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秋 [fáng qiū]
1. 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称为“防秋”。
防秋 引证解释
⒈ 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称为“防秋”。
引《旧唐书·陆贽传》:“又以 河 陇 陷 蕃 已来,西北边常以重兵守备,谓之防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移防》:“黄河 曲里防秋将,好似英雄末路时。”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唐 用主要兵力到京西防秋(防 吐蕃 秋季入侵),对藩镇不得不从姑息转为忍辱退让,对其他野心节度使的控制力也大为削弱,到处出现半独立的割据者。”
国语词典
防秋 [fáng qiū]
⒈ 唐时突厥、吐蕃等常于秋日入寇,故于其时调兵守边,称为「防秋」。
防秋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书堂释义:中书省的政事堂。唐 杜甫《莫相疑行》:“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仇兆鳌 注:“李华《中书政事堂记》:武德 以来,於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高宗 光宅 元年,裴炎 自侍中除中书令,执宰相笔,乃迁政事堂於中书省。”宋 陆游《送襄阳郑帅唐老》诗:“武能防秋 北平 道,文合落笔中书堂。”
- 2.
习战释义:练习作战。《公羊传·庄公八年》:“祠兵者何?出曰祠兵,入曰振旅;其礼一也,皆习战也。”三国 魏 曹植《求自试表》:“虽贤不乏世,宿将旧卒,由习战也。”唐 岑参《虢州送天平何丞入京市马》诗:“习战边尘黑,防秋塞草黄。”
- 3.
垂箔释义:犹垂帘。宋 邵博《闻见后录》卷二二:“某公在 章献明肃后 垂箔日,密进《唐武氏七庙图》,后抵之地曰:‘我不作负祖宗事!’”《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太后又詔曰:‘嗣君冲幼,强敌未寧,事尤急於防秋,理难安於垂箔。臣僚恳请,不可重违,宜復御朝,以安中外。’”参见“垂帘”。
- 4.
质馆释义:古代接纳外族或外国降者质子的馆舍。 《后汉书·鲜卑传》:“邓太后 赐 燕荔阳 王印綬,赤车参驾,令止 乌桓 校尉所居 宁城 下,通胡市,因筑南北两部质馆。”李贤 注:“筑馆以受降质。”明 王志坚《表异录·军旅》:“边有质馆,以居降夷。”清 夏燮《<中西纪事>后序》:“大抵住冬有期,防秋无警,降城三筑,质馆两开。”
- 5.
边尘释义:⒈边地的尘土。唐 岑参《虢州送天平何丞入京市马》诗:“习战边尘黑,防秋塞草黄。”明 冯梦龙《精忠旗·逆桧南归》:“双袖染边尘,回首关津,受恩深,处假为真。”清 方文《偕蒋穆之登金山怀龙友先生》诗:“边尘一起飞黄叶,岸柳重攀变緑枝。”⒉代称边境战事。《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新城 太守 孟达 反,詔驃骑将军 司马宣王 讨之”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魏略》:“今者海内清定,万里一统,三垂无边尘之警,中夏无狗吠之虞。”唐 戴叔伦《送耿十三湋复往辽海》诗:“野迥边尘息,烽消戍垒空。”清 陈梦雷《赠臬宪于公》
- 6.
逻娑释义:亦作“逻逤”。 亦作“逻莎”。亦作“逻挲”。地名。即 逻些,唐 时 吐蕃 的都城。今 西藏自治区 拉萨市。《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四》:“北狄雄军早廻戈,逻莎 城头烽火静。”《旧唐书·薛仁贵传》:“咸亨 元年,吐蕃 入寇,又以 仁贵 为 逻娑道 行军大总管。”唐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诗:“乌孙 部落家乡远,逻娑 沙尘哀怨生。”唐 周繇《送入蕃使》诗:“滹沱河 东军迴探,逻逤城 孤雁著行。”宋 王禹偁《归马华山赋》:“芙蓉峰 畔,争翻歷块之踪;逻逤城 边,詎见防秋之事。”明 杨慎《艺
- 7.
阙额释义:不足的数额。宋 苏轼《论役法差雇利害起请画一状》:“自 元丰 前,不闻天下有闕额衙前者,岂常抑勒差充,直以重难月给,可以足用故也。”宋 李纲《论不可遣罢防秋人兵札子》:“臣意以为中国军政不修几三十年矣,闕额不补者过半;其见存者皆溃散之餘,不习战陈,故令 金 人得以窥伺。”《清会典事例·户部九四·杂赋》:“江南省 邳州 每年额税银六百十有一两二钱,近来商贾流散闕额,将闕额银豁除,嗣后儘收儘解。”
- 8.
防秋释义: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 届时边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称为“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