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逋债 逋债的意思
zhài

逋债

简体逋债
繁体逋債
拼音bū zhài
注音ㄅㄨ ㄓㄞ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ū,(1) 逃亡。【组词】:逋逃。逋迁。逋荡。(2) 拖欠。【组词】:逋负。逋租。逋债。(3) 拖延。【例句】:逋留(逗留)。

zhài, ◎ 欠负的钱财。【组词】:借债。欠债。还债。公债。外债。内债。债户。债主。债权。债券。债台高筑。

基本含义

指欠债不还或拖延还债。

逋债的意思

逋债 [bū zhài]

1. 亦作“逋责”。

3. 犹欠债。

逋债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逋责”。犹欠债。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恪 更拜太傅,於是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
《宋书·文帝纪》:“凡诸逋债,优量申减。”
唐 刘禹锡 《谢受恩放先贷斛斗表》:“殊私忽降,逋责涤除。”
明 刘元卿 《贤奕编·观物》:“金陵 閭右子,荡覆先业,不胜逋责,决意自尽。”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烟兰小谱》:“有宗臣某,尝拆其园中楼阁为其偿逋债。”


逋债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优量释义:酌量从宽。《宋史·文帝纪》:“今年有不收处,都原之。凡诸逋债,优量申减。”《南齐书·武帝纪》:“京师囚繫,悉皆原宥。三署军徒,优量降遣。”
    • 2.
      宿负释义:⒈旧欠的债务。旧时常指拖欠的赋税。《汉书·张敞传》:“敞 皆召见责问,因貰其罪,把其宿负,令致诸偷以自赎。”《晋书·武帝纪》:“復天下租赋及关市之税一年,逋债宿负皆勿收。”清 唐孙华《忆颐儿时就婚外家》诗:“念当毕婚娶,譬如偿宿负。”⒉指前世的欠债。宋 郭彖《睽车志》卷四:“汝知库耶?业报如此,当随吾还寺,鬼磑作麵供众,以偿宿负。”
    • 3.
      息利释义:利息。 唐 白居易《息游惰策》:“当丰岁则贱糴,半价不足以充緡钱;遇凶年则息利倍称,不足以偿逋债。”《新唐书·食货志五》:“议者以两省、尚书省、御史臺总枢机,正百寮,而倍称息利,非驭官之体。”
    • 4.
      申减释义:上报削减。《宋书·文帝纪》:“今年有不收处,都原之。凡诸逋债,优量申减。”《宋书·孝武帝纪》:“自此以还,鰥寡疾老,详所申减。”
    • 5.
      逋责释义:见“逋债”。
逋债是什么意思 逋债读音 怎么读 逋债,拼音是bū zhài,逋债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逋债造句子