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计 [xiào jì]
1. 计算,核算。
3. 犹计较。
校计 引证解释
⒈ 计算,核算。
引《后汉书·郎顗传》:“愿陛下校计缮修之费,永念百姓之劳,罢将作之官,减彫文之饰。”
《魏书·朱元旭传》:“元旭 入见,於御座前屈指校计 寳夤 兵粮乃踰一年,事乃得释。”
⒉ 犹计较。
引《三国志·吴志·朱桓传》:“桓 素气高,耻见部伍,乃往见 琮,问行意,感激发怒,与 琮 校计。”
《北齐书·王昕传》:“至尊亲为人兄,尊为人主,安可与校计。”
明 李东阳 《书石勒听讲图后》:“且 勒 亦非真达义理、识事势,不过校计於利害之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李八缸》:“无何,翁大渐,寻卒。幸兄贤,斋葬之谋,勿与校计。”
国语词典
校计 [xiào jì]
⒈ 核算、计算。
引《后汉书·卷三〇下·郎?传》:「愿陛下校计缮修之费,永念百姓之劳。 」
⒉ 计较。
引《北齐书·卷三一·王昕传》:「至尊亲为人兄,尊为人主,安可与校计?」
校计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学分释义:高等学校计算课业时间的单位。 一般以一学期中每周上课一小时为一学分。学生读够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
- 2.
抉擿释义:⒈抉择;择取。唐 陆龟蒙《书<李贺小传>后》:“吾闻淫畋渔者谓之暴天物,天物既不可暴,又可抉擿刻削露其情状乎?”宋 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徧閲旧史,旁采小説,简牘盈积,浩如烟海,抉擿幽隐,校计毫釐。”《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愿云<四客政论>》:“莽莽亡国史中,抉擿探索,多有可资后世之寻味者。”⒉挑剔;揭发。《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元年》:“尚书郎 乐安 廉昭 以才能得幸,好抉擿羣臣细过以求媚於上。”胡三省 注:“抉,一决翻,挑也;擿,他歷翻,发动也。”《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祐元年》:“惠卿 方其
- 3.
校计释义:⒈计算,核算。 《后汉书·郎顗传》:“愿陛下校计缮修之费,永念百姓之劳,罢将作之官,减彫文之饰。”《魏书·朱元旭传》:“元旭 入见,於御座前屈指校计 寳夤 兵粮乃踰一年,事乃得释。”⒉犹计较。《三国志·吴志·朱桓传》:“桓 素气高,耻见部伍,乃往见 琮,问行意,感激发怒,与 琮 校计。”《北齐书·王昕传》:“至尊亲为人兄,尊为人主,安可与校计。”明 李东阳《书石勒听讲图后》:“且 勒 亦非真达义理、识事势,不过校计於利害之私。”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李八缸》:“无何,翁大渐,寻卒。幸兄贤,斋葬之谋,勿与校
- 4.
比数释义:⒈相与并列;相提并论。 ⒉考校计算。
- 5.
老悖释义:亦作“老誖”。 年老昏乱,不通事理。《战国策·楚策四》:“襄王 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 楚国 祅祥乎?’”吴师道 补正:“悖,乱也。言老而耄乱也。”《汉书·疏广传》:“吾岂老誖不念子孙哉?”宋 陆游《跋范巨山家训》:“巨山 父子不以予为老悖。”《水浒后传》第二三回:“姚平仲 忿然回营,召将校计议道:‘种师道 真是老悖无能!’”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一回:“家人亦似信非信,或且笑 崇 母为老悖。”
- 6.
骞短释义:亏损缺少。《后汉书·仲长统传》:“未逮三年,校计騫短,坐视战士之蔬食,立望饿殍之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