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受 [tīng shòu]
1. 听从接受。
听受 引证解释
⒈ 听从接受。
引《汉书·艺文志》:“《书》者,古之号令,号令於众,其言不立具,则听受施行者弗晓。”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公以为出言自口,驥騄不追,听受一谬,差以千里。”
唐 韦瓘 《周秦行纪》:“臣家 宛下,将归,失道。恐死豺虎,敢托命乞宿。太后幸听受。”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躬行》:“所以贵乎高明直谅之师友,而勇於听受也。”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三回:“兄弟有一句临别赠言的话,不知阁下可肯听受?”
国语词典
听受 [tīng shòu]
⒈ 听信。
引《汉书·卷三〇·艺文志》:「其言不立具,则听受施行者弗晓。」
《西游记·第二二回》:「那呆子闻言,喏喏听受。」
听受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五十三参释义:佛教传说,善财童子 受 文殊菩萨 指点,南行五十三处,参访名师,听受佛法,终成正果。见《华严经·入法界品》。元 汤式《嘲妓名佛奴》曲:“苫倈呵四十八愿叮嚀咒誓,巴鏝呵五十三参容颜变改。”明 高濂《玉簪记·闹会》:“这壁厢是什么菩萨?这是五十三参形容改。”清 龚自珍《能令公少年行》:“吉羊解脱 文殊童,著我五十三参中。”
- 2.
受成释义:⒈接受已定的谋略。《礼记·王制》:“天子将出征……受命於祖,受成於学。”孔颖达 疏:“受成於学者,谓在学谋论兵事好恶可否,其谋成定。受此成定之谋,在於学里,故云受成於学。”⒉引申为办事全依主管者的计划而行,不自作主张。《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豆卢革 受成而已,无所裁正。”宋 俞文豹《吹剑四录》:“所谓四局官,止於受成,坐肆而已。”⒊听受出师成功的禀告。为旧时军制中的一种礼仪。《清史稿·礼志九》:“有清 武功燀赫,凡师征、受成、讲肄、行围诸礼节,厥制綦备。”
- 3.
听受释义:听从接受。《汉书·艺文志》:“《书》者,古之号令,号令於众,其言不立具,则听受施行者弗晓。”南朝 梁 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公以为出言自口,驥騄不追,听受一谬,差以千里。”唐 韦瓘《周秦行纪》:“臣家 宛下,将归,失道。恐死豺虎,敢托命乞宿。太后幸听受。”清 梁章鉅《退庵随笔·躬行》:“所以贵乎高明直谅之师友,而勇於听受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三回:“兄弟有一句临别赠言的话,不知阁下可肯听受?”
- 4.
听教释义:听受教言。
- 5.
最殿释义:⒈在最后面;最落后。《商君书·境内》:“后已者訾为最殿。”《商君书·境内》:“其后入者,举为最殿。”⒉考绩纪功的优劣,上功曰最,下功曰殿。《魏书·中山王英传》:“计习训淹年,听受累纪,然儁造之流应问於魏闕,不革之辈宜返於齐民,使就郡练考,覈其最殿。”
- 6.
淹年释义:经年;多年。《魏书·任城王澄传》:“朕疾患淹年,气力惙弊,如有非常,委 任城 大事。”《魏书·南安王英传》:“计习训淹年,听受累纪。”《新唐书·杨国忠传》:“迁不淹年,领十五餘使。”
- 7.
牋书释义:信札,文书。《宋书·刘穆之传》:“﹝ 穆之 ﹞目览辞讼,手答牋书,耳行听受,口并酬应,不相参涉,皆悉赡举。”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孝元 经牧 江州,遣往 建昌 督事,郡县民庶,竞修牋书,朝夕辐輳,几案盈积,书有称‘严寒’者,必对之流涕。”
- 8.
符竹释义:《汉书·文帝纪》:“﹝二年﹞九月,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鐫刻篆书,第一至第五。”后因以“符竹”指郡守职权。唐 刘禹锡《苏州谢上表》:“优詔忽临,又委之符竹。”宋 王禹偁《谢除翰林学士启》:“止期卜兆於松楸,再请効官於符竹,岂意未谐私愿,俄辱殊恩,翻令朽退之身,亦预深严之地。”明 张居正《工科左给事中邱岳并妻敕命一道》:“夫古人不慕专城之柄,符竹之荣,而愿出入禁闥者,为其身依清近,而雅言易
- 9.
笺书释义:⒈指书信。 ⒉牋書:信札,文书。《宋书·刘穆之传》:“﹝穆之﹞目览辞讼,手答牋书,耳行听受,口并酬应,不相参涉,皆悉赡举。”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孝元经牧江州,遣往建昌督事,郡县民庶,竞修牋书,朝夕辐輳,几案盈积,书有称‘严寒’者,必对之流涕。”
- 10.
聆训释义:听受训教。
- 11.
虎竹释义:铜虎符与竹使符的并称。虎符用以发兵;竹使符用以征调等。南朝 宋 鲍照《拟古诗》之一:“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唐 李白《出自蓟北门行》:“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按,《汉书·文帝纪》:“﹝二年﹞九月,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答合乃听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鐫刻篆书,第一至第五。”又《后汉书·杜诗传》:“旧制发兵,皆用虎符,其餘徵调,竹使而已。”
- 12.
览省释义:视察。 《史记·秦始皇本纪》:“维二十九年,皇帝春游,览省远方。”《三国志·魏志·明帝纪》“葬 高平陵 ”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帝﹞含垢藏疾,容受直言,听受吏民士庶上书,一月之中至数十百封,虽文辞鄙陋,犹览省究竟,意无厌倦。”
- 13.
辩絜释义:明白简洁。 《南史·贺瑒传》:“既世习《礼》学,究其精微,占述先儒,吐言辩絜,坐之听受,终日不疲。”
- 14.
铜虎符释义:汉 代发兵所用的铜制虎形兵符。后亦借指官印。《史记·孝文本纪》:“九月,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司马贞 索隐:“《汉旧仪》:铜虎符发兵,长六寸……《古今注》云‘铜虎符银错书之’。张晏 云‘铜,取其同心也’。”唐 岑参《过梁州奉赠张尚书大夫公》诗:“手把铜虎符,身总丈人师。”亦省作“铜符”、“铜虎”。唐 王勃《乾元殿颂序》:“易简成功,偃铜符於鹤仗。”《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遂授 澄 节、铜虎、竹使符,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