书声。⒉借指拟声诵读。
    • 13.
      吟咏释义:有节奏有韵调地诵读(诗文):吟咏古诗。
    • 14.
      吟讽释义:⒈作诗。 亦谓作诗讽刺。《宋书·袁粲传》:“好饮酒,善吟讽,独酌园庭,以此自适。”唐 韩偓《<香奁集>序》:“大道入关,緗帙都坠,迁徙不常厥居,求生草莽之中,岂復以吟讽为意?”宋 刘克庄《和南塘食荔叹》:“在昔 唐 家充岁贡,吟讽何止 杜陵翁。”⒉谓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南史·王筠传》:“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元 刘壎《隐居通议·诗歌二》:“此皆流丽有情致,可吟讽也。”清 陈裴之《香畹楼忆语》:“姬独举《雪
    • 15.
      吟诵释义:吟咏诵读:吟诵唐诗。
    • 16.
      吟课释义:吟咏诵读。
    • 17.
      呫呫释义:⒈轻声小语貌。《子华子·神气》:“今世之人,其平居把握,附耳呫呫,相为然约。”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仙人岛》:“芳云 向妹呫呫耳语,遂掩口而笑。”⒉多言貌;絮语貌。唐 柳宗元《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贪常嗜琐者,犹呫呫然动其喙。”宋 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诗之二:“变态不可穷,诗者徒呫呫。”明 唐顺之《施推官墓志铭》:“﹝公﹞善谈,对客呫呫不休,意所蓄藏如噎物,必吐之乃已。”清 孙枝蔚《庐山道中作用王介甫望九华山韵》:“归见 汪仲子,称述羞呫呫。”⒊诵读貌。清 戴名世《<困学集>自序》:“余
    • 18.
      呫哔释义:亦作“呫毕”。犹佔毕。后泛称诵读。明 李贽《王龙谿先生告文》:“先生以言教天下,而学者每呫嗶其语言,以为先生之妙若斯也,而不知其糟粕也,先生不贵也。”清 乐宫谱《毛生》:“公等穷年呫毕,足跡不出三里外,宁知世路之嶮巇哉。”田北湖《论文章源流》:“汉 兴试士,呫嗶之徒,相率应制,以博禄位。”
    • 19.
      呻毕释义:诵读书籍。毕,书简。语本《礼记·学记》:“今之教者,呻其佔毕。”宋 范成大《藻侄比课五言诗》之十二:“学业荒呻毕,欢悰隔笑盐。”参见“佔3毕”。
    • 20.
      咏吟释义:⒈曼声诵读。 多指诵读诗词,亦指作诗。⒉引申为歌颂。

诵读(songd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诵读是什么意思 诵读读音 怎么读 诵读,拼音是sòng dú,诵读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诵读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