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相公 [niù xiàng gōng]
1. 对宋代力主变法的王安石的诬称。
拗相公 引证解释
⒈ 对 宋 代力主变法的 王安石 的诬称。
引《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因他性子执拗,主意一定,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 拗相公。”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十:“又如《警世通言》有《拗相公》一篇,述 王安石 罢相归 金陵 事,极快人意,乃因 卢多逊 謫 岭 南事而稍附益之耳。”
国语词典
拗相公 [niù xiàng gōng]
⒈ 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人。
引《警世通言·卷四·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因他性子执拗,主意一定,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拗相公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火释义:⒈途中午休用饭。《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日光将午,到一村镇。 江居 下了驴,走上一步,稟道:‘相公,该打中火了。’”《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老爷优待他忒过分了,与他同坐同食;舟中还可混帐,到陆路中火歇宿,老爷也要存个体面。”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再东盘北岭之南,三里,始见路旁餘薪爨灰,知为中火之地。”⒉中官。古官名。《左传·昭公十七年》“ 大曍氏 以龙纪” 孔颖达 疏引 汉 服虔 曰:“ 炎帝 以火名官……中官为中火。”
- 2.
佥判释义:⒈即签判。签书判官厅公事的简称。为 宋 代各州幕职,协助州长官处理政务及文书案牍。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晏安恭 为 越州 教授,张子韶 为僉判。”《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 王安石 ﹞初任 浙江 庆元府 鄞县 知县……转任 扬州 僉判。”⒉指做佥判官。明 汪廷讷《狮吼记·访友》:“下官僉判 凤翔 三年,蒙恩召直史馆。”⒊签名并作判词。明 袁宏道《与倪崧山》:“大约手疲於僉判,眼疲於簿领。”
- 3.
同处释义:⒈共存一处;同居。汉 袁康《越绝书·外传记枕中》:“范子 曰:‘臣闻阴阳气不同处,万物生焉。’”《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老妾二十年孀妇,子媳俱无,止与一婢同处。”⒉谓共同相处;同处于。《后汉书·爰延传》:“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宋 苏轼《策别十二》:“民不知信则不可与久居於安,民不知义则不可与同处於危。”
- 4.
圣德释义:亦作“圣惪”。 犹言至高无上的道德。一般用于古之称圣人者。也用以称帝德。《史记·五帝本纪》:“昌意 娶 蜀山氏 女,曰 昌僕,生 高阳,高阳 有圣惪焉。”《后汉书·李固传》:“四海欣然,归服圣德。”唐 杜甫《哀王孙》诗:“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明 宋濂《送刘永泰还江西序》:“圣德神功,巍巍煌煌,固非前代帝王所可及。”《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那 周公 姓 姬 名 旦,是 周文王 少子,有圣德,辅其兄 武王 伐 商,定了 周 家八百年天下。”《清史稿·礼志八》:“惟 世祖皇帝 神功圣德,纂述成
- 5.
痰火释义:中医术语。 体内痰浊与火邪互结或痰浊郁久化火的病理变化。多表现为喘息、咳嗽、怔忡、昏厥等。《医宗金鉴·杂病心法·中风》:“痰火内发病心官。”注:“心病痰火,轻则舌强难语,重则痰壅神昏。”《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荆公 原有痰火症,住在小舟多日,情怀抑鬱,火症復发。思欲舍舟登陆,观看市井风景,少舒愁绪。”《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不想那客人是中年的人,有痰火病的。就这一推里,一交跌去,闷倒在地。”《儒林外史》第十二回:“杨执中 老年痰火疾,夜里要人作伴。”茅盾《子夜》一:“是痰火么?爸爸向来有这毛病
- 6.
箠掠释义:拷打。 宋 洪迈《夷坚甲志·高俊入冥》:“一部将亦同击,箠掠无全肤。”《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官府奉上而虐下,日以箠掠为事。”
- 7.
诈害释义:欺诈侵害。《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若或洩漏风声,必是汝等需索地方常例,诈害民财。吾若知之,必皆重责。”《西湖二集·祖统制显灵救驾》:“还要诈害地方邻里,夺人田产。倚势欺人,这样的人,猪狗也不值!”《“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上海罢市实录》:“﹝某国人﹞假扮 中国 学生,待人众稠密,混杂其间,身藏危险物,扰乱治安,显图诈害。”
- 8.
赶脚的释义:指赶着牲口供人骑用的人。《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五鼓鸡鸣,两名夫和一个赶脚的,牵着一头骡一个叫驴都到了。”明 冯梦龙《挂枝儿·送别》:“送情人,直送到 丹阳 路,你也哭,我也哭,赶脚的也来哭。”《醒世姻缘传》第二五回:“即如舍下开这个客店……只为歇那些头口,撰他的粪来上地,贱贱的饭食草料,只刚卖本钱,哄那赶脚的住下。”王隐菊 等《旧都三百六十行·搬运行业·赶脚的》:“在各城门脸,驴市口和赶驴市,均有不少赶脚的,拉着小毛驴,供人们骑用。这种赶小毛驴的,北京 人都称之为‘赶脚的’。”
- 9.
过耳风释义:经过耳边之风。喻对别人的话不留一点印象。语出 汉 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於我,如秋风之过耳。”《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富(富弼)、韩(韩琦)、司马(司马光)总孤忠,恳諫良言过耳风。”
- 10.
邪言释义:谬论。《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最恨邪言‘三不足’,千年流毒臭声遗。”《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今骨肉未寒,一旦为邪言所惑,顿欲改适,莫説被外人谈议,只怕自己肉心上也过不去哩。”
- 11.
阳禄释义:⒈馆名。汉 上林苑 中嫔妃所居之馆。《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婕妤》:“歷年岁而悼惧兮,閔蕃华之不滋。痛 阳禄 与 柘馆 兮,仍襁褓而离灾。”颜师古 注:“服虔 曰:‘二馆名也,生子此馆,皆失之也。’二观并在 上林 中。”参见“柘舘”。⒉指人的寿命。《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儿不幸阳禄先尽,受罪极重,非斋醮可解。”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七·僧三世报》:“吾年十八,阳禄终矣,故再投君家为君之子。”
- 12.
鹑刑释义:《宋史·王安石传》:“有少年得斗鶉,其儕求之不与,恃与之昵輒持去,少年追杀之。开封 当此人死,安石 駮曰:‘按律,公取、窃取皆为盗。此不与而彼携以去,是盗也;追而杀之,是捕盗也,虽死当勿论。’”后将此案称为“鶉刑”。《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文章谩説自天成,曲学偏邪识者轻。强辩鶉刑非正道,误餐鱼饵岂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