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 [yù shū]
1. 进呈于帝王的书。后称帝王的书为御书。皇帝书写的字。谓皇帝书写。
御书 引证解释
⒈ 进呈于帝王的书。后称帝王的书为御书。 《左传·哀公三年》:“夏五月辛卯,司鐸火。火踰公宫, 桓 僖 灾。救火者皆曰顾府。
引南宫敬叔 至,命周人出御书,俟於宫。”
杜预 注:“御书,进於君者也。”
唐 韩愈 《集贤院校理石君墓志铭》:“詔下 河南 徵拜京兆昭应尉,校理 集贤 御书。”
⒉ 皇帝书写的字。
引唐 张说 《端午三殿侍宴应制》诗:“甘露垂天酒,芝花捧御书。”
清 方苞 《两朝圣恩恭纪》:“嗣是每以御製诗文、御书宣示南书房。”
⒊ 谓皇帝书写。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余深 罢相,居 福州,第中有荔枝,初实絶大而美,名曰亮功红。
引亮功 者, 深 家御书阁名也。”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中和堂御制诗》:“堂北又有 清风亭,御书其楹。”
国语词典
御书 [yù shū]
⒈ 进奉给国君御用的书。
引《左传·哀公三年》:「南宫敬叔至,命周人出御书,俟于宫。」
晋·杜预·注:「御书,进于君者也。」
⒉ 皇帝亲写的文字。
引唐·张说〈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诗:「甘露垂天雨,芝花捧御书。」
御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腐释义:⒈不臭败;不腐烂。 《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螻。”《宋史·唐文若传》:“请岁糴常平义仓之储什三与民平市,农末俱利,而粟不腐。”⒉不朽。唐 韩愈《答殷侍御书》:“直使序所注,挂名经端,自託不腐,其又奚辞?”《新唐书·文艺传序》:“若君子则不然,自能以功业行实光明于时,亦不一于立言而垂不腐。”
- 2.
云章释义:⒈语出《诗·大雅·棫朴》:“倬彼云汉,为章于天。 ”郑玄 笺:“云汉之在天,其为文章,譬犹天子为法度于天下。”后用“云章”指帝王的文章。宋 欧阳修《仁宗御飞白记》:“而云章烂然,辉映日月。”宋 苏轼《谢赐燕并御书进诗》:“人间一日传万口,喜见云章第一篇。”⒉指文彩蜚然的文章。金 赵秉文《就刘云卿第与同院诸公分韵得发字》:“今年视草直金鑾,云章妙手看挥发。”⒊彩云。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二引 宋 李质 曹组《艮岳百咏诗·松径》:“夹路成行一样清,吟风筛月自亭亭。云章正写人间瑞,坐待云根长茯苓。”元 虞集《触
- 3.
加功释义:⒈施工。 《汉书·成帝纪》:“﹝朕﹞过听将作大匠 万年 言 昌陵 三年可成。作治五年,中陵、司马殿门 尚未加功。”颜师古 注:“时皆未作之,故曰尚未加功。”⒉加工。汉 班固《白虎通·五行》:“金木者不能自成,故须人加功,以为人用。”参见“加工”。⒊谓更加努力。唐 韩愈《答殷侍御书》:“愈 於进士中,粗为知读经书者,一来应举,事随日生,虽欲加功,竟无其暇。”《红楼梦》第七十回:“寳玉 自己每日也加功,或写二百三百不拘。”⒋古代法律谓以实际行动帮助杀人的犯罪行为。《唐律·贼盗》:“诸谋杀人者,徒三年;已杀
- 4.
南山寺释义:⒈在 福建省 漳州市 南。唐 开元 24年(公元736年)建。寺内 大雄宝殿 巍峨庄严。东殿 净业堂,中有一尊用天然的石笋雕琢成的一丈八尺高的弥陀佛。寺内还有一只大铜钟,系 元朝 延祐 年间铸造。又有来自 印度 的《贝叶经》和颁自 清 廷的《全藏经》等珍贵文物。⒉在 广西 贵县 南山公园 内。建于 北宋。宋太宗 赐御书,宋仁宗 题:“景祐 禅寺”额匾。元文宗 即位削壁,杂树间生,传 南山 有“不老松”三字。登山可览 贵县 全城风光。⒊祐国寺、极乐寺、善德堂 的合称。在 山西省 东北部 五台山 台怀镇 南
- 5.
印纸释义:旧时官府印发的各种表、簿以及证件等。《旧唐书·食货志下》:“市牙各给印纸,人有买卖,随自署记,翌日合算之。”《宋史·何承矩传》:“御书印纸,録其功最。”《续资治通鉴·宋太宗至道元年》:“州县官吏劝民垦田,悉书其数於印纸,以俟旌赏。”
- 6.
厌厌释义:⒈整齐茂盛貌;秀美貌。 《诗·周颂·载芟》:“厌厌其苗,緜緜其麃。”郑玄 笺:“厌厌其苗,众齐等也。”元 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趁着这厌厌露华,对着这澄澄月下,惊的那呀呀呀寒鴈起平沙。”清 金农《秋雨坐槐树下书怀》诗:“阶前老槐十围大,碧罗张繖高厌厌。”⒉安静;安逸。《诗·秦风·小戎》:“厌厌良人,秩秩德音。”毛 传:“厌厌,安静也。”晋 陶潜《咏二疏》诗:“厌厌閭里欢,所营非近务。”逯钦立 校注:“厌厌,安逸貌。”元 侯克中《醉花阴》套曲:“凉夜厌厌露华冷,天淡淡银河耿耿。”清 金人瑞《宴胡侍御书
- 7.
喧阗释义:喧闹杂乱。多指车马喧闹声。宋苏轼《谢赐燕并御书进》诗:“归来车马已喧阗。” 阗(tián)。
- 8.
嗣德释义:继承美德。唐 韩愈《答元侍御书》:“足下年尚彊,嗣德有继,将大书特书,屡书不一书而已也。”
- 9.
天章阁释义:宋 宫中藏书阁名。始建于 宋真宗 天禧 四年,翌年成。座落 会庆殿 西,龙图阁 北。仁宗 即位,专用以藏 真宗 御制文集、御书。置天章阁学士、直学士、待制等官。南渡后,又于 临安 大内后 万松岭 建 天章阁。参见 宋 岳珂《愧郯录》卷十四。
- 10.
奎墨释义:御书,诏书。
- 11.
奎文释义:犹御书。
- 12.
封弥释义:科举时代,为防止考试舞弊,将试卷中的姓名、籍贯等用纸糊封,编号并加钤印,称为“封弥”。 此法始于 唐 武后 时,至 宋 景德 祥符 间已成定制,沿用到 清 末科举废除之时。《宋史·选举志一》:“景德 四年,命有司详定考校进士程式……试卷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付考官定等毕,復封弥送覆考官再定等。”宋 苏轼《议学校贡举状》:“今议者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章;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举 唐室 故事,兼採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罢经生朴学,不用
- 13.
嵎夷释义:古代指 山东 东部滨海地区。《书·尧典》:“分命 羲仲,宅 嵎夷,曰 暘谷。”孔 传:“东表之地称 嵎夷。”陆德明 释文:“马 曰:嵎,海嵎也;夷,莱夷 也。”汉 王粲《游海赋》:“处 嵎夷 之正位兮,同色号之穹苍。”明 方孝孺《御书赞》:“昧谷、嵎夷,髫童駘叟。大训宏謨,传诵人口。”
- 14.
御书释义:⒈进呈于帝王的书。 后称帝王的书为御书。《左传·哀公三年》:“夏五月辛卯,司鐸火。火踰公宫,桓 僖 灾。救火者皆曰顾府。南宫敬叔 至,命周人出御书,俟於宫。”杜预 注:“御书,进於君者也。”唐 韩愈《集贤院校理石君墓志铭》:“詔下 河南 徵拜京兆昭应尉,校理 集贤 御书。”⒉皇帝书写的字。唐 张说《端午三殿侍宴应制》诗:“甘露垂天酒,芝花捧御书。”清 方苞《两朝圣恩恭纪》:“嗣是每以御製诗文、御书宣示南书房。”⒊谓皇帝书写。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余深 罢相,居 福州,第中有荔枝,初实絶大而美,名
- 15.
散秩释义:闲散而无一定职守的官位。唐 白居易《昨日复今辰》诗:“散秩优游老,闲居浄洁贫。”宋 王禹偁《对雪感怀呈翟使君冯中允同年》诗:“山中甘散秩,膝下奉晨羞。”《清史稿·礼志六》:“明年祠成,颁御书额曰‘崇忠念旧’,设位为祭。前殿内大臣或散秩大臣、尚书、都统主之。”
- 16.
旁族释义:邻近的部族。宋 秦观《御书手诏记》:“﹝ 元丰 ﹞三年四月,环州 肃远寨 慕 家白子等,剽属 羌,构兵马,乱攻杀旁族。”
- 17.
殒越释义:⒈坠落;毁败。《国语·周语中》:“昔先王之教,懋帅其德也,犹恐殞越。”韦昭 注:“犹恐落坠也。”宋 苏洵《远虑》:“一旦有卒然之忧,吾未见其不颠沛而殞越也。”⒉死亡。《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此驩之人,孰先殞越?”李周翰 注:“谁先陨越者,谓前戏言此会之中,谁当先没也。”南朝 梁 任昉《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殞越为期,不敢闻命。”《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高氏 心怀鴆毒,怨盈北土,人愿天从,欢 身殞越。”⒊犹惶恐。宋 秦观《御书手诏记》:“明年,先臣下世,臣等衔奉遗训,夙夜殞越。”宋
- 18.
浮言释义:⒈无根据的话。《书·盘庚上》:“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唐 张九龄《与李让侍御书》:“我有独见之明,物无浮言之信。”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仇大娘》:“因 邵 寡,伪造浮言以相败辱。”⒉浮华不实的言论。《后汉书·安帝纪》:“所对皆循尚浮言,无卓尔异闻。”⒊空乏不切实际的语言。《红楼梦》第八九回:“两个人见了面,只得用浮言劝慰。”⒋表面的应酬话。赵树理《李有才板话》八:“得贵 跟着 恒元 吃了多年残剩茶饭,半通不通的浮言客套倒也学得了几句。”
- 19.
炉冶释义:⒈犹冶炼。 《晋书·文苑传·王沉》:“融融者皆趋热之士,其得炉冶之门者,惟挟炭之子。”⒉冶铸之炉。前蜀 韦庄《长年》诗:“大盗不将炉冶去,有心重筑太平基。”宋 王禹偁《为宰臣谢御书钱样表》:“出炉冶而首蒙颁赐,望冕旒而共积兢荣。”⒊鑪冶:犹冶炼。唐 黄滔《代郑郎中上兴道郑相》:“均施鑪冶,高揭权衡,使鈆汞之不叅,令錙銖之各等,故得方圆任器,高下随宜,黜陟无偏,贤愚有序。”宋 曾巩《班春亭》诗:“春满人间不知主,谁言鑪冶此中开。”清 唐甄《潜书·更币》:“铜不可採,又不易市,鑪冶多废。”⒋比喻精心筹算;
- 20.
玉鸠杖释义:以玉鸠为饰的手杖。据《后汉书·礼仪志》载:年七十者授玉杖。杖端以鸠为饰。鸠为不噎之鸟,欲老人不噎也。《明史·董伦传》:“建文 初,召拜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与 方孝孺 同侍经筵。御书‘怡老堂’额宠之,又赐髹几、玉鳩杖。”《清史稿·仁宗纪》:“予告大学士 王杰 陛辞,赐玉鳩杖,御书诗章,驰驛回籍。”参见“玉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