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爵 [shòu jué]
1. 接受爵。爵,古代酒器。因亦以受爵指饮酒。
3. 接受爵位。
受爵 引证解释
⒈ 接受爵。爵,古代酒器。因亦以受爵指饮酒。
引《周礼·天官·小宰》:“凡賔客賛祼,凡受爵之事,凡受币之事,丧荒,受其含襚币玉之事。”
⒉ 接受爵位。
引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夫论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毕命之臣也。”
晋 左思 《咏史》诗之一:“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清史稿·世祖纪二》:“戊戌, 郑成功 不受爵,优諭答之。”
国语词典
受爵 [shòu jué]
⒈ 饮酒。
引《周礼·天官·小宰》:「凡宾客赞祼,凡受爵之事,凡受币之事,丧荒,受其含襚币玉之事。」
《文选·张衡·南都赋》:「儇才齐敏,受爵传觞。」
⒉ 接受爵位。
引晋·左思〈咏史诗〉八首之一:「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西游记·第一〇回》:「受爵的,抱虎而眠;承恩的,袖蛇而走。」
受爵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方释义:⒈一边。多指远处。《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郑玄 笺:“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 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司马贞 索隐:“方犹边也,言能隔墙见彼边之人。”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今果分别,各在一方。”宋 范成大《送王仲显赴琼筦》诗:“十年五别岁月老,一方万里音尘稀。”⒉一处。指所居住的地方。《诗·小雅·角弓》:“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於己斯亡。”郑玄 笺:“无善心之人,则徙居一处怨恚之。”《西游记》第六五回:“经上言三千诸佛,想
- 2.
凯归释义:犹凯旋。 晋 陆云 《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有命再集,皇舆凯归。”《南齐书·褚渊传》:“如使伐 匈奴 ,凯归反旆,以此受爵,不復固辞矣。” 南朝 梁 任昉 《奏弹曹景宗》:“王师薄伐,所向风靡,是以 淮 徐 献捷, 河 兖 凯归。”
- 3.
受服释义:⒈谓受爵禄与服饰之赏。 《易·讼》:“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孔颖达 疏:“以其因讼得胜,受此锡服。”宋 王禹偁《谪居感事》诗:“论功慙八柱,受服欲三褫。”参阅 李镜池《周易通义》。⒉接受归顺。《左传·昭公七年》:“公孙晳 曰:‘受服而退,俟衅而动,可也。’”⒊降服。《国语·吴语》:“今天降衷於 吴,齐 师受服。”⒋犹持服。谓穿丧服,守孝。清 夏炘《学礼管释·释殇服》:“大功小功既葬以后,有受服,殤服无受。”
- 4.
受爵释义:⒈接受爵。爵,古代酒器。因亦以受爵指饮酒。⒉接受爵位。
- 5.
委策释义:指辞官不仕。策,策书,古代命官受爵的符信。
- 6.
宗卿释义:⒈与国君同宗之大臣。《左传·成公十四年》:“是先君宗卿之嗣也,大国又以为请,不许,将亡。虽恶之,不犹愈于亡乎?君其忍之!安民而宥宗卿,不亦可乎?”杜预 注:“同姓之卿。”《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吾子为 鲁 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举,何以堪之?”⒉宗正寺卿的省称。唐 杜甫《别李义》诗:“丈人领宗卿,肃睦古制敦。”仇兆鳌 注:“《唐书》:宗正寺卿一人,从三品,掌天子族亲属籍,以辨昭穆。”⒊泛称朝廷中掌礼仪、祭祀、宗庙之长官。南朝 梁 陆倕《为王光禄转太常让表》:“故拜命无辞,受爵不让,况宗卿清重,歷选所难
- 7.
定分释义:⒈确定名分。《荀子·非十二子》:“终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不可以经国定分。”《后汉书·邓骘传》:“常母子兄弟,内相勑厉,冀以端慤畏慎,一心奉戴,上全天恩,下完性命。刻骨定分,有死无二。终不敢横受爵土,以增罪累。”郭沫若《十批判书·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可见定分是这一派的重要主张,慎到 与 彭蒙 为一类是很有根据的。”⒉固定的名分。《新唐书·郁林王恪传》:“吾於 恪 岂不欲常见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藩屏。”《四游记·铁拐大怒洞宾》:“天下有大数,岂得妄为!华夷有定分,何得相犯!”⒊宿命
- 8.
家次释义:字庭所受爵位秩禄的等次。
- 9.
峨冕释义:亦作“峩冕”。高冠。古代大夫以上所服。亦指戴高冕;受爵赏。
- 10.
干纪释义:⒈违犯法纪。 语出《左传·襄公十三年》:“干国之纪,犯门斩关。”汉 潘勗《册魏公九锡文》:“犯关干纪,莫不诛殛。”《北齐书·王晞传》:“受爵天朝,拜恩私第,自古以为干纪。”《清史稿·高宗纪一》:“王其严加约束,毋俾干纪。”⒉犹干系;责任。《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虽然学问未充,养他一两科,年还不长,且脱了 鲜于同 这件干纪。”《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这门上是我的干纪,出入都是我通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一回:“请把门房锁了,不然,丢了东西是小的们的干纪。”
- 11.
曳尾涂中释义:原意是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 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
- 12.
析圭儋爵释义:指任官受爵。
- 13.
析圭担爵释义:同“析圭儋爵”。指任官受爵。
- 14.
求代释义:⒈请求委派别人接替自己的职务。《后汉书·窦融传》:“融 以兄弟并受爵位,久专方面,惧不自安,数上书求代。”《晋书·吾彦传》:“﹝ 吾彦 ﹞在镇二十餘年,威恩宣著,南州 寧靖。自表求代,徵为大长秋。”⒉死鬼找替身。旧时迷信以为屈死鬼如要投胎再转人世,必须诱惑一人枉死以替代自己。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昨宿东门外,见縊鬼五六,自门隙而入,恐是求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七回:“吊死鬼攒眉道:‘我除了求代之外,别无能处。’”
- 15.
流貤释义:⒈流移,转移。《汉书·武帝纪》:“今大将军仍復克获,斩首虏万九千级,受爵赏而欲移卖者,无所流貤。”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貤音移。言军吏士斩首虏,爵级多无所移与,今为置武功赏官,爵多者分与父兄子弟及卖与他人也。”⒉扩散;延展。宋 岳珂《桯史·王卢溪送胡忠简》:“时又有朝士 陈(陈刚中)、三山 寓公 张(张仲宗),亦以作启与词为饯而得罪,檜 之怨 忠简,盖流貤不少置也。”明 归有光《朱夫人郑氏六十寿序》:“郑氏 之泽,流貤后世而及其女子,可称也。”章炳麟《訄书·商鞅》:“余观 汉 氏以降,刀笔吏之説多傅《
- 16.
清贯释义:⒈清贵的官职。指侍从文翰之官。《南齐书·张欣泰传》:“﹝ 世祖 ﹞谓之曰:‘卿不乐为武职驱使,当处卿以清贯。’除正员郎。”唐 陈鸿《长恨歌传》:“叔父昆弟皆列在清贯,爵为通侯。”《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九年》:“上始命宰相选公卿、大夫子弟文雅可居清贯者。”胡三省 注:“史炤 曰:‘贯,事也。’清贯,犹言清职也。”⒉指乡籍。对籍贯的敬称。《梁书·文学传上·锺嵘》:“臣愚谓军官是素族士人,自有清贯,而因斯受爵,一宜削除,以惩侥竞。”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天宫》:“郭 研詰仙人姓氏,及其清贯、尊行。”
- 17.
綳吊考讯释义:捆绑起来吊打逼讯。宋 刘克庄《饶州州院申勘南康卫军前都吏樊铨冒受爵命事》:“生放课钱,令部曲擒捉欠债之人,綳吊考讯过於官法。”
- 18.
虚封释义:空授爵位或封邑。相对实封而言。《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冬十月,始置名号侯至五大夫”南朝 宋 裴松之 注:“今之虚封盖自此始。”宋 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二》:“《魏志》,建安 二十年,始制名号侯。裴松之 谓今之虚封盖自此始。按《汉·樊噲传》‘赐爵封号 贤成君’,颜 注云:‘楚 汉 之际,权设宠荣,假其位号,或得邑地,或空受爵。’则虚封非始於 建安 也。”
- 19.
衆工释义:⒈许多乐工。《仪礼·燕礼》:“主人受爵,众工不拜。”郑玄 注:“工,瞽矇,歌讽诵诗者也。”⒉许多能工巧匠。《文选·曹植<名都篇>》:“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李周翰 注:“工,能。”宋 王安石《集贤院学士余靖转官加勋邑制》:“在后之侗,纂修成法,敢忘大賚,以劳众工。”⒊泛指许多工匠。唐 柳宗元《梓人传》:“委羣材,会众工。”唐 袁高《茶》诗:“众工何枯櫨,俯视弥伤神。”
- 20.
践阼释义:⒈走上阼阶主位。 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礼记·曲礼下》:“践阼,临祭祀。”孔颖达 疏:“践,履也;阼,主人阶也。天子祭祀升阼阶……履主阶行事,故云践阼也。”⒉亦作“践胙”、“践祚”。即位;登基。《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 恐天下闻 武王 崩而畔,周公 乃践阼代 成王 摄行政当国。”《史记·太史公自序》:“汉 既初兴,继嗣不明,迎王践祚,天下归心。”《隶释·汉费亭侯曹腾碑阴》:“践胙之初,受爵于东土,厥功章然。”《晋书·刘颂传》:“武帝 践阼,拜尚书三公郎,典科律,申寃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