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取法 取法的意思

取法

简体取法
繁体
拼音qǔ fǎ
注音ㄑㄨˇ ㄈㄚ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qǔ,(1) 拿。【组词】:索取。取书。取款。窃取。(2) 选择。【组词】:选取。取材。取景。取道。取样。(3) 采用。【组词】:采取。听取。吸取。可取。取精用弘。(4) 得到,招致。【组词】:获取。取经。取偿。取悦。(5) 消去。【组词】:取消。取缔。

fǎ,(1) 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组词】:法办。法典。法官。法规。法律。法令。法定。法场。法理。法纪。法盲。法人(“自然人”的对称。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法制。法治。犯法。守法。合法。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政法。奉公守法。逍遥法外。(2) 处理事物的手段。【组词】:办法。设法。手法。写法。(3) 仿效。【组词】:效法。(4) 标准,规范,可仿效的。【组词】:法式。法帖。(5) 佛家的道理。【组词】:佛法。法号。法轮。法像。法门。(6) 道家佛家的所谓拿妖捉怪的技术。【组词】:法师。法器。法事。(7) 指“法国”。【组词】:法文。法式大菜。(8) 姓。

基本含义

借鉴他人的方法或经验。

取法的意思

取法 [qǔ fǎ]

1. 效法。

[take as one's model;]

取法 引证解释

⒈ 取以为法则;效法。

《礼记·三年问》:“上取象於天,下取法於地,中取则於人。”
《汉书·魏相传》:“天子之义,必纯取法天地,而观於先圣。”
宋 秦观 《主术》:“愿鉴 汉 唐 之弊,专取法於 仁祖。”
周恩来 《老区半老区的土改与整党工作》八:“平山县 的典型经验,应为各地所取法。”


国语词典

取法 [qǔ fǎ]

⒈ 仿效,拿来当作模范。

《新唐书·卷一二三·李峤传》:「而为文章宿老,一时学者取法焉。」


取法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准释义:⒈即平準。汉 代中央政府平抑物价的一种措施。《后汉书·灵帝纪》:“﹝ 熹平 四年﹞改‘平準’为‘中準’,使宦者为令,列於内署。”⒉指商品交换的媒介和衡量其价格的尺度。孙中山《钱币革命》:“钱币为何?不过交换之中准,而货财之代表耳。”廖仲恺《钱币革命与建设》:“钱币之成也,由货物所换得之品,用充交易中准之具,其目的不在消费,而在辗转流通以得他物为究竟。”⒊符合水准。《庄子·天道》:“水静则明烛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王先谦 集解:“其平与準相中,故匠人取法焉,谓之水平。”⒋见“中準”。
    • 2.
      乙瑛碑释义:全称《鲁相乙瑛请置百石卒史碑》。 东汉碑刻。隶书。公元153年镌立于鲁县(今山东曲阜)孔庙。书法结体端庄,骨气凝重,意态爽秀,为学汉隶者所取法。
    • 3.
      体宪释义:依据,取法。
    • 4.
      取法释义:效法: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 5.
      同规释义:⒈谓取法相同。 《文选·张衡<东京赋>》:“是以论其迁邑易京,则同规乎 殷 盘;改奢即俭,则合美乎《斯干》。”薛综 注:“规,法也。”⒉谓统一。《三国志·蜀志·许靖传》:“知圣主允明,显授足下专征之任,凡诸逆节,多所诛讨,想力竞者一心,顺从者同规矣。”南朝 陈 徐陵《与杨仆射书》:“逮乎中阳受命,天下同规。”⒊谓并驾,匹敌。规,通“轨”。南朝 梁 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谅以齐徽二南,同规往哲。”《北齐书·陈元康传》:“扫平逋寇,廓清 荆楚,申 甫 之在隆 周,子房 之处盛 汉,旷世同规,殊年共美。
    • 6.
      和一释义:亦作“和壹”。和合一致;和睦同心。《书·咸有一德》:“其难其慎,惟和惟一。”《礼记·三年问》:“上取象於天,下取法於地,中取则於人,人之所以羣居和壹之理尽矣。”《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故国内和一,大小勠力。”瞿秋白《饿乡纪程》五:“我们却只是决心要随‘自然’前进--不创造自创造,不和一自和一。”
    • 7.
      定积分释义:⒈,xn],各个小区间的长度为δxi=xi-xi-⒉(i=。⒊,…,n)。在每个小区间上任取一点ξi作和s=σni=。⒋f(ξi)δxi,记λ=max{δx。⒌,δx。⒍,…,δxn},若不论对[a,b]怎样分法,也不论在小区间[xi-⒎,xi]上点ξi怎样取法,只要当λ→。⒏时,和s总趋于确定的极限i,则称极限i为函数f在区间[a,b]上的定积分,记作∫bafdx,其中f称为被积函数,x称为积分变量,a、b分别称为积分下限和上限,[a,b]称为积分区间。
    • 8.
      寒审释义:明 代于冬月审理囚犯,并予减等处理的一种措施。无常制。《明史·郑三俊传》:“代州 知州 郭正中 因天变,请举寒审之典。”《明史·刑法志三》:“歷朝无寒审之制,崇禎 十年,以 代州 知州 郭正中 疏及寒审,命所司求故事。尚书 郑三俊 乃引数事以奏,言:‘……嗣后,世宗、神宗 或以灾异修刑,或以覃恩布德。寒审虽无近例,而先朝宽大,皆所宜取法者。’奏上,帝纳其言。”
    • 9.
      师匠释义:⒈宗师、大匠,可以为人取法者。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邢子才、魏收,俱有重名,时俗準的,以为师匠。”南朝 梁 王筠《与云僧正书》:“一代师匠,四海推崇。”⒉效法。唐 赵璘《因话录》卷三:“元和 中,后进师匠 韩公,文体大变。”明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大抵诗以专诣为境,以饶美为材,师匠宜高,捃拾为博。”⒊指老师的教导。晋 范宁《<春秋穀梁传>序》:“释《穀梁传》者虽近十家,皆肤浅末学,不经师匠,辞理典据,既无可观。”《魏书·释老志》:“后有沙门 常山 卫道安 性敏,日诵经万餘言,研求幽旨。
    • 10.
      师谟释义:取法;师法。
    • 11.
      式型释义:效法,取法。语出《诗·周颂·我将》:“仪式刑 文王 之典,日靖四方。”朱熹 集传:“仪、式、刑,皆法也……言我仪式刑 文王 之典,以靖天下。”清 颜元《存学编·性理评》:“考其实,及门诸公不知式型与否,而 朱子 家祠丧礼多行之未当,失 周公、孔子 之遗意者矣。”
    • 12.
      操斧伐柯释义:执斧砍伐斧柄。 比喻可就近取法。
    • 13.
      方轨释义:⒈车辆并行。《战国策·齐策一》:“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晋书·庾龢传》:“若凶运有极,天亡此虏,则可泛舟北济,方轨齐进,水陆骋迈,亦不踰旬朔矣。”清 顾炎武《井陉》诗:“独此艰方轨,於今尚固扃。”⒉指平坦的大道。《后汉书·邓彪张禹等传论》:“统之,方轨易因,险涂难御。”李贤 注:“方轨,谓平路也。”宋 岳珂《桯史·义騟传》:“崎嶇山泽,夷若方轨。”⒊取法;比肩。《宋书·谢灵运传论》:“灵运 之兴会标举,延年 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魏书·李崇传》:“逮自 魏 晋,拨乱相因;兵革之中,
    • 14.
      柯斧释义:⒈装柄之斧。⒉《诗·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后因以“柯斧”喻媒妁。⒊《诗·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其则不远。”郑玄笺:“伐柯者必用柯,其大小长短,近取法於柯。”后因以“柯斧”喻法规。
    • 15.
      汉印释义:汉 代的印章。 篆体方正浑朴,布局谨严,风格多样,与 秦 印并为后世取法。
    • 16.
      河图洛书释义:亦作“河图雒书”。 古代儒家关于《周易》卦形来源及《尚书·洪范》“九畴”创作过程的传说。《易·繫辞上》:“河 出图,洛 出书,圣人则之。”河,黄河。洛,洛水。据 汉 儒 孔安国、刘歆 等解说:伏羲 时有龙马出于 黄河,马背有旋毛如星点,称作龙图。伏羲 取法以画八卦生蓍法。夏禹 治水时有神龟出于 洛水,背上有裂纹,纹如文字,禹 取法而作《尚书·洪范》“九畴”。见《书·顾命》、《洪范》之 孔 传、《汉书·五行志上》。古代认为出现“河图洛书”是帝王圣者受命之祥瑞。《汉书·翟义传》:“河图雒书远自 昆仑,出於 重
    • 17.
      洪纤释义:大小,巨细。 《文选·班固<典引>》:“铺观二代洪纤之度,其賾可探也。”张铣 注:“言布观 殷 周 大小之度,其幽深之跡亦可探究也。”宋 曾巩《贺熙宁十年南郊礼毕大赦表》:“显晦咸暨,洪纤不遗。”清 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序》:“学者将欲杜歧趋,遵正轨,姚 氏而外,取法 梅 曾 足矣。其餘诸家駢列,所得洪纤各不相掩。”
    • 18.
      深取释义:竭力取法。
    • 19.
      畏天爱民释义:敬畏上天,爱怜下民。宋 陆游《上殿札子》之三:“祖宗畏天愛民,子孫皆當取法。”亦作“畏天恤民”。宋 朱熹《辞免进职奏状》:“伏念臣昨以孤愚誤叨臨遣,仰瞻玉色,既閔然有畏天恤民之誠,而聖訓丁寧又無非惻怛焦勞之實。”
    • 20.
      瞻依释义:⒈瞻仰依恃。 表示对尊长的敬意。语出《诗·小雅·小弁》:“靡瞻匪父,靡依匪母。”郑玄笺:“此言人无不瞻仰其父取法则者,无不依恃其母以长大者。”宋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嚮慕而瞻依。”明张煌言《上监国启》:“臣不胜惶悚瞻依之至!”清孙枝蔚《赠滕县任明府淑源》诗:“上官齐劝慰,父老最瞻依。”⒉借指父母。⒊敬仰依恋。⒋形容耸立。

取法(qufa)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取法是什么意思 取法读音 怎么读 取法,拼音是qǔ fǎ,取法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取法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