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格 [shī gé]
1. 做诗的法则。
英[ poetry rule; ]
2. 诗的风格。
例诗格不高。
英[ poetry style; ]
诗格 引证解释
⒈ 诗的格式、体例。
引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陆平原 多为死人自叹之言,诗格既无此例,又乖製作本意。”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二十:“盖其诗格变态如是,恐不繫重轻也。”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韩昌黎诗》:“自 沉 宋 创为律诗后,诗格已无不备。”
⒉ 诗的风格、格调。
引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石曼卿 自少以诗酒豪放自得,其气貌伟然,诗格奇峭。”
清 宋大樽 《茗香诗论》:“诵其诗不知其人,斤斤焉仅斥其诗格卑靡。”
孙犁 《秀露集·关于诗》:“不合情理的,言不由衷的,没有现实根据的夸张,只能使诗格降低。”
国语词典
诗格 [shī gé]
⒈ 作诗的法则。
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诗格既无此例,又乖制作本意。」
⒉ 诗的风格。
引宋·苏轼〈次韵滕元发、许仲涂、秦少游〉诗:「二公诗格老弥新,醉后狂吟许野人。」
⒊ 书名。唐诗人贾岛著,一卷。
诗格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仪状释义:仪容形状。 《史记·儒林列传序》:“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援 有三女,大者十五,次者十四,小者十三,仪状髮肤,上中以上。”宋 苏洵《上张侍郎第一书》:“进趋拜跪,仪状甚野。”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杂记》:“太初 诗格本高,又仪状轩举,丰神俊异。”
- 2.
八对释义:旧谓诗有八对。旧题 魏文帝《诗格》:“八对:一曰正名,二曰隔句,三曰双声,四曰迭韵,五曰连绵,六曰异类,七曰回文,八曰双拟。”
- 3.
孤平释义:⒈出身寒微的士人。 ⒉旧诗近体诗格律上的一种禁忌。
- 4.
局度释义:⒈犹才干气度。《后汉书·袁绍传》:“绍 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於色。”《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年》:“﹝ 王僧绰 ﹞及为侍中,年二十九,沉深有局度,不以才能高人。”胡三省 注:“有局则能处事,有度则能容物·”明 宋濂《柳先生行状》:“先生局度凝定,燕居默坐,端严若神。”⒉格局。《四库全书总目·别集二四·吴文肃公摘稿》:“其才其学,虽皆不及 李东阳 之宏富,而文章局度舂容,诗格亦復闲雅。”
- 5.
怒张释义:⒈波涛汹涌貌。⒉笔力雄健。⒊指诗格粗豪浅露。⒋指猛禽双翼奋展。
- 6.
拗体诗释义:亦省称“拗体”。格律诗的一种变体。指诗人刻意求奇,特地变更诗格用拗句写成的诗。这类诗的特点是生涩瘦硬、崛奇古拙、富于气势。
- 7.
新诗释义:五四以来的新体诗歌。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格律的束缚。已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正在批判地继承古典诗歌和民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形式和格律要求向顺口、易记、有韵、能唱的方向发展。与“旧诗”相对。
- 8.
渠央释义:匆遽完结。 渠,通“遽”。晋 陶潜《读<山海经>》诗之八:“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宋 王安石《送程公辟守洪州》诗:“使君谢吏趣治装,我行乐矣未渠央。”明 瞿佑《归田诗话·廉夫诗格》:“愿汝康强好眠食,百年欢乐未渠央。”
- 9.
白话诗释义:五四运动以后称打破旧诗格律用白话写成的诗。
- 10.
警联释义:⒈颈联的别称。此联以变化能出新意为胜,故称。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丽人杂记》:“﹝《遯斋闲览》云﹞ 东坡 即席戏作八句,其警联云:‘圣善方当而立岁,乃翁已及古稀年。’”宋 魏庆之《诗人玉屑·律诗·金针诗格》:“第三联谓之‘警联’,欲似疾雷破山,观者骇愕,搜索幽隐,哭泣鬼神。”⒉诗歌中字句精炼、含义深刻的一联。《说郛》卷六九引 宋 俞成《萤雪丛说·辨<滕王阁序>落霞之说》:“王勃 作《滕王阁序》,中间有‘落霞与孤鶩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句,世率以为警联。”明 叶盛《水东日记·姚荣公小像》:“刘原博
- 11.
诗国释义:诗的国家;诗的境域。唐 白居易《见殷尧藩侍御<忆江南>诗三十首诗中多叙苏杭胜事余尝典二郡因继和之》:“境牵吟咏真诗国,兴入笙歌好醉乡。”清 俞樾《红叶读书楼雅集图序》:“一时鏖战酒兵,寻盟诗国者,或 温八叉 之诗格,或 柳三变 之词华。”《诗刊》1976年第一期:“我们伟大的国家被称为‘诗国’,历史上产生了无数优秀的诗篇。”
- 12.
近体诗释义:指律诗和绝句。 这种诗格律严整,韵调和谐。约形成于齐、梁,成熟、发展于唐代。与“古体诗”相对。因较古体诗形成稍晚,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