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件 [qián jiàn]
1. 前已述及的人或事物。逻辑学用语。与“后件”对称。假言判断中规定条件的判断叫“前件”,以前件为条件的判断叫“后件”。
前件 引证解释
⒈ 前已述及的人或事物。
引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槐柳楸梓梧柞》:“凡为家具者,前件木皆所宜种。”
《旧唐书·东夷传·日本国》:“元和 元年 日本国 使判官 高阶真士 上言:‘前件学生,艺业稍成,愿归本国,便请与臣同归。’从之。”
宋 苏轼 《乔执中两浙运副张安上提刑制》:“其谨视贪吏以无害我成法,可依前件。”
⒉ 逻辑学用语。与“后件”对称。假言判断中规定条件的判断叫“前件”,以前件为条件的判断叫“后件”。
前件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假言直言推理释义:第一个前提是假言判断,第二个前提和结论都是直言判断,分别肯定或否定该假言判断的前件或后件的推理。
- 2.
前件释义:⒈前已述及的人或事物。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槐柳楸梓梧柞》:“凡为家具者,前件木皆所宜种。”《旧唐书·东夷传·日本国》:“元和 元年 日本国 使判官 高阶真士 上言:‘前件学生,艺业稍成,愿归本国,便请与臣同归。’从之。”宋 苏轼《乔执中两浙运副张安上提刑制》:“其谨视贪吏以无害我成法,可依前件。”⒉逻辑学用语。与“后件”对称。假言判断中规定条件的判断叫“前件”,以前件为条件的判断叫“后件”。
- 3.
后件释义:假言判断中反映依赖于某种条件的事物情况的判断。如在“如果具有共产主义理想,那就不怕任何艰难困苦”中,“不怕任何艰难困苦”是依赖于“具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前件的,它就是后件。
- 4.
土毛释义:本指土地上生长的五谷、桑麻、菜蔬等植物,后亦泛指土产。语出《左传·昭公七年》:“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畧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杜预 注:“毛,草也。”《后汉书·马融传》:“其土毛则搉牧荐草,芳茹甘荼。”《北史·高丽传》:“高丽 係诚天极,累叶纯诚,地产土毛,无愆王贡。”宋 曾巩《进奉熙宁七年南郊银绢状》:“前件物,輒用土毛,敢参庭实。”
- 5.
息债释义:附有利息的债务。《旧唐书·武宗纪》:“又赴选官人多京债,到任填还,致其贪求,罔不由此。今年三銓,於前件州府得官者,许连状相保,户部各借两月加给料钱,至支时折下。所冀初官到任,不带息债,衣食稍足,可责清廉。”
- 6.
无状释义:⒈没有形状。《老子》:“绳绳不可名,復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王弼 注:“欲言无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吕氏春秋·大乐》:“有知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者,则几於知之矣。”⒉没有功绩。《史记·夏本纪》:“﹝ 舜 ﹞行视 鯀 之治水无状,乃殛 鯀 於 羽山 以死。”唐 元稹《裴誗充河南节度判官制》:“尔等佐 釗,斯任不细,苟或无状,其思有尤。可依前件。”宋 叶适《始议一》:“然宰辅无状,踵失策,继旧盟,卒亦黽勉割四要郡畀之。”⒊谓行为失检,
- 7.
次行释义:⒈次序;秩序。《史记·秦始皇本纪》:“立石刻,颂 秦 德,明得意。曰:‘……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史记·循吏列传》:“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⒉第二行。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钱穀·解给》:“次行开‘前件’二字,下多空白,以便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