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越 [dōng yuè]
1. 古族名。古代越人的一支。相传为越王勾践的后裔。秦汉时分布在今浙江省东南部、福建省北部一带。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东越王馀善反汉,旋被其部属所杀。部分族人被迫迁入江淮地区。参阅《史记·东越列传》。
3. 指闽东或浙东地区。
东越 引证解释
⒈ 古族名。古代 越 人的一支。相传为 越王 勾践 的后裔。 秦 汉 时分布在今 浙江省 东南部、 福建省 北部一带。 汉武帝 元鼎 六年(公元前111年) 东越王 馀善 反 汉,旋被其部属所杀。部分族人被迫迁入 江 淮 地区。参阅《史记·东越列传》。
⒉ 指 闽 东或 浙 东地区。
引南朝 梁 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子陵 闭关於东 越,仲蔚 杜门於西 秦。”
唐 柳宗元 《哭连州凌员外司马》:“輶轩下东 越,列郡苏疲羸。”
国语词典
东越 [dōng yuè]
⒈ 国名。大约在今福建省闽侯县地。南朝宋·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子陵闭关于东越。」也作「东粤」。
引《汉书·卷六四上·朱买臣传》:「是时,东越数反复。」
东越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东瓯释义:⒈古族名。越族的一支。相传为 越王 勾践 的后裔。分布在今 浙江省 南部 瓯江、灵江 流域。其首领 摇 助 汉 灭 项羽,受封为 东海王,因都 东瓯(今 浙江省 温州市),俗称 东瓯王。参阅《史记·东越列传》。⒉温州 及 浙江省 南部沿海地区的别称。东晋 时于此置 永嘉郡,隋 废,唐 时曾复置。晋 葛洪《抱朴子·钧世》:“东甌 之木,长洲 之林,梓豫虽多,而未可谓之为大厦之壮观,华屋之弘丽也。”唐 杨炯《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境接 东甌,地邻 南越。”唐 顾况《永嘉》诗:“东甌 传旧俗,风日江边
- 2.
东越释义:⒈古族名。古代 越 人的一支。相传为 越王 勾践 的后裔。秦 汉 时分布在今 浙江省 东南部、福建省 北部一带。汉武帝 元鼎 六年(公元前111年)东越王 馀善 反 汉,旋被其部属所杀。部分族人被迫迁入 江 淮 地区。参阅《史记·东越列传》。⒉指 闽 东或 浙 东地区。南朝 梁 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子陵 闭关於东 越,仲蔚 杜门於西 秦。”唐 柳宗元《哭连州凌员外司马》:“輶轩下东 越,列郡苏疲羸。”
- 3.
两越释义:⒈汉初两个南方小国南越和东越的合称。地在今广东、广西、福建。⒉指广东与广西。⒊泛指浙江。
- 4.
举衆释义:率众。《史记·东越列传》:“东甌 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 江 淮 之间。”宋 范仲淹《议守》:“﹝ 西戎 ﹞每举众犯边。一毫之物,皆出其下。”《元史·世祖纪七》:“若能举众来降,官吏例加迁赏,军民按堵如故。”
- 5.
侮食释义:古代 东越 国名。
- 6.
便附释义:顺从依附。《史记·东越列传》:“孝惠 三年,举 高帝 时 越 功,曰 闽君摇 功多,其民便附,乃立 摇 为 东海王。”《新唐书·突厥传上》:“其为人沉果有智数,众颇便附。”
- 7.
彫题释义:⒈古代部落名。因额上刺花纹,故称。题,额。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西胡、东越、彫题、交阯,独弃之乎?”⒉泛指额上刺花纹。明 张居正《拟唐回鹘率众内附贺表》:“凡彫题漆齿之氓,尽图王会;若辫髮贯胸之长,咸隶象胥。”
- 8.
摛藻释义:铺陈辞藻。 意谓施展文才。汉 班固《答宾戏》:“虽驰辩如涛波,摛藻如春华,犹无益於殿最也。”唐 虞世南《门有车马客行》:“高谈辨飞兔,摛藻握灵蛇。”宋 林逋《寄茂才冯彭年》诗:“无如摛藻妙,所惜赏音稀。”清 林则徐《广东越华粤秀羊城三书院观风告示》:“诚使邪蒿必斥,自严溺口之防;定知摛藻为华,竚入点头之选。”
- 9.
梅岭释义:⒈山名。即 大庾岭。五岭之一。在 江西、广东 交界处。古时岭上多植梅,故名。唐 杜甫《哭李常侍峄》诗之一:“短日行 梅岭,寒山落 桂林。”宋 苏轼《次韵韶倅李通直》之一:“回首天涯一惆悵,却登 梅岭 望枫宸。”⒉山名。亦名 飞鸿山,在 江西省 南昌市 湾里区。据传 梅福 曾学道于此,因以得名。其岭冈峦起伏,秀木翠竹,景色宜人。岭上有 梅仙坛。现建有宾馆,为避暑旅游胜地。⒊山名。亦作“梅领”。在 江西省 宁都县 东北。《史记·东越列传》:“是时楼船将军 杨僕 使使上书,愿便引兵击 东越。上曰士卒劳倦,不许
- 10.
横海释义:⒈汉 将军名号。谓能横行海上。《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将军 韩説 …… 元鼎 六年,以待詔为横海将军,击 东越 有功,为 按道侯。”《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江夏、襄阳 诸军,横截 湘 沅,以临 豫章;楼船横海之师,直指 吴会。”刘良 注:“楼船、横海皆将军号也。”唐 刘长卿《送张司直赴岭南谒张尚书》诗:“盛府依横海,荒祠拜 伏波。”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八七:“故人横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蕆勛。”⒉横行海上。晋 木华《海赋》:“鱼则横海之鲸,突扤孤游。”宋 朱敦儒《水龙吟》词:“玉凤凌霄,
- 11.
溺口释义:谓因言语不慎,招人怨恨而遭祸殃。语本《礼记·缁衣》:“小人溺於水,君子溺於口。”孔颖达 疏:“君子溺於口者,言卿大夫之君子以口伤人,而致怨恨,遂被覆没,亦如溺於水不能自治也。”清 林则徐《广东越华粤秀羊城三书院观风告示》:“诚使邪蒿必斥,自严溺口之防;定知摛藻为华,竚入点头之选。”
- 12.
畏懦释义:亦作“畏偄”。 亦作“畏愞”。胆怯软弱。《史记·东越列传》:“是时 汉 使大农 张成、故 山州侯 齿 将屯,弗敢击,却就便处,皆坐畏懦诛。”《汉书·武帝纪》:“匈奴 入 雁门,太守坐畏愞弃市。”汉 王符《潜夫论·边议》:“然太守令长,皆奴怯畏偄不敢击。”宋 洪迈《容斋随笔·汉二帝治盗》:“其牧守令长坐界内有盗贼而不收捕者,及以畏愞捐城委守者,皆不以为负,但取获贼多少为殿最。”元 刘祁《归潜志》卷七:“南渡为宰执者,多怯惧畏懦,不敢有为。”康有为 等《上清帝第二书》:“皇上仅寄耳目於数人,而数人者又畏懦保禄
- 13.
若耶释义:亦作“若邪”。山名。在 浙江省 绍兴市 南。又溪名。出 若耶山,北流入 运河。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 西施 浣纱于此,故一名 浣纱溪。《史记·东越列传》:“越侯 为戈船、下瀨将军,出 若邪、白沙。”唐 李白《子夜吴歌·夏歌》:“五月 西施 採,人看隘 若耶。”宋 陆游《斋中杂兴》诗:“道逢 若耶 叟,握手开苍颜。”清 秋瑾《剑歌》:“若耶 之水赤厪铁,铸出霜锋凛冰雪。”
- 14.
闽越释义:古族名。 古代 越 人的一支。秦 汉 时分布在今 福建 北部、浙江 南部的部分地区。秦 以其地为 闽中郡。其首领 无诸 相传是 越王 勾践 的后裔,汉 初受封为 闽越王。治 东冶(今 福州)。后分为 繇 和 东越 两部。因以“闽越”指 福建 北部和 浙江 南部一带。《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移师东指,闽越 相诛。”刘良 注:“闽越,南夷国名也。相诛,谓自相诛杀而降也。”唐 韩愈《欧阳生哀辞》:“欧阳詹 世居 闽越,自 詹 已上,皆为 闽越 官,至州佐、县令者,累累有焉。”清 朱琦《感事》诗:“飞帆
- 15.
駪征释义:跋涉,奔走。 语本《诗·小雅·皇皇者华》:“皇皇者华,于彼原隰,駪駪征夫,每怀靡及。”清 林则徐《广东越华粤秀羊城三书院观风告示》:“在多士,笙簧燕乐,诗賡宵雅之三;而使臣,原隰駪征,善拜皇华之五。”清 惜秋 旅生《维新梦·外交》:“诸君奉詔駪征,善全国体,吾谋倘用,秦 岂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