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边 [shǒu biān]
1. 守卫边境。
守边 引证解释
⒈ 守卫边境。
引《汉书·卢绾传》:“豨 少时,常称慕 魏公子,及将守边,招致宾客。”
《后汉书·鲜卑传》:“守边之术, 李牧 善其畧。保塞之论, 严尤 申其要。”
唐 杜甫 《后出塞》诗之三:“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
宋 苏轼 《次韵李端叔谢送牛戬鸳鸯竹石图》:“守边在得士,此语要而简。”
守边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娘子释义:明 代 蒙古 右翼 土默特 万户首领 俺答汗 之妻。俺答汗 死后,主持政务三十年,加强了与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促进了 蒙 汉 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明史·外国传八·鞑靼》:“十五年春,子 撦力克 嗣。其妻 三娘子,故 俺答 所夺之外孙女而为妇者也。歷配三王,主兵柄,为中国守边保塞,众畏服之,乃敕封为 忠顺夫人。”清 钱谦益《太原府推官唐君墓志》:“三娘子 欵塞,君平 捧檄往諭,宣布朝廷威德。”
- 2.
乘边释义:防守边境。 《汉书·韩安国传》:“今以陛下之威,海内为一,天下同任,又遣子弟乘边守塞。”颜师古 注:“乘,登也,登其城而备守也。”《新唐书·解琬传》:“前后乘边积二十年…… 华 虏安之。”宋 王安石《省兵》诗:“方今将不择,独以兵乘边。”
- 3.
傜戍释义:谓服劳役与戍守边疆。《资治通鉴·唐则天后万岁通天元年》:“吐蕃 百姓疲於傜戍,早愿和亲。”
- 4.
典边释义:主守边疆。
- 5.
军镇释义:指镇守边地的驻军。
- 6.
列戍释义:防守边塞。
- 7.
备边释义:守边。
- 8.
守塞释义:防守边塞。
- 9.
尉候释义:⒈古代守边的都尉与伺敌的斥候。⒉借指边境。
- 10.
屯守释义:驻守:屯守边疆。
- 11.
屯戍释义:指军队驻守边境。
- 12.
屯泊释义:⒈驻扎。多指戍守边境重镇。宋 李纲《与右相条具事宜札子》:“亦无寺观屋宇可以屯泊,不免建造营屋,大使司支钱与诸州收买木植。”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一节:“太祖 时以十万驻京师,十万派守外郡。戍守边地重镇称屯泊(或驻泊),内郡要地称屯驻。”⒉指停泊。清 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正月十三日》:“将来 北洋 似应以 威海 为战舰屯泊之区,而以 旅顺 为修船之所为合宜。”
- 13.
市籍释义:商贾的户籍。秦 汉 时施行“重农抑商”政策,凡在籍的商贾及其子孙,与罪吏、亡命等同样看待,都要服役。汉 时又规定凡有市籍的商贾不得坐车和穿丝绸衣服,其子孙不得做官。汉 晁错《守边劝农疏》:“因以讁发之,名曰‘讁戍’。先发吏有讁及赘壻、贾人,后以尝有市籍者。”《史记·平準书》:“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以便农。”《汉书·景帝纪》:“有市籍不得宦。”隋 唐 以后,对商贾的政策与 秦 汉 时有所不同,但仍沿用“市籍”这一名称。《隋书·李谔传》:“以为四民有业,各附所安,逆旅之与旗亭,自古非同一概,即
- 14.
徭戍释义:谓服劳役与戍守边疆。 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吾闻夫 齐 魏 徭戍,荆 韩 召募。”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第二章第二节:“男子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都得服役……每人每年戍边三日,称为徭戍。”
- 15.
戍人释义:古代守边官兵的通称。《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赵简子 令诸侯之大夫,输王粟,具戍人。”北齐 颜之推《从周入齐夜度砥柱》诗:“马色迷关吏,鸡鸣起戍人。”唐 马戴《别灵武令狐校书》诗:“雁池戎马饮,鵰帐戍人过。”清 沉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先生知其情,即致书吾父,出十题而遣余暂归,喜同戍人得赦。”
- 16.
戍兵释义:戍守边疆的士兵。
- 17.
戍卒释义:旧指驻守边疆的士兵。
- 18.
戍役释义:⒈戍边的军士。 《诗·小雅·采薇序》:“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唐 李端《奉送宋中丞使河源》诗:“东周 遣戍役,才子欲离羣。”⒉戍守边疆。《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诸流民及戍役者多从之。太守 弓钦 遣兵讨之,不胜。”宋 曾巩《福州上执政书》:“而推至於戍役之人,亦劳之以‘王事靡盬,忧我父母’,则先王之政,即人之心,莫大於此也。”
- 19.
戍士释义:戍守边疆的兵士。
- 20.
戍夫释义:戍守边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