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主 [zōng zhǔ]
1. 指宗子。一姓的继承人。列入宗庙的神主。宗旨,主旨。本源。众所景仰归依者;某一方面的代表与权威。
宗主 引证解释
⒈ 指宗子。一姓的继承人。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齐 崔杼 生 成 及 彊 而寡,娶 东郭姜,生 明 …… 崔成 有病而废之,而立 明。
引成 请老于 崔,崔子 许之, 偃 与 无咎 弗予,曰:‘ 崔,宗邑也,必在宗主。’”
杜预 注:“宗邑,宗庙所在。宗主,谓 崔明。”
⒉ 列入宗庙的神主。
引《左传·昭公十九年》:“冬, 晋 人使以币如 郑。问 駟乞 之立故……大夫谋对, 子产 不待而对客曰:‘ 郑国 不天,君之二三臣札瘥夭昏,今又丧我先大夫 偃,其子幼弱,其一二父兄惧队宗主,私族於谋,而立长亲。’”
孔颖达 疏引 服虔 曰:“祏主藏於宗庙,故曰宗主。”
⒊ 众所景仰归依者;某一方面的代表与权威。
引《三国志·魏志·傅嘏传》“嘏 弱冠知名” 裴松之 注引《傅子》:“是时 何晏 以材辩显於贵戚之间; 邓颺 好变通,合徒党,鬻声名於閭阎;而 夏侯玄 以贵臣子少有重名,为之宗主,求交於 嘏 而不纳也。”
《晋书·羊祜传》:“故太傅、 鉅平侯 羊祜 明德通贤,国之宗主,勋参佐命,功成平 吴。”
唐 元稹 《上令狐相公诗启》:“江湖间多新进小生,不知天下文有宗主,妄相倣傚,而又从而失之,遂至於支离褊浅之词,皆目为 元和 诗体。”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文》:“此语亦是 沉 谢 辈为儒林宗主时,好作奇语,故后生立论如此。”
《西湖佳话·白堤政迹》:“唐 时以诗取士,有一位前辈老先生,叫做 顾况,大有才名。一时名士,俱推重他为诗文宗主。”
⒋ 本源。
引《云笈七籤》卷一:“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不温,不凉;不宫,不商。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故其为物也,则混成;为象也,则无形;为音也,则希声;为味也,则无呈;故能为品物之宗主,包通天地靡使不经也。”
⒌ 宗旨,主旨。
引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月二十六日》:“《管子》一书,以富国强兵为宗主。然其时去 三代 未远,其言之粹者,非尽失先王遗意也。”
国语词典
宗主 [zōng zhǔ]
⒈ 大众所归附景仰的人。
引《晋书·卷三四·羊祜传》:「故太傅、巨平侯羊祜,明德通贤,国之宗主。」
唐·元稹〈上令狐相公诗启〉:「江湖间多有新进小生,不知天下文有宗主,妄相倣傚,而又从而失之。」
⒉ 宗庙的神主。
引《左传·昭公十九年》:「其子幼弱,其一二父兄惧队宗主,私族于谋,而立长亲。」
⒊ 一宗之主。指宗子。
引《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崔,宗邑也,必在宗主。」
宗主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共主释义:共同崇奉的宗主。 亦指天子、帝王。
- 2.
南顿释义:⒈古国名、县名。 春秋时 顿国 为 陈国 所迫,南迁,故号 南顿。西汉 置县,因以为名。明 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城 顿 而还”杨伯峻 注:“顿,国名,姬 姓,即今 河南省 项城县 稍西之 南顿 故城。”参阅《汉书·地理志上》。⒉佛教语。禅宗主张顿悟佛果的一派,即南宗。《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宗派源流·禅宗》:“﹝ 弘忍 ﹞弟子中的佼佼者有 神秀、慧能、慧安、道明、智铣 等,就中 慧能、神秀 为最著,开创‘南顿’、‘北渐’二派。”参见“南北宗”、“南顿北渐”。
- 3.
天朝释义:⒈封建时代臣下称本朝的朝廷;藩属尊称宗主。⒉太平天国自称。
- 4.
宗主释义:⒈指宗子。 一姓的继承人。《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齐 崔杼 生 成 及 彊 而寡,娶 东郭姜,生 明 …… 崔成 有病而废之,而立 明。成 请老于 崔,崔子 许之,偃 与 无咎 弗予,曰:‘崔,宗邑也,必在宗主。’”杜预 注:“宗邑,宗庙所在。宗主,谓 崔明。”⒉列入宗庙的神主。《左传·昭公十九年》:“冬,晋 人使以币如 郑。问 駟乞 之立故……大夫谋对,子产 不待而对客曰:‘郑国 不天,君之二三臣札瘥夭昏,今又丧我先大夫 偃,其子幼弱,其一二父兄惧队宗主,私族於谋,而立长亲。’”孔颖达 疏引 服虔 曰
- 5.
宗主国释义:封建时代直接控制藩属国的外交和国防,从而使藩属国处于半独立的状态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时代,殖民国家对殖民地也自称宗主国。
- 6.
宗主权释义:宗主国对藩属国、殖民地享有的支配或统治的权力。
- 7.
宗周释义:⒈指周王朝。因周为所封诸侯国之宗主国,故称。⒉周代王都所在,如丰、镐、洛邑亦称为宗周。
- 8.
尊宿释义:⒈亦作“尊夙”。 指年老而有名望的高僧。唐 贾岛《送灵应上人》诗:“遍参尊宿游方久,名岳奇峰问此公。”宋 苏轼《书麘公诗后》诗:“寿逾两甲子,气压诸尊宿。”明 沉德符《野获编·释道·禅林诸名宿》:“竺乾 一时尊夙,尽在东南,最著则为 莲池、达观 两大宗主。”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八篇:“﹝ 董説 ﹞三十餘年不履城市,惟友渔樵,世推为佛门尊宿。”⒉对前辈有重望者的敬称。宋 苏轼《与杨君素书》之二:“某去乡二十一年,里中尊宿零落殆尽,惟公龟鹤不老,松柏益茂,此大庆也。”
- 9.
属国释义:封建时代作为宗主国的藩属的国家。
- 10.
干主释义:犹宗主,主事者。
- 11.
幼弱释义:⒈幼小。《礼记·明堂位》:“武王 崩,成王 幼弱,周公 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左传·昭公十九年》:“今又丧我先大夫 偃,其子幼弱,其一二父兄,惧队宗主,私族于谋而立长亲。”《后汉书·袁安传》:“安 以天子幼弱,外戚擅权,每朝会进见,及与公卿言国家事,未尝不噫呜流涕。”《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亲故们羸老的养膳他,幼弱的抚育他,孤孀的存恤他。”⒉幼童。《周礼·秋官·司刺》:“壹赦曰幼弱,再赦曰老旄,三赦曰憃愚。”亦指年幼的儿女。⒊指年幼的儿女。唐 韩愈《论淮西事宜状》:“执兵之卒,四向侵掠,农夫织
- 12.
总督释义:⒈明清两代地方官名。明代为防边或平乱而临时派到地方的军事官员,清代正式定为地方最高职位,掌握一省或二三省的军政大权,如两广总督。⒉英联邦部分成员国,设有由英王任命的总督,作为英王的代表。此外有些宗主国在其殖民地的代表也称为“总督”。
- 13.
控制释义:⒈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操纵:自动控制。控制人数。⒉使处于自己的占有、管理或影响之下:殖民地的经济为宗主国所控制。制高点的火力控制了整片开阔地。
- 14.
教阶制释义:基督教会的神职人员等级和教务管理的体系和制度。分为主教、神父、助祭三个等级,主教中又分教皇、枢机主教(红衣主教)、大主教和一般主教等,各有管辖区域(教区)。东正教会的首领称为宗主教(或牧首)。
- 15.
朝贡释义:古代藩属国或外国的使臣朝见宗主国或所在国的君主,并敬献礼品。
- 16.
永嘉学派释义:以 南宋 永嘉(今属 浙江省)人 薛季宣、陈傅良、叶适 为代表的理学学派。主张“功利”之学,反对 朱熹、陆九渊“专以心性为宗主”的理学,强调道不能离物,道义不能离开功利。此派在当时影响甚大,与 朱、陆 二派形成鼎足。与 永康 学派共有“浙东学派”之称。
- 17.
渐悟释义:佛教名词。 指经过长期修习而对“真理”的逐渐领悟。佛教禅宗的北宗主张此说。与“顿悟”相对。
- 18.
祏主释义:藏于宗庙中的神主。《左传·昭公十九年》“惧队宗主”孔颖达 疏引 汉 服虔 曰:“祏主藏於宗庙,故曰宗主。”清 唐甄《潜书·远谏》:“宗庙丘墟,祏主毁弃。”
- 19.
禅宗释义: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派别。 要求修行时静坐敛心,止息杂念,认为这样持之以恒即能达到某种神秘境界。相传南朝宋末天竺(古印度)僧菩提达摩来华传经时创立。至唐代分为南北两派,南宗主张顿悟,北宗主张渐悟。后南宗顿悟说盛行,对宋明理学有很大的影响。
- 20.
私族释义:宗族。《左传·昭公十九年》:“其一二父兄惧队宗主,私族於谋,而立长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