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贯 [běn guàn]
1. 原籍。
本贯 引证解释
⒈ 原籍。
引前蜀 韦庄 《秦妇吟》:“乡园本贯东畿县,岁岁耕桑临近甸。”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小生姓 张,名 珙,字 君瑞,本贯 西洛 人也。”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宋 朝 崇寧 年间有一个姓 王 的公子,本贯 浙西 人。”
鲁迅 《花边文学·“京派”与“海派”》:“梅兰芳 博士,戏中之真正京派也,而其本贯,则为 吴 下。”
国语词典
本贯 [běn guàn]
⒈ 原籍、本籍。
引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
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老夫姓张,名义,字文秀,本贯南京人也。」
本贯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守倅释义:⒈郡守及其副职。宋 周煇《清波别志》卷中:“今监司、守倅竝许借服而不许佩鱼,是有服而无章,殆与吏无别。”《宋史·选举志二》:“旧法,随侍见任守倅等官,在本贯二千里外,曰满里子弟。”⒉泛指州郡的长官。宋 王明清《春娘传》:“玉 为人容貌清秀,举措闲雅,不事口吻以相嘲謔,有良人风度,前后守倅皆眷之。”⒊担任州郡官。宋 苏轼《忆中和堂诗序》:“予前后守倅 餘杭 凡五年。”
- 2.
寄应释义:谓在寄居地参加科举考试。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乡贡》:“尔来乡贡渐广,率多寄应,故不甄别於榜中。”《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五年》:“己巳,詔:‘诸道举人,自今并於本贯州府取解,不得更称寄应。’”
- 3.
寓试释义:不在原籍,而在所居之地参加考试。《宋史·选举志二》:“嘉熙 元年,罢诸牒试,应郎官以上监司、守倅之门客及姑姨同宗之子弟,与游士之不便於归乡就试者,并混同试于转运司,各从所寓县给据,径赴司纳卷,一如乡举之法。家状各书本贯,不问其所从来,而定其名‘寓试’。”《元史·百官志八》:“宋 自 景祐 以来,百五十年,虽无兵祸,常设寓试名额,以待四方游士。”
- 4.
文解释义:⒈入京应试的证明文书之类。科举乡试中式称举人,考中举人即由地方官给予文解发解入京,参加中央考试。《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九》:“戊申,詔选人文解不合式样,罪在发解官吏,举人落第,次年免取文解。”宋 洪迈《容斋三笔·郡县主婿官》:“本朝宗室袒免亲女出嫁,如婿係白身人,得文解者为将仕郎,否则,承节、承信郎。”《文献通考·选举三》:“工部侍郎 任赞 奏请诸色举人,不是家在远方水陵隔越者,逐处选宾从官僚中艺学精博一人,各於本贯,一例分明,比试,如非通赡,不许妄给文解。”⒉公文。《元典章·兵部四·申台文字重封入递》
- 5.
本贯释义:原籍。 前蜀 韦庄《秦妇吟》:“乡园本贯东畿县,岁岁耕桑临近甸。”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小生姓 张,名 珙,字 君瑞,本贯 西洛 人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宋 朝 崇寧 年间有一个姓 王 的公子,本贯 浙西 人。”鲁迅《花边文学·“京派”与“海派”》:“梅兰芳 博士,戏中之真正京派也,而其本贯,则为 吴 下。”
- 6.
永感释义:谓父母双亡,终生感伤。旧时应试或入仕,填写履历,父母双亡者,即书永感项下。唐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三:“悯予小子,奄绍丕愆,哀号永感,五情糜溃。”清 俞樾《茶香室丛钞·咸淳七年同年小录》:“每人之下载本贯某州县、曾祖某、祖某、父某、年若干岁、某月某日某时生,或具庆下、或永感下,略如今制。”参阅 元 刘壎《隐居通议·杂录》。
- 7.
演言释义:陈述言词。 明 文徵明《本贯苏州府长洲县相城里沉周年八十有三状》:“指事切而不汎,演言婉而不激,于讽諫直諫两得其义矣。”
- 8.
鬻举释义:谓贿买科第。 《宋史·选举志二》:“﹝ 淳祐 ﹞九年,以臣僚言:‘士子又有免解伪冒入试者,或父兄没而窃代其名,或同族物故而填其籍。’於是令自本贯保明给据,类其姓名先申礼部,各州揭以示众,犯者许告捉,依鬻举法治罪。”按,“鬻举法”为惩治科举考试舞弊者之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