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乏 [chéng fá]
1. 暂任某职的谦称。
例摄官承乏。——《左传·成公二年》
英[feel unqualified for an position;]
承乏 引证解释
⒈ 承继空缺的职位。后多用作任官的谦词。
引《左传·成公二年》:“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杜预 注:“言欲以己不敏,摄承空乏。”
晋 潘岳 《秋兴赋》:“摄官承乏,猥厕朝列。”
《新唐书·百官志三》:“乐彦瑋 为大夫,以尝召两御史,乃加副承詔一人,闕则殿中承乏。”
宋 宗泽 《贤乐堂记》:“宣和 六年春,朝廷以僕承乏郡贰。”
明 陆垹 《篑斋杂著·皁隶银》:“予承乏是司郎中。”
国语词典
承乏 [chéng fá]
⒈ 语出补充空缺的职位,多用为在任者的谦辞。
引《左传·成公二年》:「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晋书·卷七〇·应詹传》:「吾承乏幸会,来忝此州,图与足下进共竭节本朝,报恩幼主。」
承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涯释义:一方。《文选·古诗<行行重行行>》:“相去万餘里,各在天一涯。”李善 注引《广雅》:“涯,方也。”唐 高适《重阳》诗:“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宋 王安石《上江宁府王龙图启》:“承乏一涯,弥阔门墙之便。”
- 2.
戎士释义:将士;兵士。 《左传·成公二年》:“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管子·小匡》:“食必粱肉,衣必文绣,而戎士冻飢。”《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大将军 青 躬率戎士,师大捷。”明 宋濂《胡公神道碑铭》:“城中民庐多为戎士所据,混淆而处。”
- 3.
承阔释义:犹承乏。
- 4.
措思释义:犹构思。 唐 刘肃《大唐新语·著述》:“坚 承乏,已曾七度修书,有凭准皆似不难;唯《六典》,歷年措思,未知所从。”清 戴名世《<野香诗集>序》:“制义之为道,无所用书,然非尽读天下之书,无所由措思也。”
- 5.
摄官承乏释义:摄:代理;承乏:指官位空着无人出任,暂且由自己承担。旧时常用作官场自谦语。
- 6.
摄官释义:⒈任职的谦词。 表示暂时代理。《左传·成公二年》:“敢告不敏,摄官承乏。”杨伯峻 注:“摄,代也。承乏亦谦词,表示某事由於缺乏人手,只能由自己承当。此固当时辞令。”晋 潘岳《<秋兴赋>序》:“僕,野人也,偃息不过茅屋茂林之下,谈话不过农夫田父之客,摄官承乏,猥厕朝列。”南朝 梁 范云《古意赠王中书》:“摄官青琐闥,遥望凤皇池。”⒉暂行代理的非正式任命的官员。唐 杨炯《遂州长江县孔子庙堂碑》:“道协 周公,神交帝 唐。摄官从事,冕服端章。”《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五》:“州县官在任考满,即具关申送吏部格式,
- 7.
摄承释义:犹暂代。《左传·成公二年》“摄官承乏”晋 杜预 注:“言欲以己之不敏,摄承空乏。”宋 黄庭坚《吉州西峰院三秀亭记》:“庐陵 比缺守,輒以他吏摄承。”
- 8.
朝列释义:犹朝班。 泛指朝廷官员。晋 潘岳《<秋兴赋>序》:“摄官承乏,猥厠朝列。”唐 孟浩然《仲夏归南园寄京邑旧游》诗:“因声谢朝列,吾慕 潁阳 真。”《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知节 又歷詆朝列,(审刑)、审官、两制、三馆、諫官、御史都无其人,其薄人厚己如此!”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復赋诗纪事,徧示朝列,外议始息。”
- 9.
末僚释义:低级僚属。 常用作谦词。南朝 梁 鲍至《奉和往虎窟山寺》:“復兹承乏者,颁名厠末僚。”北齐 朱瑒《与徐陵请王琳首书》:“瑒 早簉末僚,预参下席。降 薛公 之吐握,荷 魏公 之知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二回:“老兄之强项风骨,着实可敬!现在官场中哪里还有第二个人!祇可惜屈於末僚。”
- 10.
空僞释义:谓徒有虚名。汉 应劭《风俗通·正失·封泰山禅梁父》:“予以空伪,承乏 东岳,忝素六载。”
- 11.
讲磨释义:讲习磨砺。 宋 文同 《谢就差知兴元府表》:“是正譌谬,学问浅而未精;讲磨本元,才识短而多泥。” 明 章懋 《兵部员外郎鹤山陆君墓志铭》:“适予亦被命承乏南雍,而 汝亨 復来卒业,讲磨精至,遂以戊辰登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