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 [fāng shān]
1. 山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南。传说为秦始皇凿断金陵山以疏淮水处,其地四方而峭绝,故名。
3. 指方山冠。
方山 引证解释
⒈ 山名。在今 江苏省 南京市 东南。传说为 秦始皇 凿断 金陵山 以疏 淮水 处,其地四方而峭绝,故名。
引清 侯方域 《定鼎说》:“﹝ 秦 ﹞鉴观 秣陵,厥有王气,令朱衣三千之众,凿立 方山,疏迤水道。”
⒉ 指方山冠。此借指 汉 族文职官僚。参见“方山冠”。
引章炳麟 《杂感》诗之二:“谁教两犬竞呀呀,貂尾方山总一家。恨少 舞阳 屠狗侣,扫除羣吠在 潼 华。”
方山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串月释义:指 苏州 石湖桥 下月影成串的奇观。 据 清 朱象贤《闻见偶录》记载,苏州 上方山 东面的 石湖 有 宝带桥 纵贯南北,桥有五十三个洞,月光映水,正对环洞,一环一月,连络成串,称为串月。当地旧俗于中秋节后三日,登山观月,称为看串月。
- 2.
修气释义:修道炼气。后蜀 何光远《鉴诫录·九转验》:“梁朝 方山道人,自号 庞九经,身长七尺,不知年几百岁,每於石室修气,经年絶食。”
- 3.
剿杀释义:⒈犹剿戮。 《金史·古里甲石伦传》:“石伦 復言:‘日者遣军潜擣敌垒,欲分 石州 兵五百权屯 方山,剿杀土寇。’”《三国演义》第九十回:“蜀 将督军分路剿杀。”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一:“四川 人在 明 末 清 初的时候遇过一次很大的屠杀,相传为 张献忠 剿杀 四川。”⒉勦殺:剿除,消灭。《金史·古里甲石伦传》:“日者遣军潜擣敌垒,欲分 石州 兵五百权屯 方山,勦杀土寇。”一本作“剿杀”。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当时--一九二五,二六年--他们的努力,例如勦杀‘学匪’,或者请出西哲 勖本霍尔 来
- 4.
勋阀释义:⒈亦作“勛阀”。 犹勋门。宋 苏轼《次许冲元韵送成都高士敦钤辖》:“高才本不缘勋阀,餘力还思治 蜀 兵。”清 龚自珍《<阮尚书年谱>第一序》:“然而矜遭际之隆,不如稽勋阀之旧也;侈福德之符,不加陈黎民之感也。”⒉勋伐。《新唐书·循吏传序》:“若将相大臣兼以勛阀著者,各见本篇,不列於兹。”宋 曾巩《团练使驸马都尉制》:“盖其下嫁必得勋阀之门、良能之士,然后可以成先帝爱育之仁。”宋 苏轼《方山子传》:“方山子 世有勛阀,当得官。”
- 5.
南屏释义:山名。在 浙江省 杭州市,为 西湖 胜景之一。宋 苏轼《去杭州十五年复游西湖用欧阳察判韵》:“我识 南屏 金鯽鱼,重来拊槛散斋餘。”元 张翥《多丽》词:“正参差,烟凝紫翠,斜阳画出 南屏。”明 无名氏《溜滴子·西湖》曲:“分明人世中,埋没洞府。回首 南屏,转觉路迂。”清 宋琬《送李方山之溟南幕府》诗:“西泠 雨后暮潮长,南屏 月落晓鐘沉。”
- 6.
外方释义:⒈山名。即 嵩高。五岳之一。《书·禹贡》:“熊耳 外方 桐柏,至于 陪尾。”孔颖达 疏:“嵩高 山在 颖川 嵩高县,古文以为 外方山。”⒉外地;远方。《南齐书·王琨传》:“外方小郡,当乞寒贱。”唐 黄滔《喜侯舍人蜀中新命》诗之二:“来时走马随中使,到日援毫定外方。”《三国演义》第五回:“沛国 譙 人 夏侯惇,字 元让,乃 夏侯婴 之后;自小习枪棒;年十四从师学武,有人辱駡其师,惇 杀之,逃于外方。”⒊指向门外。《云笈七籤》卷十一:“列位次坐向外方。”
- 7.
大房山释义:在北京市西南房山区。 有上方山、石经山等高峰。上方山海拔880米,山势陡峻,古柏苍郁,有七十二庵、九洞十二峰之胜。石经山刻藏有隋代至清初各代佛经一千多种,共有一万四千多块。山中有上方寺、云水洞、云居寺塔及唐、辽石塔多座。为京郊游览胜地。
- 8.
大航释义:⒈即 朱雀航。 东晋 南朝 建康 城南的浮桥,正对 朱雀门。亦称 大桁。《陈书·高祖纪上》:“高祖 遣 周文育 屯 方山,徐度 顿 马牧,杜稜 顿 大航 南。”参见“大桁”。⒉大船。《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八年》:“己未,全贇 独乘大航,高十餘重,上建大将旗旛。”
- 9.
山越释义:古代对南方山区少数民族的通称。
- 10.
嶂气释义:即瘴气,南方山林间散发的湿热空气。从前认为是导致瘴疠的原因。
- 11.
巨然释义:五代、宋初画家。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善画山水,师法董源,与董并称董巨,为五代、北宋间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影响较大。存世作品有《秋山问道》《层崖丛树》等。
- 12.
怒马释义:⒈奋马。 《左传·定公八年》:“林楚 怒马及衢而驰,阳越 射之,不中。”宋 苏轼《方山子传》:“方山子 怒马独出,一发得之。”⒉体健气壮的马。《后汉书·第五伦传》:“蜀 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史家貲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李贤 注:“怒马,谓马之肥壮,其气愤怒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宫梦弼》:“僕十餘辈,皆骑怒马如龙。”
- 13.
惊秋释义:⒈秋令蓦地来到。唐 韦应物《府舍月游》诗:“横河俱半落,泛露忽惊秋。”唐 无名氏《落叶赋》:“见一叶之已落,感四序之惊秋。”⒉喻迅速凋零衰败。宋 蔡襄《方山渡口占》:“江上行人空自愁,壮年双鬢已惊秋。”宋 苏辙《次韵王适送张耒赴寿安尉》:“緑鬢惊秋半欲黄,官居无处觅林塘。”
- 14.
感悼释义:感伤哀悼,伤感。《三国志·吴志·阚泽传》:“六年冬卒,权 痛惜感悼,食不进者数日。”晋 王彪之《与诸兄弟方山别》诗:“丝染 墨 悲叹,路岐 杨 感悼。”宋 王安石《和王微之<登高斋>》之三:“使君新篇韵险絶,登眺感悼随嘲咍。”
- 15.
方山巾释义:古儒者所戴的软帽。 形制似方山冠。唐 李白《嘲鲁儒》诗:“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明 徐咸《西园杂记》卷上:“嘉靖 初年,士夫间有戴巾者,今虽庶民亦戴巾矣;有唐巾、程巾、坡巾、华阳巾、和靖巾……方山巾、阳明巾,巾制各不同。閭阎之下,大半服之。”
- 16.
方山释义:⒈山名。在今 江苏省 南京市 东南。传说为 秦始皇 凿断 金陵山 以疏 淮水 处,其地四方而峭绝,故名。清 侯方域《定鼎说》:“﹝ 秦 ﹞鉴观 秣陵,厥有王气,令朱衣三千之众,凿立 方山,疏迤水道。”⒉指方山冠。章炳麟《杂感》诗之二:“谁教两犬竞呀呀,貂尾方山总一家。恨少 舞阳 屠狗侣,扫除羣吠在 潼 华。”此借指 汉 族文职官僚。参见“方山冠”。
- 17.
方山冠释义:古冠名。汉 代祭宗庙时乐舞人所戴之冠。汉 蔡邕《独断》卷下:“方山冠以五采縠为之。汉 祀宗庙,《大予》、《八佾乐》、《五行》舞人服之。衣冠各从其行之色,如其方色而舞焉。”《后汉书·舆服志下》:“方山冠似进贤。”《资治通鉴·汉昭帝元平元年》:“王尝见大白犬,颈以下似人,冠方山冠而无尾,以问 龚遂。”胡三省 注:“方山冠以五采縠为之,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乐舞人服之。”
- 18.
汜水释义:地理名称,是一条河流,源出河南省方山,在荥阳县境注入黄河1。
- 19.
沈光香释义:亦作“沉光香”。 一种异香,烧之有光。旧题 汉 郭宪《洞冥记》:“元封 中起 方山 像招诸灵异,召 东方朔 言其秘奥,乃烧天下异香,有沉光香、精祇香、明庭香、金磾香、涂魂香。”宋 洪刍《香谱·沉光香》:“《洞冥记》:涂魂国 贡门中,烧之有光,而坚实难碎,太医以铁杵舂如粉而烧之。”
- 20.
油松释义:常绿乔木。 叶二针一束,粗硬。能耐干冷气候及瘠薄土壤。木材较硬,富含松脂。是中国北方山区重要的造林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