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判决 判决的意思
pànjué

判决

简体判决
繁体判決
拼音pàn jué
注音ㄆㄢˋ ㄐㄩㄝ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pàn,(1) 区别,分辨,断定。【组词】:判明。判辨。判据。判读(利用已知的视觉信息符号来判断新获得的视觉信息的含义)。判断。(2) 分开,截然不同。【组词】:判然。判若两人。判若鸿沟。(3) 评定。【组词】:裁判。谈判。判卷子。(4) 司法机关对案件的裁决。【组词】:判词。判决。判案。(5) 古代官名。【组词】:通判。判官(中国唐、宋两代辅助地方长官处理公事的人员,传说中借指阎王手下管生死簿的官)。

jué,(1) 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例句】:“禹决江疏河”。(2) 堤岸被水冲开。【组词】:决口。溃决。(3) 断定,拿定主意。【组词】:决定。决断。决计。决然。决胜。决议。犹豫不决。(4) 一定(用在否定词前)。【组词】:决不后退。(5) 决定最后胜败。【组词】:决赛。决战。(6) 执行死刑。【组词】:处决。枪决。

基本含义

判决意味着对案件、争议或纠纷做出决定或裁定。

判决的意思

判决 [pàn jué]

1. 封建时代指官府断案,后指司法机关对审理结束的案件作出裁决。

[ court decision; judgment; ]

2. 体育比赛中裁判员作出的裁判决定。

裁判判决黄队犯规。

判决 引证解释

⒈ 裁断;确定。

《南史·孔觊传》:“虽醉日居多,而明晓政事,醒时判决,未尝有壅。”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伍弥相公》:“及判决事,公素持大体,事无稽迟。”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四》:“世於 裴伦,不异其母,忽爱忽恶,无判决也。”

⒉ 封建时代指官府断案,后指司法机关对审理结束的案件作出裁决。

《元典章·台纲一·内台》:“诸官府见问未决之事,监察御史不得輒凭告人饰词取人追卷,候判决了毕,果有违错,依例纠弹其罪。”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六章:“梁建 想着,心灰意懒,好像他坐在被告席上,听取最后的判决。”
陈祖芬 《祖国高于一切》:“当法官宣读了离婚的判决后,她在法庭上当众就哭了起来。”


国语词典

判决 [pàn jué]

⒈ 法院依据法律对诉讼事件所做的裁定。

判定 讯断


判决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判定释义:分辨断定:判定去向。从一句话里很难判定他的看法。
    • 2.
      判断释义:⒈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就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 在形式逻辑上用一个命题表达出来。⒉断定:你判断得很正确。正确的判断。⒊判决(案件)。
    • 3.
      讯断释义:审理判决。
    • 4.
      鉴定释义:⒈鉴别和评定(人的优缺点):鉴定书。自我鉴定。⒉评定人的优缺点的文字:写鉴定。一份鉴定。⒊辨别并确定事物的真伪、优劣等:鉴定碑帖。鉴定出土文物的年代。

判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刺释义:⒈周代治理重案,必依次与群臣、群吏和百姓三等人反复计议,然后定罪判决,以示审慎。 ⒉指三次察讯。⒊谓击刺三次。
    • 2.
      上诉释义:当事人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判决或裁定,在法定时间内,向上一级法院提出对该案再行审理的诉讼制度。上诉可以引起第二审程序。民事、行政诉讼的上诉时间为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刑事诉讼的上诉时间为接到判决书后第二日起的10日内,接到裁定书后第二日起的5日内。
    • 3.
      下断释义:判决。
    • 4.
      两审终审制释义:诉讼案件经过两级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 我国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当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和裁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认为本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和裁定确有错误,可在规定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或抗诉。上一级人民法院作出的第二审判决和裁定,就是终审的判决、裁定。
    • 5.
      主断释义:⒈专断;决断。《韩非子·内储说上》:“叔孙 相 鲁,贵而主断。”《战国策·楚策四》:“夫人主年少而矜材,无法术以知奸,则大臣主断国私,以禁诛於己也。”隋 王通《中说·立命》:“故不学《春秋》,无以主断。”⒉负责判决。《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后有贤明有司主断者,述 儿奉酬白金三百两。”
    • 6.
      主稿官释义:清 代每年秋季由朝廷派员会审外省死刑案件,各省按察使和布政使参加,按察使称主稿官,主办拟定判决文书事宜。 《清文献通考·职官九》:“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以振风纪而澄吏治。三年大比为监试官,大计为考察官,秋审为主稿官。”
    • 7.
      举证倒置释义:在行政诉讼中,由被告负举证责任的证据制度。 与民事诉讼原告负举证责任相对。被告行政机关必须依法履行应负的举证义务,如果被告未能适当履行或拒绝履行,人民法院应判决撤销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或责令被告限期作出新的具体行政行为。
    • 8.
      书狱释义:书写狱词。指作案牍文书或作判决词。
    • 9.
      乱狱释义:不容易判决的大案。
    • 10.
      会论释义:⒈会同判决罪犯死刑。《汉书·苏武传》:“武 益愈。单于使使晓 武 会论 虞常,欲因此时降 武。”《汉书·酷吏传·严延年》:“冬月,传属县囚,会论府上,流血数里,河南 号曰‘屠伯’。”颜师古 注:“总集郡府而论杀。”⒉会同论议。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进士归礼部》:“乃阴求 昂 瑕以待之。异日会论,昂 果斥 权 章句之疵以辱之。”
    • 11.
      传票释义:⒈司法机关签发的要求与案件有关人员在规定时间到案或到庭,接受讯问或询问的通知书。是传唤的书面方式。民事诉讼的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⒉会计工作中据以登记账目的凭单。
    • 12.
      信谳释义:证据确凿的判决。
    • 13.
      倒断释义:⒈判断,决断。《朱子语类》卷六十:“旧时看此句,甚费思量,有数样説,今所留二説也倒断不下。”《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山前行 正在州衙门前立,倒断不下,猛抬头看时,却见 皇甫殿直 在面前相揖。”⒉引申为裁决;判决。宋 吴潜《满江红·送吴叔永尚书》词:“万事儘由天倒断,三才自有人撑抵。”元 马致远《任风子》第三折:“你不家去呵,与我个倒断,你休了我者。”《金瓶梅词话》第十六回:“妇人道:‘他不敢管我的事,休説各衣另饭,当官写立分单,已倒断开了的勾当。’”⒊计划,谋划。《朱子语类》卷四五:“二者中须有箇
    • 14.
      傅爰释义:治狱;判决。
    • 15.
      元判释义:原先的判决书。
    • 16.
      公了释义:双方发生纠纷,通过上级或主管部门调解或判决了结(跟“私了”相对)。
    • 17.
      公判释义:⒈公开宣判,法院在群众大会上向当事人和公众宣布案件的判决。⒉公众评判。
    • 18.
      公开宣判释义:法院公开宣告判决。
    • 19.
      公案学释义:佛教名词。公案,原指官府判决是非的案例。佛教禅宗借用,指前辈祖师的言行范例,用来判断是非迷悟。以这种方法发展的禅学,称公案学。
    • 20.
      决囚释义:亦作“决囚”。指判决囚犯死刑或执行死刑。

判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刺释义:⒈周代治理重案,必依次与群臣、群吏和百姓三等人反复计议,然后定罪判决,以示审慎。 ⒉指三次察讯。⒊谓击刺三次。
    • 2.
      上诉释义:当事人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判决或裁定,在法定时间内,向上一级法院提出对该案再行审理的诉讼制度。上诉可以引起第二审程序。民事、行政诉讼的上诉时间为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刑事诉讼的上诉时间为接到判决书后第二日起的10日内,接到裁定书后第二日起的5日内。
    • 3.
      下断释义:判决。
    • 4.
      两审终审制释义:诉讼案件经过两级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 我国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当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和裁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认为本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和裁定确有错误,可在规定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或抗诉。上一级人民法院作出的第二审判决和裁定,就是终审的判决、裁定。
    • 5.
      主断释义:⒈专断;决断。《韩非子·内储说上》:“叔孙 相 鲁,贵而主断。”《战国策·楚策四》:“夫人主年少而矜材,无法术以知奸,则大臣主断国私,以禁诛於己也。”隋 王通《中说·立命》:“故不学《春秋》,无以主断。”⒉负责判决。《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后有贤明有司主断者,述 儿奉酬白金三百两。”
    • 6.
      主稿官释义:清 代每年秋季由朝廷派员会审外省死刑案件,各省按察使和布政使参加,按察使称主稿官,主办拟定判决文书事宜。 《清文献通考·职官九》:“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以振风纪而澄吏治。三年大比为监试官,大计为考察官,秋审为主稿官。”
    • 7.
      举证倒置释义:在行政诉讼中,由被告负举证责任的证据制度。 与民事诉讼原告负举证责任相对。被告行政机关必须依法履行应负的举证义务,如果被告未能适当履行或拒绝履行,人民法院应判决撤销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或责令被告限期作出新的具体行政行为。
    • 8.
      书狱释义:书写狱词。指作案牍文书或作判决词。
    • 9.
      乱狱释义:不容易判决的大案。
    • 10.
      会论释义:⒈会同判决罪犯死刑。《汉书·苏武传》:“武 益愈。单于使使晓 武 会论 虞常,欲因此时降 武。”《汉书·酷吏传·严延年》:“冬月,传属县囚,会论府上,流血数里,河南 号曰‘屠伯’。”颜师古 注:“总集郡府而论杀。”⒉会同论议。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进士归礼部》:“乃阴求 昂 瑕以待之。异日会论,昂 果斥 权 章句之疵以辱之。”
    • 11.
      传票释义:⒈司法机关签发的要求与案件有关人员在规定时间到案或到庭,接受讯问或询问的通知书。是传唤的书面方式。民事诉讼的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⒉会计工作中据以登记账目的凭单。
    • 12.
      信谳释义:证据确凿的判决。
    • 13.
      倒断释义:⒈判断,决断。《朱子语类》卷六十:“旧时看此句,甚费思量,有数样説,今所留二説也倒断不下。”《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山前行 正在州衙门前立,倒断不下,猛抬头看时,却见 皇甫殿直 在面前相揖。”⒉引申为裁决;判决。宋 吴潜《满江红·送吴叔永尚书》词:“万事儘由天倒断,三才自有人撑抵。”元 马致远《任风子》第三折:“你不家去呵,与我个倒断,你休了我者。”《金瓶梅词话》第十六回:“妇人道:‘他不敢管我的事,休説各衣另饭,当官写立分单,已倒断开了的勾当。’”⒊计划,谋划。《朱子语类》卷四五:“二者中须有箇
    • 14.
      傅爰释义:治狱;判决。
    • 15.
      元判释义:原先的判决书。
    • 16.
      公了释义:双方发生纠纷,通过上级或主管部门调解或判决了结(跟“私了”相对)。
    • 17.
      公判释义:⒈公开宣判,法院在群众大会上向当事人和公众宣布案件的判决。⒉公众评判。
    • 18.
      公开宣判释义:法院公开宣告判决。
    • 19.
      公案学释义:佛教名词。公案,原指官府判决是非的案例。佛教禅宗借用,指前辈祖师的言行范例,用来判断是非迷悟。以这种方法发展的禅学,称公案学。
    • 20.
      决囚释义:亦作“决囚”。指判决囚犯死刑或执行死刑。

判决造句

1.法院就要判决了,哪知他又横生枝节,要求重新审理。

2.由于他有将功赎罪的具体表现,法院决定对他从宽判决

3.判决了罪恶滔天的黑社会头子,市民们无不为之欢欣鼓舞。

4.在赛场上,足球运动员应服从裁判的判决

5.法官对审理结束的案件作出判决,判处他有期徒刑三年。

6.被告的情况比较特殊,鉴于认罪较好,不妨比物此志,按照法律从轻判决

7.当事人不服判决,已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

8.取保候审是刑事强制措施,和最终的判决是没有关系的。建议咨询委托当地律师处理。

9.如果我是法官,我将判决你,终身监禁,监禁在我的心里,不准保释。七夕情人节快乐。

10.复活日,你的主必将判决他们所争论的是非。

11.虽然这个判决也许会被推翻,但它否决了生物学是判断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的决定因素。

12.但是,他的判决却延期了。

13.法庭对那个案子作了判决

14.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罪是近几年新出现的案件,目的是维护司法执行力,因此处以刑罚是最后的保障。

15.不能。法院没判决前,都只能说是犯罪嫌疑人,都只能说涉嫌某某案件,而不会说某某诈骗。

16.对方不依法赔偿误工费等损失,可以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判决对方赔偿损失。

17.我们要坚决执行,别让法院的判决成为一纸空文。

18.对于法院的不公判决,被害者家属都感到义愤填膺,决定抗争到底。

19.旧社会,汉奸狐假虎威欺压人民,最终没能逃脱历史严正的判决

判决(panjue)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判决是什么意思 判决读音 怎么读 判决,拼音是pàn jué,判决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判决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