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箔 [yín bó]
1. 亦作“银薄”。
3. 白银捶成的薄片。常用以贴饰器物。古代也用以入药。
银箔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银薄”。白银捶成的薄片。常用以贴饰器物。古代也用以入药。
引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一·银》:“入药只用银箔,易细,若用水银盐消製者,反有毒矣。”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一·银膏》﹝集解﹞引 苏恭 曰:“其法用白锡和银薄及水银合成之。”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红花》:“其子煎压出油,或以银箔贴扇面,用此油一刷,火上照乾,立成金色。”
闻一多 《红烛·志愿》:“银箔似的溪面一意地要板平他那难看的皱纹。”
银箔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卫画释义:指 天津 杨柳青 年画。因 天津 在 明 清 时叫“天津卫”,故称。清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十二月·市卖》:“腊月朔,街前卖粥果者成市……初十外则卖卫画、门神、掛钱、金银箔。”
- 2.
幡胜释义:即彩胜。 用金银箔罗彩制成,为欢庆春日来临,用作装饰或馈赠之物。宋 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春幡》:“《后汉书》曰:立春皆青幡幘。今世或剪綵错缉为幡胜,虽朝廷之制,亦鏤金银或繒绢为之,戴於首。亦因此相承设之。或於岁旦刻青繒为小幡样,重累凡十餘,相连缀以簪之。此亦 汉 之遗事也。俗间因又曰‘年幡’,此亦其误也。”宋 苏轼《次韵曾仲锡元日见寄》:“萧索东风两鬢华,年年幡胜翦宫花。”《宋史·真宗纪二》:“詔宫苑、皇亲、臣庶第宅。饰以五綵,及用罗製幡胜、繒帛为假花者,并禁之。”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春》:“
- 3.
挂钱释义:亦作“掛钱”。 北京 旧俗于农历年初一在门首窗前贴挂钱,至二月二日打落弃去。挂钱用长尺许、宽四五寸的红或黄棉纸做成,上雕镂钱形花纹或吉祥文字。清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市卖》:“腊月朔,街前卖粥果者成市……初十外则卖卫画、门神、掛钱、金银箔。”清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挂千》:“掛千者,用吉祥语鐫於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悬也。是物民户多用之,世家大族鲜用之者。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餘者,曰小掛千,乃市肆所用也。”老舍《骆驼祥子》十五:“门上的春联依然红艳,黄
- 4.
旛胜释义:旧时立春日的装饰物。多剪纸、绢、金银箔成小旗、人、燕、蝶等形状,挂在花下、贴在屏风上或戴在鬓发上。亦互为馈赠。
- 5.
焚钱粮释义:用纸糊的口袋,装上金银箔纸折迭成的元宝,祭鬼神时焚烧。
- 6.
箜饭释义:箔金一般指金属箔。金属箔是用金属延展成的薄金属片。主要有赤金箔烫印、纯银箔及烫印两种。
- 7.
翦彩释义:⒈古代正月七日,以金银箔或彩帛剪成人或花鸟图形,插于发髻或贴在鬓角上,也有贴于窗户、门屏,或挂在树枝上作为装饰的,谓之“翦綵”。 ⒉形容花开繁茂。
- 8.
金幡释义:⒈亦作“金旛”。缕金的旌旂。⒉用银箔制作的幡胜。
- 9.
银旛释义:亦作“银幡”。 用银箔制作的幡胜。宋 苏轼《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斋》之二:“朝回两袖天香满,头上银幡笑 阿咸。”宋 陆游《木兰花·立春日作》词:“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明 无名氏《四贤记·寻亲》:“嘆老朽时将闔棺,最堪憎头上银幡。”
- 10.
银胜释义:古时妇女所戴头饰。一种剪银箔为人形的綵花。
- 11.
银膏释义:⒈一种中药。由白锡、银箔和水银合成。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一·银膏》。⒉白色脂肪。
- 12.
银薄释义:见“银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