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年 [qí nián]
1. 老年人。
3. 指高年。
耆年 引证解释
⒈ 老年人。
引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耆年闕市井之游,稚齿丰车马之好。”
唐 聂夷中 《短歌》:“耆年无一善,何殊食乳儿。”
宋 陆游 《北望》诗:“耆年死已尽,童稚日夜长。”
⒉ 指高年。
引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归愚 先生虽耆年重望,意不属也。”
国语词典
耆年 [qí nián]
⒈ 老年人。
引《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耆年阙市井之游,稚齿丰车马之好。」
唐·骆宾王〈与博昌父老书〉:「耆年宿德,但见松邱。」
耆年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妙音释义:三种美妙的声音。宋 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名臣》:“晁文元公 迥,少闻方士之术,凡人耳有灵响,目有神光。其后听於静中,若铃声远闻。耆年之后,愈觉清彻,公名之曰三妙音:一曰幽泉漱玉,二曰清声摇空,三曰秋蝉曳绪。”
- 2.
凋散释义:零落分散。《晋书·刘毅传》:“且属县凋散,示有所存,而役调送迎不得止息,亦谓应随宜并合以简众费。”南朝 陈 周弘正《还草堂寻处士弟》诗:“故老多零落,山僧尽凋散。”清 曾国藩《箴言书院记》:“国藩 以 道光 戊戌通籍于朝。湘 人官京师者,多同时辈流。其射策先朝耆年宿望,凋散略尽。”潘漠华《人间》:“流浪的也较前稀少了,赌博也较前衰落了,唱曲的也较前凋散了,东西聚着谈笑的也较前少见了。”
- 3.
孺齿释义:谓幼儿。《晋书·食货志》:“九年躬稼,而有三年之蓄。可以长孺齿,可以养耆年。”
- 4.
官烛释义:公家供给、供官吏办公用的蜡烛。《初学记》卷二五引 三国 吴 谢承《后汉书》:“巴祇 为 扬州 刺史,与客坐闇中,不然官烛。”南朝 陈 徐陵《谢敕赉烛盘尝答齐国移文启》:“方其宠锡,独有光前,官烛斯燃,更慙良史,宵光可学,乃会耆年。”唐 杜甫《台上》诗:“何须把官烛,似恼鬢毛苍。”宋 周紫芝《竹坡诗话》:“中有家问,即令灭官烛,取私烛閲书。閲毕,命秉官烛如初。”清 赵翼《七十自述》诗:“奎堂校士春蚕叶,官烛修书秋兔毫。”
- 5.
宿望释义:⒈素负重望的人。 《三国志·魏志·张既传》“令 既 之 武都”裴松之 注引 晋 挚虞《三辅决录注》:“﹝ 游殷 ﹞以子 楚 託之;既 谦不受,殷 固託之。既 以 殷 邦之宿望,难违其旨,乃许之。”宋 周密《齐东野语·赵信国辞相》:“赵葵 南仲 枢使,陈韡 子华 参政,皆一时宿望。”清 曾国藩《箴言书院记》:“湘 人官京师者,多同时辈流,其射策先朝,耆年宿望,凋散略尽。”⒉旧时的声望;素来的名望。《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始元年》:“帝乃追述 允 之宿望,称 奇 之才,擢为祠部郎。”元 刘祁《归潜志》卷七:“朝议
- 6.
惋恨释义:⒈怨恨。唐 韩愈《赠刘师服》诗:“虞翻 十三比岂少,遂自惋恨形於书。”⒉懊悔。《法苑珠林》卷三四:“显 虽觉其韵高,而不悟是神人。后又逢一少僧,显 问曰:‘向耆年是谁耶?’答云:‘头陁迦叶 大弟子也。’显 方大惋恨。”
- 7.
教诱释义:教育诱导。唐 皇甫曾《赠鉴上人》诗:“律仪传教诱,僧腊老烟霄。”《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二年》:“王烈 器业过人……善於教诱。”明 唐顺之《陆慎斋先生寿序》:“古者,耆年道艺之士,尊则为三老五更,以为王侯之师;下不失为閭胥族师,以教诱化诲其乡人。”
- 8.
旌闾释义:旌表门闾。 旧时朝廷对所谓忠孝节义的人,赐给匾额,挂于门廷之上,或树立牌坊,以示表彰。《宋书·孝义传·余齐民》:“齐民 越自氓隶,行贯生品,旌閭表墓,允出在兹。”唐 元稹《献事表》:“其餘涤瑕缓死,薄赋恤人,赐帛耆年,旌閭孝悌,修废学,建义仓,莫不曲被殊私,覃于有截。”
- 9.
无碍会释义:⒈见“无碍会”。 ⒉佛教语。即无遮会或无遮大会。南朝 梁武帝《幸阿育王寺赦诏》:“今出 阿育王寺 设无碍会。耆年童齿,莫不欣悦。”亦作“无碍会”。《南史·梁纪中·武帝下》:“﹝帝﹞幸 同泰寺,铸十方银像,并设无碍会。”参见“无遮大会”。
- 10.
犊角茧释义:喻指年轻人。语本《后汉书·赵憙传》“茧栗犊,岂能负重致远乎”唐 李贤 注:“犊角如茧栗,言小也。”宋 苏轼《再用数珠韵赠湜长老》:“耆年日彫丧,但有犊角茧,时来窥方丈,共笑虎毛浅。”
- 11.
相孚释义:⒈犹相符。《二刻拍案惊奇》卷七:“今此女见在我衙中,昨日见他心事不快,问得其故,知与足下两意相孚,不得成就。”许地山《狐仙》:“若是要向济良所去选择妻子,当然要选那与我们底光景相孚的。”⒉为人信服。清 梅曾亮《原任予告大学士戴公墓碑》:“而公以耆年长德,不急功近名,合道於仁厚清静,相孚之德,固如是也。”
- 12.
礼任释义:⒈礼遇信任。《后汉书·胡广传》:“自在公台三十餘年,歷事六帝,礼任甚优。每逊位辞病,及免退田里,未尝满岁,輒復升进。”《魏书·游明根传》:“卿年耆德茂,服勤累朝,歷职内外,并著显绩,逮于耆年,履道不渝,是以釐革之始,委以礼任,迟能迂德,匡赞於朕。”⒉元 代官府常用语,谓到任治事。礼,用同“理”。《元典章·朝纲一·政纪》:“受宣勑人员都省凭准奏定颁降宣勑者,自礼任月日支付。”《元典章·工部二·公廨》:“江 南自归附以来,所在路府州县有係官房舍,往往礼任官员因为官房无主看守,却於民户处借什物。”《元典章·刑部
- 13.
禁执释义:拘捕囚禁。南朝 梁武帝《犯罪者父母祖父母勿坐诏》:“无赖子弟……多触王宪,致及老人,耆年禁执,大可伤愍。”
- 14.
耆年释义:⒈老年人。南朝 齐 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耆年闕市井之游,稚齿丰车马之好。”唐 聂夷中《短歌》:“耆年无一善,何殊食乳儿。”宋 陆游《北望》诗:“耆年死已尽,童稚日夜长。”⒉指高年。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三:“归愚 先生虽耆年重望,意不属也。”
- 15.
耆英会释义:宋 文彦博 留守西都 洛阳,集年老士大夫十一人,聚会作乐,当时谓之“洛阳耆英会”。见 宋 司马光《洛阳耆英会序》。一说,文彦博 为“耆年会”,凡十三人,人为一诗,命画工 郑奂 图于 妙觉佛寺。见 宋 沉括《梦溪笔谈·人事一》。明 沉自晋 演其事为《耆英会》传奇。后亦以“耆英会”指年高有德者的集会。鲁迅《花边文学·古人并不纯厚》:“广州 开的耆英会,却明明收集过一大批寿翁寿媪,活了一百零六岁的老太太还能穿针,有照片为证。”
- 16.
表正释义:⒈谓以身为表率而正之。《书·仲虺之诰》:“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纘禹旧服。”孔 传:“言天举王勇智,应为民主,仪表天下,法正万国。”《明史·解学龙传》:“纪(王纪)亮节弘猷,召置廊庙,必能表正百僚,裁决大务。”⒉指宰辅。唐 元稹《授韩皋尚书左僕射制》:“况朝廷之大,得不以耆年重望居表正之地,以仪刑百辟乎?”
- 17.
覆公折足释义:《易·鼎》:“鼎折足,覆公餗。”后以“覆公折足”比喻不胜重任,败坏公事。晋 袁宏《後汉纪·献帝纪二》:“太尉 樊稜,司徒 許相,皆竊位懷禄,苟進無耻,終無匡救之益,必有覆公折足之患。”亦省作“覆折”。《後汉书·李固等传论》:“李固 據位持重,以争大義,確乎而不可奪。豈不知守節之觸禍,恥夫覆折之傷任也。”《周书·寇洛于谨等传论》:“及 謹 以耆年碩德,譽重望高,禮備上庠,功歌司樂,常以滿盈爲戒,覆折是憂。”
- 18.
豉酒释义:用豆豉浸渍的酒,可供药用。晋 王羲之《豉酒帖》:“小服豉酒至佳,数用有验。”南朝 梁 慧皎《高僧传·义解二·慧远》:“至六日,困篤,大德耆年,皆稽顙请饮豉酒,不许。”
- 19.
贤善释义:⒈贤明善良。《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一·卿云歌三》:“迁于贤善,莫不咸听。”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信度国》:“其有精勤贤善之徒,独处闲寂,远迹山林,夙夜匪懈,多证圣果。”唐 元稹《唐故建州浦城县尉元君墓志铭》:“夫人 濮阳 吴氏,贤善恭干。”⒉指贤明善良的人。唐 元稹《授孟子周太子宾客制》:“闻匹夫之爱其子者,犹求明哲为之师,贤善为之友,而况乎羽翼元子,宾游东朝,非旧德耆年,孰副兹选?”
- 20.
霄光可学释义:典出《尚书大传》卷五:“晋平公 问 师旷 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 ’师旷 曰:‘臣闻老而学者如执烛之明。执烛之明孰与昧行?’公曰:‘善。’”后因以“霄光可学”指老年犹勤学不倦。南朝 陈 徐陵《谢敕赉烛监赏答齐国移文启》:“霄光可学,乃会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