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山海经 山海经的意思
shānhǎijīng

山海经

简体山海经
繁体山海經
拼音shān hǎi jīng
注音ㄕㄢ ㄏㄞˇ ㄐ一ㄥ
结构ABC式
字数3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ān,(1)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组词】:土山。山崖。山峦。山川。山路。山头。山明水秀。山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2) 形状像山的。【例句】:山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3) 形容大声。【组词】:山响。山呼万岁。(4) 姓。

hǎi,(1) 靠近大陆,比洋小的水域。【组词】:海洋。海域。海拔。海疆。海内。海岸。海誓山盟。五湖四海。(2) 用于湖泊名称。【组词】:青海。中南海。(3) 容量大的器皿,巨大的。【组词】:海碗。海涵(敬辞,称对方大度包容)。夸下海口。(4) 喻数量多的人、事物像海的。【组词】:人山人海。火海。(5) 漫无目标地。【组词】:海骂。海找。(6) 古代指从外国来的。【组词】:海棠。(7) 特指中国上海。【组词】:海派。(8) 姓。

jīng jìng,(1) 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组词】:经纱。经线。经纶(➊整理过的蚕丝;➋喻政治规划)。(2) 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直角的线(亦作“子午线”)。【组词】:东经。西经。经度。经纬仪。(3) 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组词】:诗经。易经。经书。经卷。经文。经义。经传(zhuàn )(儒家经典与注疏的合称)。四书五经。经史子集。黄帝内经。(4) 治理,管理。【组词】:经理。经营。经商。经济。经纪。经天纬地。(5) 通过。【组词】:经过。经历。经验。经手。经办。经年累月。经久不息。(6) 禁受。【组词】:经受。经风雨,见世面。(7) 常行的,历史不变的。【组词】:经常。经费。荒诞不经。(8) 中医指人体内较大的脉络。【组词】:经脉。经络。(9) 表示动作的时间而且完成了。【组词】:已经。曾经。(10) 缢死,上吊。【组词】:自经。(11) 妇女每月一次由阴道排出血液。【组词】:月经。经血。(12) 古同“京”,数目。(13) 姓。

基本含义

指古代中国的一本记载着山川、河流、地理、动植物等自然事物的书籍,也用来形容丰富多样的事物或知识。

山海经的意思

山海经 [shān hǎi jīng]

1. 书名。我国古代地理名著。作者不详。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西汉初又有所增删。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部族、物产、草木、鸟兽、祭祀、医巫、风俗等,内容多怪异,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传说和史地材料,为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喻指漫无边际的谈说。指利用山、水资源的措施。

山海经 引证解释

⒈ 书名。我国古代地理名著。作者不详。大约成书于 战国 时期, 西汉 初又有所增删。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部族、物产、草木、鸟兽、祭祀、医巫、风俗等,内容多怪异,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传说和史地材料,为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⒉ 喻指漫无边际的谈说。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今年夏天, 大保 放暑假回来,不是他们总在一起玩玩笑笑, 荷香 不是顶喜欢 大保 说‘山海经’吗?”
《人民日报》1955.1.12:“在生产时间,别人都聚精会神注意机器,她却东奔西跑找人谈‘山海经’。”

⒊ 指利用山、水资源的措施。 《人民日报》1983.9.13:“福建 的山和海,潜力大得很。

福建 要翻身,就要念好‘山海经’。”


国语词典

山海经 [shān hǎi jīng]

⒈ 书名。我国古代的地理神话笔记。相传为伯益所撰,但书中多有夏商地名,应成书于周秦之间。今本十八篇,晋郭璞注,清郝懿行笺疏。记述古代传说中的山川、部族、物产、草木、鸟兽、风俗等,内容多怪诞灵异,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传说及史地材料。初时被列为地理书籍,清《四库全书》则录入小说家类。


山海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桑释义:⒈传说中的三株桑树。《山海经·海外北经》:“欧丝之野 在 大踵 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三桑无枝,在 欧丝 东,其木长百仞,无枝。”此无枝之三桑又见《北山经》、《大荒北经》。⒉三株扶桑。扶桑为古神木名,传说日出其下,后因以“三桑”喻众辅臣。明 夏完淳《南越行送人入闽》:“古南 越,武夷 太姥 神灵穴,苍茫八柱倒江河,沆漭三桑扶日月。”按,清 顺治 二年(1645年),南明 郑鸿逵、黄道周、张肯堂 等拥立 唐王 朱聿键 于 福州 即皇帝位抗 清,故云“三桑扶日月”。
    • 2.
      东海夔龙释义:一个山海经里的怪兽。
    • 3.
      中黄释义:⒈亦称“中黄伯”。 古勇士名。《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奋 中黄 育获 之士,骋良弓劲弩之势。”吕延济 注:“中黄伯、夏育、乌获,皆古之力士也。”⒉泛指勇士。明 梅鼎祚《玉合记·拒间》:“看妖摧太白,士列中黄。”⒊指 中黄子。传说中的仙人。见 晋 葛洪《抱朴子·地真》。宋 苏轼《和读山海经》之四:“岂伊臭浊中,争此顷刻光。安知青藜火,丈人非 中黄。”明 王鏊《震泽长语·仙释》:“冷启敬,隶 淮阳,遇异人,授 中黄 大丹。”⒋指 黄帝。《文选·张协<七命>》:“启 中黄 之少宫,发 蓐收 之变商
    • 4.
      乘黄释义:⒈传说中的异兽名。《山海经·海外西经》:“﹝ 白氏 之国 ﹞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郭璞 注:“即飞黄也。”⒉传说中的神马名。《管子·小匡》:“地出乘黄。”尹知章 注:“乘黄,神马也。”后用以指御马。《资治通鉴·齐明帝永泰元年》:“﹝ 李彪 ﹞坐舆禁省,私取官材,輒驾乘黄,无所惮慑。”胡三省 注:“乘黄,御马也。”⒊泛指良马。明 何孟春《馀冬序录摘抄》卷五:“番 饶马而无茶,故 中国 得以摘山之利易彼乘黄。”⒋四匹黄色的马。《诗·郑风·大叔于田》:“叔于田,乘乘黄。”毛 传:“四
    • 5.
      九尾狐释义:⒈传说中的奇兽。《山海经·南山经》:“﹝ 青丘之山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郭璞 注:“即九尾狐。”古人认为是祥瑞的征兆。汉 王褒《四子讲德论》:“昔 文王 应九尾狐,而 东夷 归 周。”⒉喻奸诈善媚惑的人。宋 田况《儒林公议》卷上:“陈彭年 被 章圣(宋真宗)深遇……时人目为九尾狐,言其非国祥而媚惑多歧也。”
    • 6.
      九日释义:⒈九个太阳。古代神话,谓天有十日,九日居大木之下枝,一日居上枝,尧 使 后羿 射之,中九日。见《楚辞·招魂》、《山海经·海外东经》。三国 魏 曹植《愁霖赋》:“攀扶桑而仰观兮,假九日於天皇。”晋 傅玄《杂诗》:“暘谷发清曜,九日栖高枝。”清 顾炎武《书女娲庙》诗:“弯弓不射九日落,苍苍列象生毛羽。”⒉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艺文类聚》卷四引 南朝 梁 吴均《续齐谐记》:“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酒。”唐 李白《九日龙山饮》诗:“九日 龙山 饮,黄花笑逐臣。”元 丁鹤年《登定海虎蹲山》诗:“东海十年多契阔,
    • 7.
      九歌释义:⒈古代乐曲。 相传为 禹 时乐歌。《左传·文公七年》:“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楚辞·离骚》:“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王逸 注:“《九歌》,九德之歌,禹 乐也。”一说天帝乐名。《山海经·大荒西经》:“开(即 启)上三嬪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郭璞 注:“皆天帝乐名也,开 登天而窃以下用也。”⒉泛指各种乐章。《汉书·礼乐志》:“千童罗舞成八溢,合好効欢虞 泰一。九歌毕奏斐然殊,鸣琴竽瑟会轩朱。”唐 张说《唐封泰山乐章·豫和三》:“九歌叙,万舞翔。”
    • 8.
      九辩释义:(1)夏 乐名。《楚辞·离骚》:“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 娱以自纵。”王逸 注:“《九辩》、《九歌》,禹 乐也。言 禹 平治水土,以有天下……故九州之物,皆可辩数。”《山海经·大荒西经》:“﹝ 夏后开 ﹞上三嬪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郭璞 注:“皆天帝乐名也,开 登天而窃以下用之也。”(2)《楚辞》篇名。也作《九辨》。汉 王逸《〈九辩〉序》:“宋玉 者,屈原 弟子也,閔惜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唐 陆龟蒙《读襄阳耆旧传》诗:“《离骚》既日月,《九辩》即列宿。”后亦作为吊亡哀伤
    • 9.
      乾腊释义:⒈干肉。⒉犹枯竭。黄远庸《大势》之二:“若能统一国库,实行整理 中国银行,则金融与财政交相为用,则内阁或不致以穷而乾腊以死矣。”。。。⒊干肉。《金史·世宗纪下》:“辽 主闻民间乏食,谓何不食乾腊,盖幼失师保之训,及其即位,故不知民间疾苦也。”⒋指尸体干枯不坏。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朅盘陀国》:“其王寿终,葬在此城东南百餘里大山巖石室中,其尸乾腊,今犹不坏,状羸瘠,人儼然如睡。”⒌指干梅。《初学记》卷二八:“《山海经》:‘云山 之上,其实乾腊。’郭璞 注:‘腊,乾梅也。’”按,今本《山海经》无此文。
    • 10.
      二华释义:⒈指 春秋 宋国 华元、华喜。《左传·成公十五年》:“二 华,戴 族也。”杨伯峻 注:“华元、华喜 皆 宋 戴公 之后。”⒉指 太华、少华 二山。《文选·张衡<西京赋>》:“缀以二 华,巨灵贔屓,高掌远蹠,以流河曲。”薛综 注:“华,山也……《山海经》曰:‘太华 之西,少华 之山。’”宋 苏轼《西岳庙开启祈雨道场青词》:“伏以二 华 之尊,作镇於西极,兆人所急,望岁於秋。”明 何景明《华州作柬桑汝公》诗:“天上岳莲开二 华,云中关树引 三秦。”⒊指 北魏 所置 华州 及 北华州。《周书·宇文导传》:“﹝
    • 11.
      云楼释义:⒈耸入云霄的高楼。晋 郭璞《山海经图赞·琅邪台》:“琅邪 嶕嶢,屹若云楼。”隋 辛德源《短歌行》:“驰射罢金沟,戏笑上云楼。”唐 杜甫《千秋节有感》诗之二:“御气云楼敞,含风綵仗高。”唐 李贺《梦天》诗:“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⒉指海市蜃楼。唐 黄滔《水殿赋》:“还如玉闕,控鼇海以峥嶸;稍类云楼,拔蜃江而耸峙。”
    • 12.
      亢厉释义:⒈奋扬。三国 魏 曹丕《报吴王孙权书》:“将军其亢厉威武,勉蹈奇功,以称吾意。”晋 郭璞《<山海经>图赞·肥遗蛇》:“肥遗为物,与灾合契。鼓翼 阳山,以表亢厉。桑林 既祷,倏忽潜逝。”⒉严厉。《清史稿·王杲传》:“守备 贾汝翼 初上,为亢厉,抑诸酋长立阶下,诸酋长争非故事,尽阶进一等。”⒊激烈;激扬。《资治通鉴·晋惠帝永熙元年》:“自古以直致祸者,当由矫枉过正,或不忠篤,欲以亢厉为声,故致忿耳。”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二·丁野鹤诗》:“野鹤 晚游京师,与 王文安 诸公倡和,其诗亢厉。”清 龚自珍《<
    • 13.
      仲父释义:⒈古代称父亲的大弟。《释名·释亲属》:“父之弟曰仲父……仲父之弟曰叔父。”⒉春秋 时 齐桓公 尊 管仲 为仲父。《荀子·仲尼》:“﹝ 齐桓公 ﹞倓然见 管仲 之能足以託国也……遂立以为仲父。”杨倞 注:“仲 者,夷吾 之字;父者,事之如父。”后因用以称 管仲。三国 魏 曹操《善哉行》:“齐桓 之霸,赖得 仲父。”晋 陶潜《读山海经》诗之十三:“仲父 献诚言,姜公 乃见猜。”逯钦立 校注:“仲父,管仲。”清 钱谦益《光禄大夫赠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谥文通铁山王公墓志铭》:“昔者,伊生 五就,拜币聘于 有莘;
    • 14.
      儋耳释义:⒈一种古代西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 雕镂其颊,皮连耳廓,分为数支,下垂至肩,作为妆饰。《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哀牢 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帅自谓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则至肩而已。”唐 张说《宋公遗爱碑颂》:“虽有文身凿齿,被髦儋耳,衣卉麵木,巢山馆水,种落异俗而化齐,言语不通而心喻矣。”参阅《后汉书·明帝纪》李贤 注。⒉古代北方国名。《山海经·大荒北经》:“有 儋耳 之国,任 姓,禺号 子,食穀。”⒊古代南方国名。又名 离耳。汉 元鼎 六年内属,称 儋耳郡。在今 海南岛 儋县。《史记·货殖列传》:“九
    • 15.
      光鬼释义:《山海经》中记载的一种异兽。
    • 16.
      养龄释义:保养躯体使延年益寿。 晋 郭璞《山海经图赞·甘水圣木》:“醴泉睿木,养龄尽性。”参见“养寿”。
    • 17.
      十日释义:⒈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日,尧 命 后羿 射落九日。《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淮南子·墬形训》:“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诸子》:“按《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 羿 毙十日,嫦娥 奔月。”唐 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尧 呼大水浸十日,不惜万国赤子鱼头生。女於此时若食日,虽食八九无馋名。”参见“十日并出”。⒉十干所表示的日子。《周礼·春官·冯相氏》:“冯相氏 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
    • 18.
      司幽之国释义:古风纯爱代表作家伊雪枫叶潜心打造的三生三世系列小说中的一个国度,山海经记载,东海之外大荒中,有君子国,北面司幽之国,南面白民之国,司幽之国由帝俊的大儿子晏龙建立,白民之国帝俊的二儿子帝鸿建立,司幽和白民是表兄妹。
    • 19.
      同壤释义:⒈犹言同一地域。《左传·哀公元年》:“句践 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讎,于是乎克而弗取……后虽悔之,不可食已。”⒉指乡邻。《艺文类聚》卷五十引 隋 江总《广州刺史欧阳頠墓志》:“公孝敬纯深,友悌敦睦,家积遗财并让诸季,兼賙同壤。”⒊谓同穴合葬。《文选·谢朓<齐敬皇后哀策文>》:“陋 苍梧 之不从兮,遵 鮒隅 以同壤。”李善 注:“《山海经》曰:‘大荒之中,河水之閒,鮒隅 之山,帝 顓頊 与九嬪葬焉。’”
    • 20.
      君子国释义:古人的理想国家。 《山海经·海外东经》:“君子国衣冠带剑,其人好让不争。”
山海经是什么意思 山海经读音 怎么读 山海经,拼音是shān hǎi jīng,山海经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山海经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