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七贵 七贵的意思
guì

七贵

简体七贵
繁体七貴
拼音qī guì
注音ㄑㄧ ㄍㄨㄟ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qī,(1) 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2) 文体名,或称“七体”,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3)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称“做七”。

guì,(1) 价钱高,与“贱”相对。【例句】:贵贱(a.价格的高低;b.指人的地位高低;c.方言,无论如何)。春雨贵如油。(2) 指地位高。【组词】:贵族。贵戚。贵望(尊贵的门第和声望)。(3) 敬辞,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组词】:贵国。贵庚(请问别人年龄)。贵姓。贵干(gàn )(问人要做什么)。(4) 特别好的,重要的。【例句】:贵重(zhòng )。珍贵。尊贵。民为贵。(5) 值得看重,重视。【组词】:可贵。(6) 指中国贵州省。【组词】:云贵高原。(7) 姓。

基本含义

指七种具有权势、地位或财富的人物。

七贵的意思

七贵 [qī guì]

1. 指西汉时七个以外戚关系把持朝政的家族。隋末,洛阳人称段达、王世充、元文都、卢楚、皇甫无逸、郭文懿、赵长文为七贵。见《隋书·越王侗传》。泛指权贵。

七贵 引证解释

⒈ 指 西汉 时七个以外戚关系把持朝政的家族。

《文选·潘岳<西征赋>》:“窥七贵於 汉 庭,譸一姓之或在。”
李周翰 注:“汉 庭七贵:吕、霍、上官、丁、赵、傅、王,并后族也。”
唐 刘知几 《史通·辨职》:“昔 鲁叟 之修《春秋》也,不藉三 桓 之势; 汉 臣之著《史记》也,无假七贵之权。”

⒉ 隋 末, 洛阳 人称 段达、王世充、元文都、卢楚、皇甫无逸、郭文懿、赵长文 为七贵。见《隋书·越王侗传》。

⒊ 泛指权贵。

唐 李白 《流夜郎赠辛判官》诗:“昔在 长安 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
明 何景明 《入京篇》诗:“七贵家连凤城里,转日薰天势无比。”
清 顾炎武 《酬史庶常可程》诗:“跨驴入 长安,七贵相经过。”


七贵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贵释义:⒈指西汉时七个以外戚关系把持朝政的家族。⒉隋末,洛阳人称段达、王世充、元文都、卢楚、皇甫无逸、郭文懿、赵长文为七贵。见《隋书·越王侗传》。⒊泛指权贵。
    • 2.
      三桓释义:春秋 时 鲁国 大夫 孟孙(仲孙)、叔孙、季孙 都是 鲁桓公 的后代,故称“三桓”。 文公 死后,三 桓 势力日强,分领三军,实际掌握了 鲁国 的政权。《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公患三 桓 之侈也,欲以诸侯去之;三 桓 亦患公之妄也,故君臣多间。”唐 刘知几《史通·辨职》:“昔 鲁叟 之修《春秋》也,不藉三 桓 之势;汉 臣之著《史记》也,无假七贵之权。”清 钱谦益《拜观睢阳五老图》诗:“旧德至今传五老,丰碑何用视三 桓。”
    • 3.
      五王释义:⒈指 唐明皇 兄弟 让皇帝 宪 、 惠庄太子 撝 、 惠文太子 范 、 惠宣太子 业 、 隋王 隆悌 。 唐 《依御史温飞卿华清宫二十二韵》:“五王更入帐,七贵迭封侯。” 明 高启 《唐宫》诗:“五王宴罢皆归院,大被空闲一夜凉。”《醒世恒言·三孝亷让产立高名》:“﹝ 明皇 ﹞有五个兄弟,皆封王爵,时号五王。”参见“ 五王帐 ”。⒉指 唐 代 张柬之 、 敬晖 、 崔玄暐 、 袁恕己 、 桓彦范 。 武后 周 天授 五年 张柬之 等五人发动政变,重立 中宗 为帝,复国号 唐 ,以功皆封郡王。 唐 颜真卿 《
    • 4.
      取次释义:⒈亦作“取此”。随便,任意。晋 葛洪《抱朴子·祛惑》:“此儿当兴卿门宗,四海将受其赐,不但卿家,不可取次也。”唐 杜甫《送元二适江左》诗:“经过自爱惜,取次莫论兵。”元 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一折:“兀的不取次弃舍,等閒抛掉。”汪文溥《子美嘱题化佛化装百相即柬亚子》诗:“有时西笑入 长安,七贵三公取次看。”⒉草草,仓促。《敦煌变文集·叶净能诗》:“何不揭毡看验之?取此行麁疎法令。”宋 陆游《秋暑夜兴》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元 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⒊次序。北齐

七贵(qigu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七贵是什么意思 七贵读音 怎么读 七贵,拼音是qī guì,七贵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七贵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