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情伪 情伪的意思
qíngwěi

情伪

简体情伪
繁体情偽
拼音qíng wěi
注音ㄑㄧㄥˊ ㄨㄟ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qíng,(1) 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组词】:感情。情绪。情怀。情操。情谊。情义。情致。情趣。情韵。性情。情愫(真情实意)。情投意合。情景交融。(2) 专指男女相爱的心理状态及有关的事物。【组词】:爱情。情人。情书。情侣。情诗。殉情。情窦初开(形容少女初懂爱情)。(3) 对异性的欲望,性欲。【组词】:情欲。发情期。(4) 私意。【组词】:情面。说情。(5) 状况。【组词】:实情。事情。国情。情形。情势。情节。

wěi,(1) 假,不真实。【组词】:伪造。伪装。伪劣。伪证。伪善。虚伪。去伪存真。(2) 不合法的。【组词】:伪政府。伪军。

情伪的意思

情伪 [qíng wěi]

1. 真假;真诚与虚伪。犹虚实。弊病。

情伪 引证解释

⒈ 真假;真诚与虚伪。

《易·繫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 在外十九年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
《后汉书·耿国传》:“夷狄情伪难知,不可许。”
唐 刘知几 《史通·曲笔》:“近古易悉,情伪可求。”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伏惟 太祖 躬上智独见之明,而周知人物之情伪,指挥付托,必尽其材。”
严复 《论沪上创兴女学堂事》:“情伪相攻,机械百出,倏去倏来,终反故辙。”

⒉ 犹虚实。

《新唐书·王锷传》:“鍔 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细大, 皋 悉知之。”
《新唐书·李愬传》:“众愿为 愬 死,故山川险易与贼情伪,一能晓之。”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出为兵备道,使山川扼塞形势,兵之强弱,将之材駑,四夷之情伪,无不瞭於平日。”

⒊ 弊病。

《管子·七法》:“人君泄,则言实之士不进;言实之士不进,则国之情伪不竭于上。”
《新唐书·于志宁传》:“当 周 德既衰,诸侯盛彊,征伐竞兴,情伪於是乎生,变诈於是乎起,有以臣召君、取威定霸之事。”
宋 陈亮 《丙午秋答朱元晦秘书书》:“天下之情伪,岂一人之智虑所能尽防哉!”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儒家释家,情伪日增,门径各别,可勿与辩也。”


国语词典

情伪 [qíng wěi]

⒈ 真诚与虚伪。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张汤李广,为吏所簿,别情伪也。」

⒉ 虚实,尤指弊病。

《管子·七法》:「言实之士不进,则国之情伪不竭于上。」
《新唐书·卷一七〇·王锷传》:「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


情伪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僞薄释义:⒈诈伪浇薄。《汉书·匡衡传》:“今之伪薄忮害,不让极矣。”三国 魏 阮籍《通易论》:“君子是以行重於恭,丧重於哀,篤伪薄也。”《南史·谢方明传》:“且当今人情伪薄,不可以古义相许。”清 龚自珍《与人笺三》:“从吾子之行,必且曰:恭敬为伪薄,胡不与人坦夷而酣嬉?”⒉浮华轻巧。《汉书·贡禹传》:“去甲乙之帐,退伪薄之物,修节俭之化,驱天下之民皆归於农。”
    • 2.
      吐实释义:吐露真情。 晋 葛洪《抱朴子·勤求》:“若此之人,情伪行露,亦终不得而教之;教之亦不得尽言吐实。”唐 李商隐《骄儿诗》:“客前问所须,含意不吐实。”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四·鸳鸯镜》:“少年惧,吐实。乃与里中 谢氏 女约私奔,期会祠中。”章裕昆《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铁忠 更用言词恐吓,龚霞初 遂叛变,一一吐实。”
    • 3.
      外难释义:犹外患。 《公羊传·庄公二十七年》:“君子辟内难而不辟外难。”《管子·法法》:“彼智者知吾情伪,为敌谋我,则外难自是至矣。”《三国志·魏志·张杨传》:“杨 以粮迎道路,遂至 洛阳。谓诸将曰:‘天子当与天下共之,幸有公卿大臣,杨 当捍外难,何事京都?’”《南史·陈纪下·后主》:“后主 愈骄,不虞外难,荒於酒色,不恤政事。”
    • 4.
      奸顽释义:⒈亦作“奸顽”。 奸诈不法的人。唐 元稹《野节鞭》诗:“誓以鞭姦顽,不以鞭蹇躓。”《明史·太祖纪三》:“朕起兵至今四十餘年,灼见情伪,惩创奸顽。”⒉奸诈不老实。元 无名氏《新水令·闺情》套曲:“他性格奸顽,不寄平安。章臺 柳恣意留连,蟾宫桂未许躋攀。”《水浒传》第十八回:“晁盖 这厮,姦顽役户,本县内上下人,没一个不怪他。”明 李贽《安期告众文》:“第二等躲懒僧众三名,第三等奸顽僧众一名。”束为《老长工》:“当时,老实肯干的社员都干活去了,剩下几个奸顽圪蛋,眼前摆着扁担箩头,不去送粪,围着我看热闹哩!”
    • 5.
      弊俗释义:⒈鄙陋的习俗。 晋 葛洪《抱朴子·疾谬》:“诚宜正色矫而呵之,何谓同其波流,长此弊俗哉!”林纾《译<块肉馀生述>序》:“英伦 半开化时民间弊俗亦皎然揭诸眉睫之下。”⒉指不良的习尚。《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刺史 赵元楷 课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车驾,盛饰廨舍楼观,又饲羊百餘头,鱼数百头以馈贵戚。上数之曰:‘……卿所为乃亡 隋 之弊俗也。’”⒊指风气败坏的社会。《陈书·何之元传》:“﹝ 梁高祖 ﹞生自布衣,长於弊俗,知风教之臧否,识民黎之情伪。”宋 秦观《医者》诗:“时迁圣徂遂幽昏,弊俗窃以资利源。”
    • 6.
      情伪释义:⒈真假;真诚与虚伪。 《易·繫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 在外十九年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后汉书·耿国传》:“夷狄情伪难知,不可许。”唐 刘知几《史通·曲笔》:“近古易悉,情伪可求。”宋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伏惟 太祖 躬上智独见之明,而周知人物之情伪,指挥付托,必尽其材。”严复《论沪上创兴女学堂事》:“情伪相攻,机械百出,倏去倏来,终反故辙。”⒉犹虚实。《新唐书·王锷传》:“鍔 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细大,皋 悉知之。”《新唐书·李愬传》
    • 7.
      敌僞释义:⒈敌方的虚实。 《韩非子·内储说下》:“参伍既用於内,观听又行於外,则敌伪得。”陈奇猷 集释引 太田方 曰:“‘敌伪得’,得知敌之情伪也。”⒉指我国抗 日 战争时期 日本 侵略者和汉奸。亦指 日本 侵略者和汉奸的政权。陈毅《泗宿道中》诗:“百里吠村犬,穿插敌伪惊。”陈毅《长相思·冀鲁豫道中》词:“昼趲行,夜趲行,敌伪关防穿插勤。”邹韬奋《抗战以来》二六:“希望他们出来之后,把工作改换方向,用来对付敌伪。”
    • 8.
      曲尽情伪释义:曲:细致;情伪:真假。比喻细致地搞清楚事情的真假。
    • 9.
      有闲释义:⒈亦作“有间”。有区别;有差距。《庄子·天地》:“桀 跖 与 曾 史,行义有间矣,然其失性均也。”《新唐书·李石传》:“石 曰:‘……陛下春秋少,非起人间也,而知人情伪。令自视何如即位时?’帝曰:‘有间矣。’”《金史·宗宪传》:“莫非王臣,庆幸岂可有间邪?”清 恽敬《<听云楼诗钞>序》:“张子树 题其集曰《听松》。松之於雨於雪则有閒矣。”⒉有嫌隙。《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有间矣,不可以不示众。”杜预 注:“间,隙也。”《鹖冠子·天则》:“上下有閒,於是设防,知蔽竝起。”⒊有谗言。《史记·秦本纪》:“
    • 10.
      谙悉释义:熟知。 《宋书·王僧绰传》:“元嘉 二十六年,徙尚书吏部郎,参掌大选,亮识流品,諳悉人物,拔才举能,咸得其分。”宋 范仲淹《除枢密副使召赴阙陈让第一状》:“伏缘臣等自领经略之任,竭心戎事。其於边上利害,军事情伪,年岁之后,方能諳悉。”薶照《人民程度之解释》:“如 孟德斯鳩 之鸿哲,亦谓一国之民,固多庸众,然使畀以选举之权,其智尚足以任,盖其所择者,皆己所諳悉,而耳目闻见之可荧也。”
    • 11.
      贾民释义:古代由商人担任的物价管理人员。 《周礼·地官·司市》:“以贾民禁伪而除诈。”郑玄 注:“贾民,胥师、贾师之属,必以贾民为之者,知物之情伪与实诈。”孙诒让 正义:“然则此贾民即谓胥师至肆长诸市吏,以其辟役在市之贾人为之,别於它官府之府史胥徒等,为庶人在官者,故谓之贾民。”
    • 12.
      阸塞释义:⒈阻塞。唐 柳宗元《寄京兆许孟容书》:“末路阸塞臲兀,事既壅隔。”一本作“阨塞”。宋 叶适《毛积夫墓志铭》:“﹝ 积夫 ﹞知形便阸塞,涕泣曰:‘管 乐 不再生耶!’”⒉险要之地。《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而 汉 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閒,犬牙相临,乘其阸塞地利,彊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既有蓄积,阸塞四临:西被 陇 蜀,南通 汉中,北据 谷口,东阻 嶔巖。”《明史·房宽传》:“宽 在边久,凡山川阸塞,殊域情伪,莫不毕知。”⒊险要。章炳麟《封建考》:“

情伪(qingwe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情伪是什么意思 情伪读音 怎么读 情伪,拼音是qíng wěi,情伪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情伪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